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2009-07-29 07:11马黎坤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7期
关键词:病理变化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马黎坤

摘要介绍一起较典型的肉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例及诊治情况,通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及治疗,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有效控制了疫病,以期能给广大养鸭户一些启示。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3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7-0214-0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侵害1~10周龄的鸭,其中以2~3周龄的幼鸭最常发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该病又易与其他鸭类传染病(如鸭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相混淆,给疫情的诊断及防治造成很大困难,现将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总结如下。

1发病情况

2009年2月一农户饲养樱桃谷鸭2 000羽,在20日龄时发现有几羽鸭子出现精神沉郁、排青绿色稀粪病症后,立即用恩诺沙星、利福平等抗菌素拌料进行饲喂,但并未见症状好转,随后病鸭开始不断增多,并出现大批死亡现象。传染及死亡速度较快,该群鸭发病仅5d,便出现病鸭600羽,死亡鸭子380多羽,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0%和63%。

2临床症状

病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采食量下降,行动迟缓或不愿走动,离群独处,垂翅伏地,闭目昏睡,不愿下水,或下水后浮于水面随水漂流;排绿色或白色稀粪,味腥臭;眼部有脓性分泌物,眼周围羽毛粘连形成“眼圈”,个别病鸭可见眼眶周围羽毛脱落;鼻腔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伴有轻度的咳嗽。慢性病例的病鸭表现为发育不良、消瘦、关节肿大、跛行或不能行走等症状,少数病鸭出现摆头、转圈、后仰、动力失调等神经症状。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子11羽,其主要病变为:咽喉部有大量黏液,气管黏膜有轻微充血,心包膜浑浊增厚,其上有灰白色纤维素性附着物,心包腔内有淡黄色积液;气囊浑浊增厚,肝脏肿大,质脆,肝脏呈土黄色,肝外膜白色浑浊,附有纤维性样物;脾脏肿大,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肠呈卡他性炎症;肾脏充血肿胀;脑组织充血。

4实验室检验

(1)细菌分离培养、镜检。以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鸭的心、肝、脑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及巧克力培养基,分别于经37℃烛缸恒温培养和37℃恒温箱培养,48h后观察,在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未见有细菌生长,置于烛缸的巧克力培养基上长出透明、突起、圆形、呈奶油状的菌落。96h后观察,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均未见有细菌生长。取巧克力培养基的培养物经革兰氏染色观察,其为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

(2)细菌生化试验。取纯培养物做生化试验,结果如下:不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甘露醇;靛基质试验阴性,不产生硫化氢接触酶试验阳性。

(3)药敏试验。以常规26种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细菌对庆大霉素、利福平、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唑啉钠、红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小诺霉素等20多种抗生素均不敏感;对氟苯尼考、啊米卡星高度敏感。

(4)致病性试验。取15日龄健康未接种免疫疫苗的樱桃谷雏鸭10羽,随机分2组。攻毒组鸭胸肌注射培养物稀释液0.5mL/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试验均隔离观察5d。在接种24h后,攻毒组的雏鸭开始出现精神沉郁、厌食等症状。5d后,攻毒组全部死亡,对照组健活。剖检死亡鸭只,均见有心包炎、肝周炎等病理症状。

5防治措施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立即使用氟苯尼考对鸭群进行肌肉注射,1次/d,连用2d;配合使用白头翁散、抗菌王等中成药进行拌料饲喂,连用3d;在饮水中适当添加葡萄糖及多维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严格处理病死鸭只,对病死鸭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鸭舍、器具及进出人员的消毒,2次/d,连用5d。禽主采用上述措施后,第2天鸭群死亡明显减少,第4天全群死亡停止,并逐渐康复,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6体会

经现场调查分析,鸭群密度大,鸭舍环境卫生较差,空气混浊,粪便积蓄得不到及时清理导致地面潮湿,并遇上了数日的低温阴雨天气是造成这次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由于禽主一开始误诊为大肠杆菌病,便凭经验用药处理,从而错过疫病正确诊断及治疗的最佳时间,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建议养鸭户在防治该病时,一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尤其是及时做好粪便清理工作,尽可能保持地面干燥,在做好鸭群防寒保暖的同时,也要注意鸭舍的通风换气。二是建立科学的消毒制度,定时定量对饲养环境、人员、用具进行消毒,有效阻断疫病的传染途径。三是及时注意天气变化,在低温阴雨天气来临前可适当在饲料中添加各种抗菌效果强的中成药;实践证明,预防性给药,可有效防止或减少该病发生。四是在临床诊断时要注意该病与鸭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禽霍乱等疫病的区别诊断,及早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以免耽误治疗时机。五是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存在多种血清型,不同地方的分离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较科学的办法是:在当地出现该病时,应及早分离当地的病菌开展药敏试验,并及时采取高度敏感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这样可大大降低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病理变化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新药:舒心降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