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智
[摘要]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大学生的德商是衡量高校培养人才是否合格的标准,也是影响大学生人生是否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提升大学生德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德商状况堪忧,一些大学生徘徊于底线道德状态,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德商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最重要课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 德商 底线道德 美德
一
上个世纪末,人们在关注智商(IQ)之余,又提出了情商(EQ),而且备加重视。进入21世纪,人们又有了更细则的理念,出现了德商(Moral Quotient,缩写成MQ)。一位在教育一线从事多年教育工作并因成绩卓著被授予“全美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现为国际知名咨询专家和教育家的教育学博士米歇尔-博芭女士,第一次提出了“德商”的概念。她认为,对一个人一生的品行和前途影响最大的正是这个“商”。并且对德商的倾注程度远不亚于对其它各“商”。那么,到底什么是德商呢?
德商,是与智商和情商并列的一个概念,即品德商数,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者是道德人格品质。德性就是让一个人高尚并且使其实践活动完美的品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它是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内在动力。在此,所谓德商中的“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强调的是“德”的修炼与养成,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存在于每个人自身内部的东西,它是一种内在的、观念的理想境界,是一种生命的构成要件,这种构件是具有美善性的,它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二是指德行,将德当成外在的、实践的行为准则,主要强调的“德”的实践。这种实践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德”的指引下进行的,并由道德人格作支撑。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地构成“德”之内容。
从词源来看,德字从直从心,指一个人的内在的品性状态。但是,一个人一两次行为所表现的偶尔的、不稳定的内心状态和心理特征还不是品德。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两次好事便说他品德好,也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两次坏事便说他品德恶劣。品德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一系列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品德是个人的一种心理自我、一种人格、一种个性。所以,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一个人的德商是他的行为长期遵守或违背一定道德所得到的结果。因此,我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德”通“得”,认为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事而心有所得:“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朱熹:《四书集注•学而篇》)于是,说到底,德商也就是道德由社会外在行为规范向个人内在心理的转化,是转化为个人人格的道德,是道德在个人伦理行为中的实现,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人格,就是已转化为人格的道德。因此如果说德商之“德”是品德或是道德,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看它们存在于何处——如果存在于个体心中,已转化为个人的人格,它们就是“品德”;如果存在于个体心外,是外在于个人的社会规范,它们就是“道德”:品德与道德不过是存在于不同场合的同一东西罢了。
总之,一个人德商不但表现于而且形成于他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不但表现于而且形成于他长期的道德行为。所以,一个人的德商与其长期道德行为水平必定完全一致:长期道德行为高尚者,德商必定高;长期道德行为恶劣者,德商必定低。反之,德商高者,长期道德行为必定高尚;德商低者,长期道德行为必定恶劣。因此,德商是一个人的道德人格,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德性状态,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德性。大学生的德商作为大学生素质的首要内容,是影响大学生人生的最根本的要素,其水平的高低是大学生能否成才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
二
关于当前大学生的德商状况,既有令人鼓舞的一面,如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美德,爱国主义情感稳中有升,爱国主义的行为取舍中呈现出更加理性和更加务实的特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参与公益事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推崇诚信做人、诚信办事;渴望完美的爱情,对恋爱、婚姻和性持更加开放、更加务实和更加宽容的态度;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认同,他们积极参与制订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等等。 同时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不管存在多大的分歧,以下现象当是人们所公认的:
目前,我国大学生德商状况令人堪忧,甚至有不少大学生徘徊于道德底线,更不必说缺乏美德。仅就诚信来说,有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表现在,信贷诚信缺失,仅从助学贷款的表现看就比较突出。在北京工行贷款的1250名学生至2002年10月仍有119人未还钱,占了近10% ;复旦大学“近两成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还款”,上海某大学“竟有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这说明大学生在贷款时就缺乏诚信意识。借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贷款学生是在用诚信为自己作担保,也是在考验自己的道德人格,一旦出现不还贷,就等于自己颠覆了道德观,失信于社会。诚信缺失的另一明显表现就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笔者曾经在课堂上现场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承认曾经有过作弊的经历。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弊形式也由过去的抄夹带、传答案等秘密行动发展到公开抄袭、集体作弊等等,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考场作弊, 使得带手机,发短信成为过去时;买答案,甚至找枪手替考。尽管各高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并没有被遏制住。事实上,作弊现象在全国许多高校内普遍存在,即使是在我国最拔尖的一些高校。再有就是学术造假、毕业简历造假等现象相当严重。这种弄虚作假也是徘徊在道德底线最典型的、最多的表现。窥一斑可见全豹,面对这种道德现状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对原来道德价值系统的崇敬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焦虑乃至幻灭。一些大学生不再满腔热情地称赞道德行为,不再仰慕道德人格的崇高,也不再疾恶如仇地去揭露、谴责坏人坏事并与之展开斗争,而是置若罔闻、避而远之。自己做了背德之事,不是感到内疚、羞愧和自我谴责,而是只要不被发现和制裁就暗自庆幸,更有甚者还引以为荣。这不能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德商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羞耻感。
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尽管不能说德性缺失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但德性缺失曾在并正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发生,是不容置疑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的是正常的教育秩序,损害人才培养的大局,同样也会毁掉大学生的人生。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我们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大学生德商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这种德性缺失是属于个别现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醒:大学生的德商应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非要等到大学生德商降到极低时才引起我们的关注,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这块象牙塔如果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不能坚守的,我们的国家何以能实现现代化?我们的民族何以振兴?我们的和谐社会何以实现?
德性是人的根本存在,人的根本发展是德性的发展。大学生的德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根本所在。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思考着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怎样的人,思考怎样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在这里,德性的价值判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的德商才是最根本,德商重于一切!《菜根谭》亦云:“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一个具有道德感的人,都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即使他目前智力平平,能力较弱,但只要通过长期的刻苦努力,也是完全可以提高的。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为中心。
三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德商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高尚的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道德建设的伟大任务,这一伟大任务的完成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学校提高认识,把大学生德商的提升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把它当作实现教育目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教育在于“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大学应根据社会需要的培养人才,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当人们的物质生存基本得到满足,转而追求高质量生活时,人才中的德商要素的地位就凸现出来,尤其是高科技时代,人才的德商要素更加成为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社会和谐发展的德性保障,德商的地位越来越超过以往的任何时代。时代的人才观已经表明,德商是人才的根本内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建设。”学校教育应重视陶冶大学生的品性和德性,要充分重视并发挥德育课教学在大学生德商提高中的主渠道作用。被学生称为“心灵净化器”、精神家园的德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德育课教学理所当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前些年,德育教学在塑造新时代大学生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后这一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要求高校统一教职员工的认识,改变错误认识——如认为思品课可有可无的、可多可少,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教学;在课程安排上,必须保证教育部要求的最低课时标准;学团工作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德商;加强德育课师资力量,重视德育教师的教学科研,从根本上改变德育课教师“二等公民”的现状。这是提升大学生德商的根本保证。
其次,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拓宽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努力探索加强大学生德商培养的有效途径。德育课老师搞好德育课堂教学,要把思想道德修养课上成学生喜爱的的课程之一,使德性知识进入学生头脑。德育工作要建立在现实社会生活之上,结合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既要坚决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更要对大学生进行美德教育。道德底线是道德最起码的基本的规范,是对大学生的最低层次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做到讲诚信、有良心、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遵纪守法等。对于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规范重要的是在方法、途径和评价手段上以“践行”为导向和归宿,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不仅要坚守道德底线,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美德培养。大学教育培养的应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德”决不仅仅是底线之德,更应该是美德。道德教育要立足于底线道德,着眼于美德。高等教育培育的大学生,不仅不可以损人利己,关键的时候还要能舍己救人;不仅不能损公肥私,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到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和大公无私。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坚守这些道德底线,但决不能满足于生活在道德底线上,“否则将误国误民误己。”对大学生的美德教育应是德育教师坚守的德育导向,引导大学生求真向善,从关怀大学生的德性入手,在行为上多角度形成具体的美德要求,比如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克己奉公、舍身取义等。
当然,提高大学生的德商,仅靠德育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相信,如果能把德育课堂上的学习与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组织的学生活动以及有关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相结合,人人重视学生德商培养,事事处处注重美德培育,那么思想道德修养课就会摆脱孤掌难鸣的尴尬困境,学生就不会认为“只有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才感觉能得到心灵的洗礼、道德的提升”。
第三,大力发挥大学生的提升德商的主体作用,是德商提高的最为重要最根本的的途径。从道德起源来说,道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产生于人们的内心需求,因此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自觉的、内在的。从根本上讲,德商的培养提升就是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每个人的德商取决于其自我教化和自我养成的自我关怀能力。德商的生成与提升在于主体的实践,这是一个习惯养成和教化过程。道德教育是外在的,只有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精神需求与精神活动才能转变为教化——教化是人对自身的自我理解、自我管理和自我超越以提升人向善能力,才可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如果没有大学生道德的自律,一切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就都将成为虚设,而不能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以致变成他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尚。
从根本上讲,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德商提升的动力。道德根植于社会实践,正是在实践中,大学生产生了道德需求,“道德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人的道德品质本身就是人的实际行为积累凝结而成的。”也正是在实践中检验着人们的道德认知,培养起人们的道德情感,锻炼了人们的道德意志。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最丰富、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应自觉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道德修养。 因为“修养”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更多的是要求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自觉培养起德性,使德性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要求,成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总之,理想人格的养成,道德信念的建构,都离不开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这在今天变动不居、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尤为必需。
另外,大学生德商的提高还需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合起来,尤其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标准不统一或不一致,则会使受学生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道德心理冲突,增加混乱性,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从而影响德性的养成和德商的提高。因此,必须尽可能地优化德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效协调,才能培育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高德商的人才。
参考文献:[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28.
[2]石国亮.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的新取向研究[Z].
[3]喻频莲.助学贷款挑战大学生信任[N].光明日报,2002-10-31.
[4]姜澎.大学生以德立身要讲诚信 [N].文汇报,2001-6-3.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01-10-25.
[6]叶松庆.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J].青年研究,2003,(06).
[7]唐凯麟.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