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杨
随着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新课标形势下新教材的试用与推广已渐渐进入稳定阶段。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本编排,正在被广大的师生群体所认可与接受,这也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时代性、实用性及优越性。通过教学中经验的积累和对新教材不断探索,笔者就新教材在思想和设置方面的两点特色,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课外名著导读——充满魅力与诱惑的多彩空间
新教材的每一册课本,都设置了“名著导读”这个部分。古今中外,诗文小说堪称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它们的国别不同、背景不同、体裁不同、内涵不同,但在编排与设计上都体现了一种共同的思想,那就是“围绕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人生,在精神上给学生以乐趣、知识和启迪。”如宣扬爱的哲学的《繁星》、《春水》,充满神奇色彩的《西游记》,夹杂悲欢离合的《骆驼祥子》,饱含父子深情的《傅雷家书》,揭示人与自然的《昆虫记》,交织智慧哲理的《伊索寓言》,描绘科幻之旅的《海底两万里》,挑战生命极限的《鲁滨孙漂流记》等。尽管只是长篇宏著的内容梗概及精彩片段,但这种指导性的阅读,起到了培养学生了解、识记、体会、想象等能力的目的。而且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整部作品寻根问底、一睹为快的欲望,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积极发挥学校图书馆的“源泉”作用,并及时与附近书店和租书处取得联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外诗词背诵——充实教学与积累的坚实阵地
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驱,是华夏儿女引以为荣的旗帜。它浓缩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风土人情,见证了朝室宗亲的历史变迁,也集中展现了诗词作者独特的视角、灵敏的感悟、深厚的素养、真挚的思想和崇高的境界。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田园气息浓厚、知己情谊真挚;崔颢的《黄鹤楼》,景色奇丽动人、思乡氛围苍郁;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意旨凄婉悲怆、比喻形象生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气势宏伟磅礴、精神撼人肺腑……学习古代诗词,有利于学生感知能力、领悟能力、鉴赏能力、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因此,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扎实地介入诗词的领地,通过朗读、赏析、背诵等形式,不仅可以充实课堂的教学,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由于课程进度的需要,每一册教材在诗词教学的安排上非常有限。所以,“课外诗词背诵”的设置,有针对、有层次地弥补了上述不足,为学生更直接、更细腻地咀嚼诗词、品尝历史、消化人物、吸收思想、合成知识、回味感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营养。
总之,新的教材需要我们用新的领会、新的思路、新的设计、新的方式去践行,相信在新的教学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以上只是我拙劣的认识,仅供大家闲来一读。若有弊漏之处,还敬请诸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