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内科腹痛的中医便方

2009-07-27 07:31孙清廉
饮食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食积藿香腹痛

孙清廉

几乎每个儿童都有腹痛的经历,只是症状有轻有重,持续时间长短不同。腹痛是小儿最常见的症候之一,所涉及的疾病范围很广,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出现腹痛症状。

有人称小儿科为“哑科”。这是因为,除较大儿童外,大部分儿童不能自诉症状,有的虽可自诉,但往往不能准确说出腹痛的部位和疼痛的性质。一般而言,若婴幼儿出现突然或阵发性反复哭闹,曲腰啼叫,或双手捧腹,起卧颠倒,烦躁不安,或摒气出汗,面色苍白,或精神萎靡,屈膝踌卧等症状,多是腹痛的表现。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因素干扰,所以,诊察小儿腹痛,必须注意其发病经过,注意腹痛性质(锐痛,钝痛,持续痛或阵发痛)和伴随症状(呕吐,腹泻,便秘,便脓血,消化不良以及发热,咳嗽等),特别要注意排除急腹症,还要注意排除腰背,尿道、肛门等处疼痛所引起的干扰。

一般而言,没有腹部压痛、肌紧张和肿物,腹部柔软,没有明显腹胀而肠鸣音正常者大多可排除器质性病变。功能性腹痛多由单纯的胃肠痉挛引起,但有少数器质性病变如肠黏膜病变、肠寄生虫病也可成为肠痉挛的诱因,应注意区别。

中医将儿童内科腹痛分为寒实型,食积型和虚寒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

寒实型

护理失当,脐腹部为风冷寒气所伤,或饮食当风,或过食生冷瓜果,致寒邪搏结肠间,中阳受阻,失于通调,不通则痛。其症状表现为腹痛暴急,多呈绞痛,阵阵发作,弯腰啼叫,面色苍白,手足发凉,甚至唇色青暗。痛处喜暖,得温则舒。或伴有呕吐、腹泻,但次数不多。舌苔薄白,指纹红或隐伏不显。

中医便方

1、苏梗10克,藿香10克,干姜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藿香正气液半支~1支,每日5次口服。

3、丁香1.5克,茴香4.5克,藿香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食积型

由于乳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积中焦,气机受阻,郁而不通,升降失和,传化失职,引发疼痛。其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口气秽臭,食欲不振,大便酸臭,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伴呕吐,吐物酸秽,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苔黄厚,指纹紫滞。

中医便方

1、焦三仙(神曲、麦芽、山楂)各6克~10克,炒二丑3克,共研细,1日分5次服。或水煎服,每日1剂。

2、炒鸡内金10克(或用炒莱菔子),炒枳壳6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研为细末,1日分5次口服。

3、炒山楂10克,炒二芽(谷芽、麦芽)各10克与红糖适量,放入搪瓷杯中,加水煎煮10分钟,去渣取汁。

虚寒型

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的小儿,由于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运化无权,脾阳不能温运水谷,致寒湿内停,气机不畅,引发腹痛。其症状表现为腹部隐隐作痛。绵绵不休,时作时止,时发呻吟,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食暂缓,每于晨间或饭前发作。患儿常见面白无华,形体消瘦,精神倦怠,或食后腹胀,消化力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指纹色淡。

中医便方

1、党参10克,白术6克,炒白芍6克,生姜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生姜6克切碎,与粳米50克、苡薏仁15克共煮粥,粥将熟软时加入茯苓粉10克,拌匀,再稍煮,食粥(也可加适量盐或白糖)。

3、淡豆豉、食盐适量,加数片生姜和1段葱白,共捣烂,同炒至热,用细布包襄,温熨脐腹部(要防止烫伤),同时轻轻揉按,冷后炒热再敷,直至痛止。

(文中方药适合4至10岁之内儿童,大于10岁或小于4岁者应酌情加减。)

对小儿腹痛患者,除重视药物治疗外,还必须注意饮食调养,加强护理。一般而言,小儿饮食宜温软、营养丰富易消化,少刺激,少食多餐。若患儿伤食较重,或伴有腹泻,还可暂停饮食一两顿,让肠胃得到充分休息。若呕吐较重,服药时宜频频少量内服,以止吐逆。在护理方面,要特别防止孩子外受寒凉,勿再伤饮食。

猜你喜欢
食积藿香腹痛
藿香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请收下这份腹痛指南!!!
药食同源藿香叶
突发腹痛,你要知道的……
保和丸在部分儿科临床应用的概述
常见病三验方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小儿感冒一则
针药并用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