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领导理论与有效领导风格选择

2009-07-28 05:55尹兆兵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1期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西方领导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权变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被领导者、管理情境和领导者三个方面分析了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里面,影响领导风格选择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权变领导;领导风格;西方领导科学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7-0157-02

领导作为管理活动的一种,它的历史同人类活动的历史一样久远。但领导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出现,还是在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的西方。近百年来,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流派,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集中于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有效性的途径方法。改革开发以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企业管理者在中国作为一个群体出现,面对着日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迫切需要一套实用的方法工具,帮助他们提高领导绩效,实现有效的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领导科学理论的简要回顾,分析选择有效领导风格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管理者认识、选择、运用领导风格提供借鉴,实现有效领导。

一、权变领导理论概述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作为领导者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修养。人们把这一时期关于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统称为领导特质理论。将这一时期称为特质研究时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领导行为,探讨什么样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才能提高领导绩效。人们把这一时期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称为领导行为理论。将这一时期称为领导行为研究时期。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影响领导绩效的情境因素,如工作任务、团体类型、下属特征等。将这一时期称为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时期。

权变理论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它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着重研究一个组织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当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60年代中期,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把权变理论引入领导行为的研究,创立权变领导模式。这种理论认为,没有万能的和固定不变的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因工作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工作环境需要不同的领导方式。这种理论的代表学说是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理论。

菲德勒认为,不存在普遍适应的领导方式。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同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格与环境对领导者控制和影响程度之间的匹配。菲德勒开发了一种叫做最难共事者的问卷,分离出了三项关键的环境因素,包括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通过这三项环境因素高、中、低的组合产生出哪一种情况与领导者行为相互匹配,从而研究出哪种环境下、哪种领导行为是比较有效的。对于三种环境因素,每种有高、低两种状态,一共组合出8种类型。研究者对1200个工作群体进行了对比式的研究,研究出的结论是,任务型的领导取向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工作得更好,而关系型的领导风格是在某些中间状况下工作得更好。

按照菲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的领导风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要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环境选择合适的领导,在非常有利或非常不利的情况下都选择任务型领导;二是改变环境以适应领导者,比如可以改变领导者的职位权力,使他的职位权力增加,一旦职位权力增加,他的风格就有可能从不利转化为有利。

20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者更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研究影响领导绩效的各种因素,产生了多种领导理论,如交易型领导理论、改造型领导理论以及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理论等,形成了领导理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这些理论延续了权变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对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分析仍然占有主流地位。

二、影响有效领导风格选择的主要因素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与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也不尽相同,甚至对“领导”这个词本身的定义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解释。然而,领导活动只要产生,它必然是在某个管理情境里面发生的领导者(或者具有领导职能的管理者)对被领导者的一种领导行为。领导风格的差异,其实质就是领导与部下的关系差异。因此,基于对西方领导理论百年发展历程的回顾,特别是权变领导理论的研究分析,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里面,影响有效领导风格选择的因素仍可从被领导者、管理情境和领导者三个方面去分析:

1.被领导者。对于被领导者,一是应根据其成熟度,即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高低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对于工作能力突出、工作意愿强的,即“敢负责、能负责”,“想干事、会干事”的员工,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对于工作经验不足、能力较差的新员工,就应该给予积极指导,不只让他明确任务目标,还应教授其工作方法。二是对不同员工的个性特点而采取有所区别的领导风格,对于善于动脑子、喜欢独辟蹊径的员工,就应该尽量少使用命令式的领导行为,避免程式化的任务指派,发挥其个人创造力,知识型员工属于此类。当员工遇到不愉快或不开心的事情而情绪低落时,也需慎用命令式的领导行为,最好采用支持式的领导风格。同时,被领导者以前的工作经历、工作关系等会影响其对领导风格的预期,也是选择有效领导风格的考虑因素。

2.管理情境。管理情境的涵盖范围相当广泛,广义的管理情境应该包括组织中所有的人和它身处的内外部环境。一般地说,一个企业或者企业中的一个团队,它的管理方式、领导者的领导风格的有效性,总是会受整个社会形态、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企业文化等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在目前崇尚人权、鼓励沟通和激励的人文背景下,人本管理大行其道,生硬的任务导向的命令式领导活动的应用空间就会越来越少。根据权变理论观点,任务结构是领导风格有效性的重要考虑因素,任务本身比较清晰明确的时候,支持型的领导会带来较高的满意度和绩效;而执行非结构化的任务,就是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的时候,指导型的领导会带来较高的满意度。同时,对于一个工作群体,团队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领导风格也有不同的要求。

3.领导者。面对同样的管理情境和被领导者,不同的领导者选择同样的领导风格可能会产生差别相当大的领导绩效。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部下对领导者的信任和追随程度,直接决定着领导者的影响力,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认知也一定程度决定着对其领导行为的认知。二是领导者的职位权力,这种权力同领导者的自身水平和修养无关,而同组织的支持程度有关,职位权力是现管的权力。职位权力越强,领导活动越容易进行。三是领导者自身的特点,非业务型领导者过多地使用命令性领导行为,显然会降低领导绩效。

以上从被领导者、管理情境和领导者三个方面论述了领导风格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需要指出的是,领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以上所说的几类因素也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一个领导者怎样认识和把握自己的领导风格、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有效的领导风格,如何选择合适的领导者、如何为一个团队配备协调高效的领导班子,这都需要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客观分析各种因素,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这也正是权变理论的基本要义。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马新建,刘海霞.基于领导有效性的管理者领导风格抉择[M].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3).

[3]文茂伟.当代英美组织领导力发展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尹兆兵(1976- ),男,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人力资源处工程师,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