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希国
摘 要:在教育领域,基于教育实践的教育博客日益普及,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它不仅是教师释放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更是教师认识自己、成就自己的平台。
关键词:教育博客;教师发展;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2-0032-02
当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基于网络的个人博客(Blog)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很多领域呈现流行之势。在教育领域,基于教育实践的教育博客也是如火如荼。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札记、教学课件、科研课题,甚至教师自己的人生感悟等等,通过博客平台,进行跨时空的交流、探讨。笔者认为,教育博客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普及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它不仅是教师释放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更是教师认识自己、成就自己的平台。
一、教育博客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是教师从外在规训走向内在生命的言说
长期以来,对教师的管理,规范与制度很多,对教师的工作提出 “应然”的要求多,对教师内心状态的探究少,忽视教师内在的“实然”状态,或者是“被悬置为一个存而不论的背景”,这样就造成了外在倡导的教育价值难以转化为教师个体教育观念,从而使教师发展失去立足点,影响了教育的良性发展。[1] 纵观以往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制度规定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理论规定了教学程序和技艺,教师就是在课堂上依据工艺规范,实现既定目标,技术化或技能化成为教师的专业追求。[2]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和发展的内在动机,缺乏有效、适宜的反思与自我监控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基于教师个体内隐对教育的认识,基于教师发自内心对教育的热爱,直至把教育当作一种内在的生命需求,将教育作为一种事业进行追求。教育博客的出现,令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了一个新的契机。
在博客上,人人可以畅所欲言,进行自由自在的表达。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言说是基于教师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它不是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何的理论”,而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它能反映教师个体如何看待教育的真实状态。教育博客,就像是教师自己的一方园地,在自己的园地里,教师以多元而生动的样式呈现和描述着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故事、经验、行为以及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对这些个人的“经验事实”进行领会和反思。因此,在这种方式里,对教育问题的呈现更多地表现出私己性、个体性、情境性和充分的自由性。对教育问题的真实体验,更能引发教师切身的感悟和内心的震动。教师在博客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体悟、反思和追问,与外在的教育权威的说教相比,它给教师的最大收获是“自由的言论和体悟”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当然更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因此教育博客能使教师真正达到“为自己的教育进行思考”、“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研究”的理想情形,所以教师会用个人理性的审视和筹划,倾注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用“教育心”来经营自己的教育,从而实现教师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发展。
二、教育博客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能促进教师与他人真正的平等对话
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所有人的发展,人性只能由人性来培养,情感只能由情感来陶冶。教育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博客是一种共享的资源,我需要的时候,可以浏览你的资料,向你借鉴;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打开我的资料,寻找信息。通过教育博客,教师与他人(特别是学生及学生家长)可以实现平等交往和对话。
把交往与对话纳入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是由人的本性、教育的本质及教师的职责使然。教师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交往与对话有三类:一是与学生间的,二是与同伴和教育专家间的,三是与学生家长及其社会上其他相关人员间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将交往当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可避免地造成交往与对话的实质性缺失,从而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与对话是最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强烈的成就感首先来源于学生,但他们之间的对话仍有诸多问题。比如在教育观念上,由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盛行,教师很难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学生坐下来进行心对心的交流。本来“对话”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不仅意味着对话的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也意味着每位学生都具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种针对部分学生的对话实际上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剥夺了另一部分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进而剥夺了学生平等发展的权利。
此外,教师的“对话”常常是预设的,这种形式上的对话实际上是一种独自言说,教师仍以独白者的面目出现,是一种异化了的交往。在第二、三类的交往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与第一类交往相似的情形,要不就是教师之间或与家长间交往的缺失,教师只是孤军作战,要不就是即便有交往,也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达成实质上的理解与对话。那么,导致对话与交往缺失或异化的因素是什么呢?除了教师在观念上没有真正领会其精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真正的对话与交往是一种情境,它需要一个适宜的空间和舞台,这个空间不能有太多的规则性和确定性,否则,交往和对话就会受限,受到束缚。
教育博客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身份限制,打破了话语霸主,话语权是平等的,交流是广泛而且自由的。教师具有话语权,学生、学生家长也有同样的话语权。这就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等人员之间真正的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三、教育博客是一个思想积累的平台,能缩小教师的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鸿沟
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之路,促进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术型教师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在新一轮课改的浪潮下,“教师成为研究者”、“科教兴校”的口号不断响起,由于这些观念的倡导,教师开展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与实验,不可否认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环顾各校的科研之路却走得相当的艰难,原因之一是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教育研究是教育专家的事,这就把一线教师排除在教育研究之外而无视教师的经验。实际上教师的经验在其专业成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理论赖以生存的基础。杜威就曾指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来自经验的,经验既是教育的方法又是教育的目的。原因之二是教师本身把教研工作神秘化和功利化,有些一线教师认为教研就意味着要出高深的理论,自己没有专门的时间,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实是不敢写),不如扎扎实实做些事务性工作;有些教师写论文也是为了评职称而硬挤出一些心得与感悟,或简单地移植、借用大量的教育理论术语和僵化呆板的文字,这样便扩大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
而在教育博客的天地里,教师却可以变得自信,摆脱被“写”的从属状态。在这里,教师真诚叙说的是自己教育世界的故事,领会的是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意义,反思的是自己实践中的教育事件,整个过程中都具有实践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所做、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了,写得多了,必然为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大量素材,自然而然地将会遵循自下而上的归纳逻辑,从故事本身中寻找内在的结构并走向规律性的“形式理论”。这些成果将能对纯粹的经院式教育理论进行有效弥补。
教育博客以深受教师关注和欢迎的“生活世界的朴素的说话方式”,提供了教师对日常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的素材,激发了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兴趣和动机,增强了进行理论研究的信心,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因此它能缩小教师的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鸿沟,充当着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易凌云,庞丽娟.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反思与改善教师教育的新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编辑: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