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丽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提问频繁,华而不实
教师频频发问,使得整节课“一问一答”,场面热闹,但没有触及教学内容的关键,华而不实。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忽视了对知识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对策:提问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摄问随意,漫无无目
对问题没有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地提问,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学生不能明确学习目的,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对策:提问要有明确性。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地反映出来。提问的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重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面向少数,多数“冷场”
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出现被“被遗忘的角落”,形成“优生主唱”的格局,多数学生做“听众”,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整体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策:提问要面向全体,难易适度。教师提的问题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做到教室里没有“被遗忘的角落”。对个别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急于求成,效果失真
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求结果,不重过程,比如“是什么?”“像什么?”这类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反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对策:提问要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教师的提问要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让学生无发探究,只求答案。
问题平庸,平淡无趣
因为教师无激情或设计平庸,使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策:提问要新颖别致,激发兴趣。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提问要倾注老师的期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总问题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提问既要注重内容上的新颖别致,还应注意形式上要不断地变化。
“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具有渊博的知识、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