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

2009-07-29 07:11姚胜旗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7期
关键词:抗药性害虫对策

姚胜旗

摘要 阐述了害虫抗药性形成的原因、类型、判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中科学防治害虫。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8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131-02

害虫的抗药性是指某种害虫显著地具有忍耐杀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发展成为1个品系或小种。如在一个地区长期连续大量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防治同一种害虫,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几乎无效,这种现象就是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某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常常对化学结构相似和作用机制接近的药剂也有抗性,这种现象称为交互抗性。如稻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产生抗性以后,对啶虫脒类农药同时也具有抗性。还有一种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即1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农药表现更加敏感的现象。

1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1.1 害虫方面

抗药性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选择现象造成的。即在害虫群体中,在自然界本来就有一部分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在不断使用某种药剂后,经过若干世代的自然选择作用,敏感的个体被淘汰,把那些有抗性的个体保留下来。然而抗性的提高是靠诱导作用,农药本身就是一种诱变剂,可以诱发不断产生抗性变异,这样抗药性的特性就逐代发展和稳定下来,最后形成新的抗药性品系。一般害虫生活周期短的繁殖速度快,对药性慢的药剂容易产生抗性,抗性形成也较快。害虫抗药性形成的机制是一个复杂问题,最主要的是害虫由于生理、生化的改变而产生抗性。可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1.1.1解毒作用增强。通过增强生理代谢活性,增加解毒能力。害虫在解毒代谢中各种各样的酶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又以位于细胞匀浆的微粒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最为重要。许多抗性品系害虫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有显著提高。

1.1.2降低作用点的敏感性。有些害虫对有机磷剂和氨基甲酸酯剂产生抗性,就是由于作用点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度降低所致。主要是酶与药剂的亲和力降低,即不易被毒化,从而具有抗药性。

1.1.3降低药剂的渗透性。通过增加表皮膜、神经膜厚度使药剂渗透害虫表皮变得缓慢,从而增加抗毒能力。

1.2农药使用技术方面

1.2.1长期连续使用单一药剂防治同一种害虫,导致抗药性产生。

1.2.2随意增加农药剂量和浓度,直接导致抗药性增强。

1.2.3选用农药的剂型不适合,也会降低药效,诱发漏杀个体产生抗药性。

1.2.4施药方法不合理,农药在农作物上分布不均匀也会引起抗药性产生。

2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判断

2.1害虫抗药性的类型

2.1.1自然耐药性。为一个种群所有个体的共同特征,如飞虱对菊酯类都具有很大的耐药性,它与抗药性有所不同。

2.1.2代谢抗性。通过增强生理代谢活性,增加解毒能力。如棉铃虫对有机磷的抗性。

2.1.3穿透抗性。通过增加体表皮膜、神经膜厚度增加抗毒能力。如蚜虫(增厚表皮)对敌杀死的抗性等。

2.1.4行为抗性。通过改变行为习性,减少或避免与杀虫剂接触,从而增强抗毒能力。如假死、拒食等行为。

2.2判断抗药性的方法

2.2.1防治效果是否持续减退。抗药性的出现,一般都不是在毫无预兆情况下突然出现的。在出现药效严重减退的现象之前,必须有一段药效持续降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因病虫、药剂不同而有长有短。如1年发生多代的害虫则这个过程就较短,发生代数少的就较长。

2.2.2同一个害虫种群抗药性是否一致。抗药性的发生,在同一个生物种群里表现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某一部分田里药效好而另外一部分田里药效很差,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轻率作出抗药性的判断。只要作物的品种和耕作条件等基本一致,一般抗药性的表现不致发生很大差别。

2.2.3是否长期连续大量使用某一种药剂。一种药剂在一种有害生物上连续使用至少1年以上,而且在1年内多次反复使用。对于1年内发生的世代数很多的害虫,如蚜虫、螨类、白粉虱、蚊、蝇等1年可多达数十个世代,如果对同1种害虫频繁地使用同一种药剂,抗药性出现的几率就比较高。但这与药剂的种类还有关系,有的药剂抗药性发展的很快,有的发展的则较慢。对于1年内世代数很少的害虫,如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害虫,往往要经过好几年的连续使用,才有可能表现出抗药现象。

2.2.4施药防治后虫口数量回升速度是否加快。每次使用药剂以后,虫口数量的回升速度如比过去明显加快,则应考虑是否产生了抗药性。在没有出现抗药性之前,药剂对害虫的杀伤力很强,害虫中毒后死亡率很高,所以虫口密度会很快被压下来,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后,残存的少量害虫才能繁殖起来,达到相当的虫口密度。但是,发生了抗药性以后,由于残存害虫数量增多,因此虫口密度的回升就会明显加快。另外,有一部分害虫由于具有了抗药能力,虽然中了毒却并未死亡,会复苏过来。

2.2.5药剂的有效使用量是否逐步增加。使用同样的农药,而且在农药的计量准确、使用方法正确的情况下,如发生药剂的有效使用浓度或每公顷田的有效使用剂量出现明显逐次增高现象,则应考虑抗药性问题。

2.2.6药效比较试验和毒力测定。在出现上述几种情况后,为了进一步确诊是否属抗药性现象,还可做小区药效比较试验和毒力测定。①药效田间比较试验。选择平整、肥力均匀、植物生长比较整齐一致的地块,划分为若干小区,一般设3~5个小区,2~3次重复,作为3~5种药剂使用浓度(或单位面积内的剂量)的处理区。施药前调查每区的虫口基数,配制3~5种药剂浓度,其中最低的浓度为习惯上采用的浓度,其余浓度可分别比习惯用浓度提高20%、40%、60%、80%、100%等,根据已经注意到的实际浓度增高情况来决定。把配好的药液准确地喷洒在相应的小区中,经过24h后,检查各小区的残存虫口数,并与施药前的虫口基数相比较,计算出虫口减退率或防治效率。如果需要,可在48h后再调查第2次。根据试验结果,可整理出各处理小区的防治效果变化情况。如果习惯用浓度(即试验中所用的最低浓度)的防治效果确实降低了,且3次重复的结果相似,提高了浓度的各处理区中防治效果也都相应地提高了,则可初步判断确实存在抗药性问题。②毒力测定。在初步判断存在抗药性后,可以用浸渍法进行毒力测定以进一步确定抗药性和抗药性程度。一般是将害虫直接浸入一定浓度的药液中,几秒钟后取出,用纱布吸干害虫体壁上的药液,放在饲养皿中观察其死亡率与药液浓度之间的关系。但应注意供试害虫的发育进度应该相同。

3预防抗药性的对策

3.1对症下药

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不同的时期选用最有效的农药品种和适宜的剂型、合适的浓度进行施药。农药化学性质不同,防治对象和效果也不一样,即使防治范围较广的农药,也不是对所有的病虫害都有效,因此要正确地选择农药种类。除极个别药剂外,一般杀虫剂不能治病,杀菌剂不能用来杀虫。即使是同一类农药,如杀虫剂敌百虫对菜青虫等很多害虫效果较好,但对蚜虫的效果却差。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要首选内吸剂,咀嚼式口器害虫首推胃毒剂。

3.2适时用药

防治害虫最好在幼(若)虫期(3龄前)用药,此时害虫的抗药力较弱,又未造成大的危害。如防治水稻二化螟等蛀食性害虫,应在幼虫蛀入水稻茎秆之前、枯鞘期施药,若已蛀入茎秆内造成枯心再防治,则防治效果很差。

3.3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

农药的种类及剂型不同,其施药方法也不一样。如触杀剂、胃毒剂不能用于涂茎,内吸剂一般不适于制毒饵,可湿性粉剂不能用于喷粉。喷药时应尽量向害虫为害栖息的部位喷施,要均匀周到。如防治棉花红蜘蛛,无论是内吸剂还是触杀剂都应喷到叶背面。

3.4改换农药品种

改换的农药品种和原用的农药品种的作用机制必须不完全一致,没有交互抗性。改换农药品种是克服抗药性的一个有效办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换后的农药品种连续单一使用也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必须注意适时更换农药品种。

3.5交替使用农药

交替用药就是在植物的某一生育期内,交替使用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农药,这样可以切断生物种群中抗性种群的形成过程。不但能提高防效,而且还能延长某些优良农药的使用年限。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制剂类农药等,杀虫原理各不相同,可交替使用。同一类的农药品种轮换使用应慎重,因害虫易获得交互抗性,即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对和该种农药同类的其他品种也会产生抗性。如抗乐果的蚜虫,同样对乙酰甲胺磷等也会产生抗性。

3.6合理混用农药

2种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可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速度,即使抗药性已经形成,混合用药也能对抗药性起抑制作用。例如,单独使用毒死蜱或甲维盐防治棉花斜纹夜蛾可能效果一般,如将2种药剂混合使用,则效果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必须注意的是,混配农药,也不是所有的农药都可任意混用,必须根据农药的性质合理地配合使用。要明确农药混合使用的目的,农药混合使用应达到增收、兼治和扩大防治范围的目的,如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就不应混用;混合后不应产生不良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使药剂分解失效、乳剂破坏、产生沉淀等,混合后的混合药液(药粉)对作物不应出现药害现象。此外,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要轮换用药;否则,同样有引起抗药性的危险,甚至引发害虫产生多抗性。

3.7应用农药增效剂

增效剂多为害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等生物解酶的抑制剂。农药增效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或弱化害虫对农药活性的解毒作用,延缓药剂在防治对象内的代谢速度,从而增加生物防效。对于不同种类的农药而言,选择与其复配的增效剂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增效剂的化学结构必须适应活性组分的作用方式。内吸性杀虫剂需要助剂来帮助活性组分在植株体内传递,对叶面处理药剂而言,这也包括药剂通过植株表皮的传输。触杀型杀虫剂需要助剂来帮助增加覆盖面(润湿剂),增强耐冲涮能力(粘着剂)。

3.8开展综合防治

把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改变田间生物组成相和营养、发育、繁殖条件,使其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天敌,加强天敌对病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4参考文献

[1] 赵立友,赵为民.避免和延缓农业害虫产生抗药性[J].现代农业科技,2006(8):79.

[2] 罗咏梅.农作物病虫抗药性防止措施[J].农技服务,2009(1):72-73.

猜你喜欢
抗药性害虫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害虫的克星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寓言二则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综合治理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对策
把粮食保管好/一个消灭米象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