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明天教育之路的冯恩洪(之三)

2009-07-27 07:31杨一仁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建平特长中学

杨一仁

冯恩洪的“让学生在选择中充分发展”的思想,其深邃的内涵与核心追求绝不仅仅是高升学率和高竞赛获奖率所能涵盖的。他显然还有着更深广的思考,那就是,要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能够取胜,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公民,社会的主人。为达此目的,今天,就要培养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一句话,学会做主人!

请看冯恩洪的做法:

——聘请校长助理。在建平中学,从学生中聘请校长助理始于80年代。被聘作校长助理的学生,可不是摆设,而是有职有权且享受校长助理津贴的“实权人物”。其主要职责,一是成为校长与广大学生沟通的桥梁,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二是既当学生代表,又作校长参谋,参与学校决策,为校长出谋划策。

校长助理的能力、水平如何?当香港同行到建平中学考察,接触了校长助理后,深感震惊:原以为香港的教育思想比内地民主,现在看来,建平中学在这方面绝对走到了香港的前面!还说,内地的学生真有水平!

德国教育部官员到建平中学考察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那么多改革的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校长助理从容作答:“学校有1600多名学生,有200多位教师,我们这1800多个脑袋里装满着智慧。”闻听此言,这位官员激动地站了起来,说:了不起!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年轻人了不起!

——建平中学的校歌,不是请专业的词作家、作曲家创作,而是全部由学生创作完成。过程是,向全校同学征集,历时一个月。由学生创作歌词并谱曲,接下来在全校试听。最后,由全校师生投票,选中了现在的校歌。

——建平中学的校旗,同样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开始,学生们设计的方案就有38种之多,最后由全校师生无记名投票,选中了蓝底白环的五环校旗。寓意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这庄严、神圣的每一票,都体现着学生做主人的尊严和权利,激发了他们主人翁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确立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实践证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得到确立,真正感到自己做了学校的主人,他们的激情和创造力就会呈现出不可阻遏的井喷之势。这不,1991年高考前夕,即将升入高三和高三就要毕业的五位同学,不顾高考将至,两个星期天没有回家,经过充分的酝酿、讨论,然后分头执笔,写出了长达两万四千多字的《建平中学改革意见书》,力陈建平中学改革中的诸多不足与失误之处,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上书冯恩洪校长。

冯校长收到五位同学的《意见书》,非常激动,一口气看了三遍,随即全文印发各班,展开讨论。

是啊,他怎么能不激动呢?学生此举,说明主人已经完全到位。而这,不正是他这些年来孜孜以求的吗?

冯恩洪认为,学校给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权,并不等于学生的发展问题就此全部解决。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旧观念的冲突和碰撞中,完全可能导致学生的选择发生偏差而误入歧途。因此,必须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地选择。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把握好生命之舟的航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最终确立,光靠学校课堂上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他主张,必须打开校门,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他们在全面了解社会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过程中,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培养辨别是与非、美与丑、优与劣、真理与谬误的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这个认识出发,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成为一种必然的举措。

建平中学的社会实践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既让学生看到我们国家最好、最先进的一面,也要让他们看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于是,在杨浦大桥即将通车之前,冯校长带领学生步行走过这座气势宏伟的世界第一桥,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惊人变化和巨大成就再领学生们到黄埔江的轮渡码头,看那里人头攒动、争先恐后、拥挤不堪的场面,然后引导他们讨论上海的交通建设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立志投身改革、奉献社会的主人翁责任感。

改革开放之初,“三资”企业一度成为青年人就业选择的热点。学生们也经常在谈论,自己将来如何才能进“三资”,拿高薪。冯校长因势利导,组织了100个学生小组,到浦东的100家“三资”企业。展开主题为“浦东新区呼唤新的人才”的社会调查,让学生自己去捕捉“来自社会的指令”,从而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调查的结果使学生感到十分震惊:“三资”企业对员工思想道德的要求高居首位!企业负责人讲:“我们需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匹夫,因国家贫穷落后而只会骂娘、发牢骚的人,我们不要!”

不用再去说教,学生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知识、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冯校长告诉学生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不是低文化、无道德的经济。”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各种观念碰撞冲突的现实社会,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应当如何正确定位?冯恩洪决定带领学生们去寻找“一块精神的丰碑”1992年暑假期间,他把60多位班主任和“三好学生”带到了河南开封,参观由一位离休的老共产党员李公涛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率领一家三代集资70多万元兴建的翰园碑林。

如果说气势恢宏的碑林给同学们带来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么,参观李公涛老先生的家,则给同学们以思想上巨大的震撼。他们看到,李老先生的家,只有一张床,一张写字台,一把藤椅,电视机还是黑白的;李老先生身上穿的涤确良衬衫已经磨得只有涤没有棉了,纱眼透明可见。李公涛先生到人民大会堂去举行翰园碑林新闻发布会,自己却住在北京一家街道办事处在地下防空洞开设的招待所里;新闻发布会结束,他只用三张大饼就对付了一顿饭……

李公涛老先生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让他们刻骨铭心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学生们动情了,学习李公涛,像他那样做人、做事,从那一刻起,成为建平学子们发自肺腑的誓言。

冯恩洪深深知道,重点中学的学生普遍自我感觉良好,而心理承受能力却很差,如何帮助他们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成了又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他认为,响鼓必须重锤敲,让他们从最基层做起,在亲身体验中学会选择。一批优秀生被保送进了大学,他们要求冯校长帮他们介绍勤工俭学的项目,积攒些钱去旅游。冯恩洪介绍他们到冰箱厂做搬运工。这些从小赶上好时代,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学生,哪里受得了?第一天,他们就看到了工厂的许多“阴暗面”,到第三天,又累又委屈,感到这是“大材小用”,想辞职不干。而冯恩洪坚决不允许他们毁约……一个月干下来,这些孩子们对冯校长说:“工人们成年累月在这样的环境下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在这点上,我们远远不如他们……”

孩子们由衷的话语着实让冯恩洪意想不到,而更让他感慨不已的是,在学校艺术节那天,一些在

“美食街”上摆摊,叫卖自产的萝卜丝饼的男同学对冯校长这样说:“以前在食堂买菜,用的是父母的钱,你买一个我就买两个,认为这是潇洒。今天我们从早到晚一天忙下来只挣到十几元钱,今后花钱可再不敢大手大脚了。”

毫无疑问,学生们的这种改变,正是在他们参与实践、亲自体验之后做出的。

建平中学坚持鼓励学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上,一个重要的导向就是表彰特长三好生。1987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冯恩洪宣布:16名高二学生暑假期间背着学校,偷偷组队去参加了《新民晚报》杯足球赛,在450多支球队中,夺得第5名,为此特命名他们为“三好生”!他动情地说:“他们把党的教育方针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他们具有现代人主动参与、勇于竞争的精神。因为他们各方面都合格,又有突出的体育特长。”“假如每个建平学生都有强烈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达标并有突出的特长,将会出现多少有用之材啊!建平的三好生应该是特长三好生,随时冒出来随时评。因为,建平的学生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就是他的特长。”

这一学年度,建平中学先后表彰了五批特长三好生,受表彰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班里总分最高的。

一石击起千层浪。

鼓励冒尖、发展特长的导向,使所有的学生都在思考:我的特长在哪方面?我该如何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

家长们也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孩子的特长,并据此规划孩子未来的发展……

“规范+选择”,使建平中学走上素质教育的光明大道而名扬海内外;“合格+特长”,使建平学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具有广泛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社会的公民。

而这一切,都源于冯恩洪立志“为中国基础教育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的理想。

他做到了。

限于篇幅,这里叙述的故事,只是冯恩洪无数教育案例中的荦荦大者。

放眼当今教坛,标新立异者,有之;心浮气躁者,有之;轻薄招摇者,也不乏其人。布满各种时髦的标语、口号的学校,言必称“以学生为本”的校长比比皆是。然而,他们唯独缺少如冯恩洪那样一种许身教育的崇高使命感,勇于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的决心,从而像他那样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升华!

马克思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当今中国教坛,最不缺乏的是口号,最要紧的是要少说多做。而要改变现状,最有力的是持之以恒的行动!最需要的是像冯恩洪校长这样的实践家!

冯恩洪说:“我能做的,都是一个校长应该做的,一个校长应该做的,我基本上都做了。”

我们不妨问一句:校长应该做的,我们都做了吗?

猜你喜欢
建平特长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