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琍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症结之所在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缺口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7-0110-03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就业机会的创造方面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然而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自身的“先天不足”,因而在融资方面是一个弱势群体,产生了融资缺口,这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中小企业“强位弱势”的巨大反差,要求各国政府从中小企业整体出发,从战略高度全方位多角度制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政策。
一、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和畅通的融资渠道,但是长期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
程,在客观上存在着融资缺口。所谓融资缺口是指中小企业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多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这可以从长期资本和借贷资本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中小企业在权益资本方面的融资缺口
中小企业在权益资本方面的融资缺口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自有资本的缺口。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往往是一些加入市场的新生力量,一般手中拥有的资本量都存在着较大的限制。
2.资本市场的缺口。在正式资本市场上小额发行者的佣金成本过高,没有经济规模效益,使中小企业股票上市面临着困难。非正式股票市场和柜台交易的发展使中小企业寻求资本投资的困难有所减弱,但这些市场上关于企业经营年限和规模等方面的限制仍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3.风险投资的缺口。近年来,资本市场上风险投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的缺口,但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讲,正式的风险投资仍然不能解决问题。风险投资在小规模投资方面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由于风险投资是投资于股权而非债权,其回报是缺乏保障的。因此,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的管理人大多都倾向于对其投资的中小企业进行近距离的控制和监督,风险投资的固定成本成为许多中小企业难以寻求风险投资的障碍。
(二)中小企业在借贷资本方面的融资缺口
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本有限,因此在中小企业设立之后的运行中更加依靠银行贷款。但是在中小企业借贷资本运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资本供求双方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主要问题。
所谓“不利选择”是指商业银行给经营失败的企业提供了信贷资金,或拒绝给有困难但能成功的企业提供资金。不利选择的产生主要来自信息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可能无法得到相关的信息,也可能得到不准确的信息,在这种基础上作出是否提供信贷的决定,就可能产生“不利选择”。虽然商业银行在给大型企业提供信贷时也存在不利选择的问题。但是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信息分析能力和技术的提高,寻找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正确决策的概率。而且商业银行为大型企业提供信贷的信息成本,由于信贷额或一段时间内累积的信贷额的规模较大而使信贷的单位成本降低。然而,对中小企业来讲,银行在信息收取和处理方面就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往往需求资金规模小、经营风险大,造成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单位成本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也不愿意向外界(尤其是竞争对手)披露很多企业信息,这样造成了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不信任,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冷落。
中小企业信贷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中小企业不能按照与商业银行的协议或对商业银行的承诺使用资金,或者在有能力偿还银行信贷的情况下,不偿还银行债务的风险。从商业银行来讲,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道德风险相对于大企业来讲更加难以控制。对大企业的监督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因为许多对大企业进行监督的信息在公开的市场上都可以低成本地获得。即使大企业没有在市场上公开的信息,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信贷规模经济降低单位资金的监督成本。而对中小企业来讲,监督的成本是较高的。一方面,商业银行在投入人力和收集监督信息的成本上可能在绝对额上都会大于监督大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规模不经济对中小企业监督的单位成本通常会高于对大企业的监督成本。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监督成本,通常要求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要有充分的担保,可是很少有单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这自然使许多中小企业在寻求银行贷款时落入资本缺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剖析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方面缺陷,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偏紧、偏严,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而造成的。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使融资发生困难
1.从历史背景看,中小企业成分复杂,存在较大的制度性风险。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起源于五种渠道: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这部分企业产权不清,经营机制僵化,经营状况不佳,大部分有长期的银行负债,信用记录不良;二是乡镇企业。这部分企业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低,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不足,经营周期短的问题。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借款、内部积累和集资,一般都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三是一些机关和企业开办的“三产企业”,因其难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以达不到银行贷款的条件;四是私营和个体企业。这些企业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多是家族式经营,财务管理形同虚设,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经营状况。五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项目风险较大,启动资金需求大,自身积累难以满足,银行因担心其项目风险而不敢对其融资。
2.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不规范现象,银行对其融资面临“市场风险”。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乡镇企业、街道企业,使用的设备和技术相当一部分是大企业已经淘汰的,同时,中小企业经营者大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民营中小企业老板绝大多数原来是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由于决策者文化水平不高,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研,没有认真地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没有制定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极易出现盲目生产,不求产品质量等短期行为。企业职工的科技素质低,技术人员缺乏,因而,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成长性差。金融机构面对点多、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难以掌握其真实情况,对其贷款感到“心里没底”,银行对其融资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
3.中小企业的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中小企业普遍财务管理水平低,报表账册不全,内控制度不严,而且有的中小企业出于不同的目的,一个厂子多套报表,财务信息失真严重。不少金融机构反映,企业财务报表十张有九张是假的。这样,金融机构没有充分时间也没有合适的渠道来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对企业贷款更加谨慎,产生“慎贷”心理,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商业银行处于机制转换的变革之中,其自身体制的弊端,使中小企业融资产生困难
从银行自身来看,造成其对中小企业“慎贷或不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成本和收益不对称。随着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所有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都要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原则进行经营活动。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经营资金的业务,其经营方针与一般的商业经营活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具有操作稳健、追求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注重投资企业的潜在能力等特点。我国以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主要针对国有大型企业、大型项目融资特点而设计的。从银行业务的角度来讲,对大企业的贷款相当于批发业务,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只相当于零售业务。目前,我国银行在贷款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上还没有分开,对大额和小额贷款审查程序基本一样,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少、笔数多、手续复杂,造成银行的费用较高,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的成本是大型企业的5倍左右。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在风险、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阻碍了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从银行融资来看,银行信贷中的银行与中小企业间也存在诸多的信息障碍。这其中包括了信贷合约签订前企业为获得银行贷款而隐瞒不利信息的“逆向选择”行为,也包括了企业在合约签订后无视或损害银行利益的“道德风险”。相比较而言,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公开化程度远高于中小企业,而且信息的真实程度也要高于中小企业。在此情况下,银行自然愿意向大企业贷款而不向中小企业。另外,由于我国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也造成中小企业出现贷款难的现象。
3.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制度缺陷,造成“规模性歧视”。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合理性,变相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负担和难度。近几年来,银行为了加强内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大幅度地减少信用贷款数量,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或担保。中小企业自有资产少,可用以抵押的资产更少,承担风险能力弱,很少有人愿意为其提供担保,又缺少抵押担保机构,这就割断了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姻缘。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给中小企业贷款确实存在形不成“规模经济”的问题,因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要求的每笔贷款数额不大,但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如调查、评估、监督等都大致相同,结果银行的贷款单位经营成本与监督费用上升。这些情况也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的积极性。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研究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通过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配合,实行综合治理逐步加以解决。
(一)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资信度
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合资和政府拨款是其中的主渠道。但无论是哪种渠道的投资,都会考虑到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回报,进一步说投资者考虑中小企业的资信度是一个重点。
企业的资信程度,它包括的范围极广,从企业发展的现状到企业将来的发展机会都会包括在内。企业资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企业现有资产和信用等级,事实上,企业所采取的技术、管理方式、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企业家的综合能力等都应包括在内。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在于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资信度的提高。所以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环。
(二)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而贷款难又是中小企业融资碰到的首要问题。因此,结合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1.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开发新的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在目前已开办的各类贷款的基础上,针对中小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如可以考虑针对中小高科技企业创业期的需要,与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合作开展“中小企业创业贷款”业务,由有关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提供担保,用于企业创业初创时期的营运资金需要。再如为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壮大实力,超常规发展,可以对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设立专门的企业“并购贷款”等。针对中小企业用款急、波动性大、资金需求不稳定的特点,在信贷方式上,可以考虑开展“循环贷款”和“账户透支便利”业务。循环贷款是指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规定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资金使用限额,企业可以随时根据资金需求决定资金的使用规模和使用时间。在授信期间,额度内资金可以循环周转使用。“账户透支便利”是指企业在授信期间内可以在一定额度内透支资金。
2.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票据贴现与融资租赁业务。鉴于票据市场的重要作用,今后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将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广使用商业票据,扩大票据融资功能。这对中小企业来讲,是一个机遇。各金融机构要破除对中小企业的偏见,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的商业汇票办理承兑和贴现,以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另外,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融资租赁是企业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来筹资,可以在资金短缺或不愿动用经营资金的情况下添置或更新设备,达到筹资目的。目前中小企业普遍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融资租赁在为技术改造融通资金方面很有优势。国家应当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明确统一的管理部门,并在财政金融政策上给予优惠,向中小企业推广。
3.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与大金融机构相比,具有产权明晰、委托管理层次较少、与客户的地域经济联系密切等特点,因而在小额信贷服务中较易形成业务决策迅捷灵活、监管和信用成本较低等比较优势,更能适应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确认它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主力军市场定位,不仅有利于形成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是天生的合作伙伴,有许多共同之处:一是发展背景相近,均脱胎于市场母体,刚刚从“补充”身份升格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产权设置相近,中小金融机构的产权也可以有集体成分、私有成分;三是经济目标相近,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中小金融机构不承担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为国企解困的任务。
(三)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世界各国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群体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扶持,为此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明确的、有效的、富有激励作用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作为一个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具重要作用。但存在着极大的融资缺口,借鉴国际上的有益经验,我国亟需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1.设立政策性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银行,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对长期贷款的需求。政策性银行是指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目标,在特定领域贯彻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从事政策性投融资活动,并为政府所控制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其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变,政府不可能还像以前一样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充其量只能以发布指导意见的形式进行窗口指导,约束力较差。因此,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之间的矛盾决定了需要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发放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特别应在为中小企业解决长期投资性贷款方面发挥其作用。根据我国情况,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在资金来源上,可以考虑由中央财政拨款,也可以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还可以考虑发行一部分金融债券。
2.加快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政府提供政策性担保业务的目的在于为政策扶持的中小企业广开财源,筹措发展资金,并对那些商业金融机构从事政策性放款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政策性融资项目。通过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一方面转移了贷款风险,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自然地位和条件;另一方面又能刺激和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
3.发挥政府积极作用,推进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风险投资是一种新兴的高级形式的投融资方式,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由于其投资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对于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风险投资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基本要求来推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快速发展,扮演好规划制定者、监督管理者、政策支持与服务者的角色。在政府的作用和角色定位上要把握以下原则:“介入但不包办,管理但不干预”;“引导而不干涉,支持而不控股”。
总之,中小企业贷款难,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有金融机构贷款权上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匹配,贷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同时也暴露出政府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差的弊端。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各方面的整体配合、相互协调、联动互助。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胡小平.中小企业融资[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俞建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4]王竞天.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谢德.中小企业入世发展战略[M].九洲出版社,2005.
[6]邱华炳.中小企业融资通[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刘缦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王鹏辉.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7,(5).
作者简介:王琍(1966-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