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波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何使学生讲真话,抒真情,这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是以自身体会和感悟激发学生的真情,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关键词:积累 情感 素养
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见到老气横秋的“庄严肃穆”,或是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全然不见少年的纯真和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找不到真实的自己,更有甚者,简单抄袭、盲目下载。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这已经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和表达内心的欲望。可学生的世界里,除了被他们认为“枯燥”的学业,就是父母师长的“一番苦心”呵护,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也难得经历坎坷,麻木的泡在“蜜罐”里,全然不知甜滋味。这样的生活,让他们拿什么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呢?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埋怨、指责,而是理解、帮助,以我们对生活的领悟和对写作的热情来影响、感染他们,与学生共同体验、成长。
一、让日志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日志,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教师与学生勾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日志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成长的愉快和满足感,会在此过程中积淀下来,在作文中不时表露。我的许多学生都是这样爱上写作的。
二、注重积累,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伟人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交流、畅谈。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是在历史雄浑的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如有的学生为了弄清《诗经》中黄河的清浊,翻找史料;如学生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与现代的表达手法进行区别……历史折射出的光辉经过学生敏感的心灵过滤,散发出的文学底蕴深沉而有内涵。
三、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情感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风筝》中鲁迅的自省精神令人折服;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如《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大义凛然振奋人心……把这些教材引入情感教育里,与学生一起谈做人、悟人生,先交流后写作再赏析。我们可以欣喜的发现:学生在愉悦中写作,在抒写中成长。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用苏丹大灾荒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赛”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美妙的花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阳光下傲然的小草,田野间盛开的杜鹃,山谷里飘过的悠悠白云);用社会中黑暗的一面让他们理解正义,激发他们对光明的渴望。我们还在一起放风筝,长长的丝线,化作我们的情思,系着我们的梦……
当然这些图片或影片也不仅仅为了看而看,结合诗句和成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那么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
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限于生硬的文字。
四、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这是我去某一镇中听课得到的收获。当时,那个老师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语言(在如今提倡普通话教学的大形势下,方言在课堂上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连举的事例都是他自己六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这个老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这个班学习,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担心。
教师“下水”,当然不只是用个人的事例、情感做引子,还要与学生一同作文。汶川地震期间,我为学生上了一节多媒体作文课,课上我们观看了灾区的图片,阅读了动人的诗歌,最后以一首《世界充满爱》作结。课后我布置了一次自命题作文,同时自己也写了一篇散文诗《死得其所》,原文如下:
死得其所
废墟中,一具具尸身,演绎着动人的故事 ……
无数的男孩,僵在瓦砾堆中,然而掩护下的女孩活着,女孩们泣不成声
——他们……救了……我们……
半跪的女人,僵在瓦砾堆中,然而身下年幼的婴孩毫发无损,襁褓中,人们发现了那条信息:
——孩子,如果你幸免于难,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
一位女职工,僵在瓦砾堆中,她本该生还,但她见不得身边的人那样死去,返回、救助……再次返回时……
——她去了,把坚毅的背影留给世界评说。
锯掉手臂的勇士,僵在瓦砾堆中,他曾用那双手臂紧紧护住两名学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瞬,最终人们不得不含泪锯掉那钢铁般的手臂,学生获救了却不忍离去,他们哭喊。
——老师,老师……我们永远记得您最爱唱的歌“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又一位勇士,僵在瓦砾堆中,他以身躯死死护卫那方讲台,怎么也掰不开,讲台下的四名学生活着,好好的活着。
勇士的女儿这样评价他的父亲:
——他是不善言辞的父亲和老师,他用行动爱着子女和学生……
这样的故事还在上演,谁说死去的人不会说话?他们说了……我们活着的人要用心去聆听……
许多天来,我一直想着这样一些话,我要说出来,虽然稍显唐突,但我要说:
——朋友啊!如若有一天,你们听闻我像上述那样轰轰烈烈的去了,请不要有丝毫的悲伤,因为在我看来那便是死得其所。
我愿像他们一样得到永生!
讲评课上,我表扬了一些进步的学生,请他们谈谈写作的感受,又读了两篇写得很不错的范文,并请作者谈谈他们的经验,最后发给每位学生一篇《死得其所》(当然我并没有署名),请他们读后,在文章后面写下评语或感受。下课铃响了,我收上了这些意见。再一次的作文课上,我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作文的新收获,他们谈了好多感触,有的提到了《死得其所》这篇文章,学生们讨论结束了,我说:“我得恭喜你们,你们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我也得感谢你们,你们为我的《死得其所》提出了最最诚挚的意见,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能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下课铃响了,教室里响起了热情的掌声……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一颗颗善良的心。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又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那时,我们这些为师者可以欣慰的笑了。请相信,我们与学生的写作之旅会越走越踏实,越走越精彩。
参考资料:
[1] 刘国正,《作文·真话·生活》,《作文教学和实和活》
[2] 张聪慧,《如何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