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超
摘要:文章阐述了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的一些个人观点,列举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中国汽车制造厂商在开发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乘用车的不同方式及市场定位。
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乘用车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7-0003-02
百年汽车工业史告诉我们,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或者在创新方面落后的企业,在竞争中一定失败。在竞争中,强者通常使用的手段是,购买竞争企业,或者控股竞争企业,然后消灭竞争的品牌,最终用自己的品牌去占领弱者原有的市场,当对方企业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时候,将这个企业抛弃。现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已经成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汽车市场渐渐地扩大,世界汽车巨头们认识到,获取中国市场份额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市场本身。要最大限度地在中国获取利益,就要将自己的品牌扎根在中国,同时消除中国企业未来与之竞争的可能性。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限制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消灭中国的品牌,用知识产权壁垒占领中国市场的制高点,这是在不能控股中国企业但能掌控中国企业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都挂一个中国的商标、一个外国的商标;而现在,一些原来挂上的中国商标悄悄地被国外商标取代了。商标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去掉了商标等于放弃了这部分已有的知识产权。
显然中国各大乘用车制造企业的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了引进外资,制造国外品牌的乘用车并不能真正提高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制造、生产工艺、开发设计水平,他们不甘心继续在国外厂商的授权下制造国外品牌的汽车。于是纷纷开始积极尝试走引进、消化、吸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之路,积极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
近年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发展较好较快的品牌有奇瑞、长城、华晨中华、金杯、吉利、上汽荣威、力帆、比亚迪、哈飞。这些自主品牌汽车都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他们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但他们的发展方式及针对的市场各有不同,以下我想就比亚迪及上汽荣威的发展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说说自主品牌的新星比亚迪,比亚迪汽车是香港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比亚迪股份创立于1995年,由20多人的规模起步,短短十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IT及电子零部件的世界级制造企业。2003年比亚迪跻身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组建比亚迪汽车。今天,比亚迪股份在全球拥有员工40000余人,公司市值已超过150亿港币)的直属子公司。比亚迪汽车坚持走国际化线路,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要素资源优势,全面整合汽车制造业的生产链;同时以不断的科技创新为手段,大量吸收国际汽车制造业先进的非专利技术,实现整车制造成本的大幅降低和品质的迅速提升。
说到比亚迪就不能不提F3,该车型凭借单一车型,在短短13个月内累计销售已高达10万辆,成为最快突破1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型。如此辉煌的成绩对于比亚迪这样进入汽车行业没有多久的企业来说,创造了中国车市的奇迹。但比亚迪F3的致胜之道是什么?不可否认,F3具有与花冠十分相似的外观但只有其一半的价格。或者说,比亚迪F3抓住了中国部分层面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当一辆丰田花冠的售价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一个价格不菲的中级车时,比亚迪推出了F3就如同一个孪生兄弟一样,与花冠相似的外观相差一半的价格足以使得预算并不充足的消费者动心。从比亚迪F3的造型设计来看,实在不得不佩服比亚迪的设计师,难道比亚迪负责造型的设计师全部都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出生?因为从比亚迪F3的车型上往往看不到多少创意的亮点,相反刻意的微小改动和拼凑却暴露了不和谐的因素夹杂其中。不得不承认,比亚迪惯用的“改头换面,掐头去尾,整合资源取众家所长”的造型设计方法,一看就知道是仿制的其他品牌车型,但若遇到外观造型的知识产权官司,输家也未必是被告。这样的做法有很多优势:首先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减少资金投入,再者不用担心消费者对车辆外形的接受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价格可以比仿制车型便宜得多。不过从长远来看我并不推崇这样的方式,毕竟它走了一个简捷的路线,很多过程都没有吸收,仿制并没有学到真的东西,是简化了的学习过程。不过这的确帮助企业迅速增加了原始积累及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这些对于一个刚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业的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后,有一天比亚迪不再是仿制对手而是超越对手。
接下来再说说上汽荣威,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1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海汽车是目前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制造上市公司,总资产1018亿元,职工总数超过3.4万人),公司主要业务:汽车整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与整车开发紧密相关的零部件(包括动力传动、底盘、电子电器等)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与汽车业务密切相关的汽车金融。公司下属主要企业:乘用车分公司、南京名爵(MG),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申沃,上汽通用五菱、韩国双龙汽车等整车企业;上汽变速器、联合汽车电子等与整车开发紧密相关的零部件企业;以及上汽财务公司等汽车金融企业。
荣威这个名字的产生说来还有一段故事,曾为购买破产罗孚资产你争我夺的上汽和南汽,之后又在购买ROVER(罗孚)品牌上你争我夺。此品牌的所有者宝马汽车为此决定,品牌不卖只授权使用,按照销量卖一辆算一辆,这使得购买ROVER品牌的谈判陷入僵局。在成功购买罗孚75、25在内的两个车型的核心技术及发动机核心技术后,上汽表示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实际上上汽并不拥有ROVER品牌的所有权。而南汽也称自己购买了“包括罗孚硬件和软件在内的所有剩余资产”,但最终也并不拥有ROVER品牌的所有权。早在2000年,宝马将罗孚分拆成轿车和LANDROVER越野车两部分,前者卖给了凤凰集团,后者卖给了福特,自己保留了ROVER品牌的使用权。正是两个中国企业的争夺,使得宝马不再满足于一次性转让ROVER品牌的利益,而是使用按销量收取品牌使用费的策略。就上汽而言初步计划在五年内打造30款车型,那么就要以每年至少五万辆的规模发展,至2010年达到每年12万辆的产销量。按照这一产销计划,宝马若按销量收取品牌使用费,将会获得巨大的收益,从而使ROVER品牌成为一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同时R0VER品牌也不能真正归上汽或南汽所有,自主品牌仍然不能摆脱在别人的授权下生产汽车,因此上汽及南汽都最终决定放弃收购ROVER这个品牌,上汽则创立了ROEWE(荣威)这个自主品牌。南汽则推出了MG(名爵)这个品牌,就此购买破产罗孚资产的争夺画上了句号。由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被上汽买走,南汽在推出新车型上困难重重,最终南汽被上汽并购,这里暂且不说。
在自主品牌发展上,上汽本着世界为我所用、高起点、国际化发展自主品牌的思路,这是中国自主品牌发展模式的创新,其设立上汽欧洲研发中心,吸纳全球最前沿的研发力量与人才,协同国内科技团队进行自主研发,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模式的创新。2007年上汽在自己位于上海的汽车制造厂内造出了首辆荣威750,并成功地推向市场,同时在品牌形象及售后服务上进行重点投入,荣威750的成功不仅向世人证实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实力,也成功改变了人们对自主品牌都是低端车的成见,荣威750成为了自主品牌中销量最大的中高端车型。发展至今荣威已有750、550两个车型多个配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且上汽完全拥有发动机、变速器和车桥三大总成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无疑是为上汽自主品牌未来车型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上汽和比亚迪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乘用车制造企业,他们的发展方向及方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上汽是高起点高标准,树立品牌形象。比亚迪是低成本高质量,迎合市场需求。在知识产权战略上也同样如此,上汽为直接购买国外成熟的乘用车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并在自身消化吸收后制造出自己的自主品牌乘用车。比亚迪为成功规避国外厂商设置的知识产权壁垒,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出迎合市场需求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相同的是他们都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制造企业,他们同样在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自己的自主品牌,希望他们能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走向成功,让自主品牌能在世界汽车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广玲,邹捷.自主品牌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10).
[2]刘希宋,赵洪亮,邓立治.自主品牌创新功能及其效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7).
作者简介:徐超(1977- ),男,上海人,上海汽车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