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功利主义的历史渊源

2009-07-28 05:55王海青王翠红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功利主义

王海青 王翠红

摘要:功利主义作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曾经而且正在遭受很多的批评,但其对西方经济学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它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福利经济学、边际效用论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浅析了功利主义的历史渊源以期更好地研究其对西方经济理论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功利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7-0179-02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作为其哲学基础的,不管提出这种理论体系的经济学家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要按照某种哲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现代西方的主要经济理论都是以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

与行为动机上的功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

一、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在西方哲学史上来看,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哲学上的经验论的直接影响;其次,也受到古希腊以来的快乐主义伦理学和启蒙时代主流思想的影响。

(一)哲学经验论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继承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十七八世纪的英国经验论大都和心理学相关,哲学中的经验论主张:个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自己的经验,而经验的最终来源是人得到的感官印象。经验论思想在认识论中表现为强调感官感受是人类知识的基础,而在伦理学中则表现为将情感体验作为道德标准,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西方哲学史中看得很清楚。

十七八世纪的经验论大都从个人的经验及社会的观察中体察社会的运行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8世纪的伦理学主题主要是围绕这点进行展开的,无论是孟德维尔、斯密,还是边沁。他们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都以探究个人利益与公共权威、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为主题,这种理论思想奠定了近代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基础。

(二)快乐主义伦理学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道德哲学。诚然,“一切动物降生以后都依赖天生的本能而趋乐避苦,因此,快乐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而且应该追求的目的,快乐至善。”追求快乐就是人生的目的,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至善是所有道德要求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三)合理的利己主义

在中世纪以前,人们对正义的界定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要求,利己主义的合理性一直没有得到认可。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与思想认识上的深化,对原来苛刻的正义界定有所放宽,即由原来的纯道德层面的正义变为引入了制度框架下的经验主义,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利己倾向是不可以被当做道德标准进行宣扬的人类精神行为,而后者则认为在一定制度框架下,只要个人的利己行为可以带来全社会的福利增加,那么,这种利己主义就是值得倡导的。合理的利己主义由霍布斯确立,并由英国的经验学派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深化得以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霍布斯认为:人性天然自私,这是一种纯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人在利己心的驱动下作出行为选择,而最终促成了公共福利的提高,如果没有公共福利的提高,也就没有个人的福利。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协调,他认为公共利益是最高的道德要求,同时他又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只要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又不侵害他人的利益,那么这种利己主义就是合理的。换言之,当个人的行为在促成社会福利总量的提高时,那么这种行为标准就应该是合理的,这种认识使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得以形成。

二、曼德维尔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曼德维尔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蜜蜂的寓言——私恶即公益》一书中,在书的开篇中他写到:“使人变成社会性动物的并不在于人追求合作天性、怜悯、及友善,并不在于人追求造就令人愉悦外表的其他优点,相反,人的那些最卑劣最可憎的品质才恰恰是最不可或缺的造诣,使人适合于最庞大、最幸福与最繁荣的社会。”由此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归纳为这样一句话:任凭个人自由地追求私利,最终可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形成,而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秩序,使全社会达到这种和谐,促进社会繁荣。在17、18世纪的欧洲,个人行为如果是出于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则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利己的行为就被斥为恶,曼德维尔正好相反,他认为恶可以促成社会公共利益的形成,此处的恶指的是利己心。曼德维尔和霍布斯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认为在人类的情感中,最本质的就是利己心,他认为个人的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当然,曼德维尔虽然提倡如果没有恶,那么社会的公共利益将不会形成,但他同时也强调自己绝非倡导所有

人都从事恶行,只有在一定的制度下让个人自由地追求私利,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边沁在吸收17、18世纪功利主义思想先驱的基础上,提出并创立了功利主义原则,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的开篇中指出:“大自然将人类置于快乐与痛苦两位大师的支配之下,只有他们指示我们做什么,并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边沁的功利主义坚持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生的目的。其观点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快乐与痛苦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二是个人的快乐可以计算,社会的快乐总量也可以计算;三是伦理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快乐总量的计算。

边沁的功利主义从个体角度讲表现为: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个理性人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就是增加自己的幸福总量;从社会的角度讲就是个人追求自身幸福的最大化可以促进社会幸福总量的增加,他从个人目标引出了社会的整体目标,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为后来的19世纪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四、穆勒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约翰·穆勒赞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的最高伦理原则,认为它是指导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各种道德生活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他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边沁认为功利主义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而穆勒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差别。他批评了前者将感官的快乐与精神的快乐等同起来的思想,而是认为感官上的快乐只是初级的快乐,而精神的快乐则是高级的快乐,穆勒的这种快乐区分将人的生活与动物区别开来。

2.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矛盾,而协调这一矛盾的基础则是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穆勒已经认识到了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出现相互之间的冲突,完全自由地让个人追求自己的私利很难达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由此可知: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较边沁而言更合理且更具有理性特征,这使得他抛弃了完全的个人自由思想,而是将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出现的矛盾进行协调,从而实现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他认为公共福利的提高才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总之,功利主义原本是一个伦理学一个范畴,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它逐渐从伦理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二者的特殊关系,功利主义自然成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它对经济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于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的经济科学而言,功利主义作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有其合理性的。此外,将功利主义作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可以推动经济理论与真实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的是一种持久的动力系统,只有将利己性当做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提性条件,才能够得出许多重要且符合社会发展的结论,否则对经济学理论研究就会产生很多误导。

参考文献

[1]沈小波.经济思想史中的理性主义情结[J].经济学家,2002.

[2]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4.

[3]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恶即公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陈孟熙.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商务印书馆,1957.

[6]转引自杨天宇.评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J].探索,1999.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功利主义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异同探析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浅议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