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年芬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种兴趣可以形成最佳的心境,而这种心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得到理性的发挥。兴趣是教育的动力,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据本讲读,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学生兴趣寡淡,活泼不得,学生语文素养严重不良。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我国教育界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吕淑湘曾经说过: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就是贯彻这种教学思想,引导学生逐步摆脱死记硬背。有时,在语文教学时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或者是生活中的游戏、现象结合起来,按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让学生深入浅出的学习,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认巧记生字词
(一)利用方言巧记忆
学习生字词时,有时字(特别是有些所谓的生僻字)学生考试时不会写,更不用说能灵活运用到自已的作品文字中来了。老师耐心讲了几遍往往不见效。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大伙想到这些字词,头都大了,怎么办,有什么捷径可走吗?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很多学生都会苦记“拈轻怕重”这个词,特别是“拈”的读音与写法以及字义。在这以前书本中确实很少见到这个字,但这个字在我们的方言中几乎天天都在口中说,那个音就是“ni”,“拈轻怕重”中的“拈”字就是方言“ni一粒瓜子吃”中的ni,是一个动作,因此该用“扌”旁,ni和“nian”虽然读音不尽相同,但有些相似,意思都是“用几个手指头捏取”之意。可以说方言中的“ni”对应的汉字就是“拈”。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现场作个形象的“拈”的动作给学生看,学生会觉得很有趣,不用死记就牢记在心中了。有人说方言是舌头上的文化遗产,在大语文教学中,我们将这个舌头上的文化遗产与书写文字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在作文时做到我手写我心,而不是嘴上说的和手里写的严重脱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开了眼界。语文学习不单单强记才行,可以联系方言,通过方言识记、理解、运用字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利用形声字与声旁巧记忆
形声字的声旁与该形声字往往有音同或音近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记忆。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词时大多老师会强调“泌”与“沁”的字形与音形的区别,但老师一讲完,学生马上就又要犯迷糊了,因此又要打开书,强行记忆。多么枯燥无趣的语文学习呀,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死记硬背还要保持对语文的巨大兴趣,恐怕有点言不由衷。我们可以教学生分别找到该词的声旁:沁(qin)——心(xin) 泌(mi)——必(bi)
明确“心”、”必”的韵母分别与“沁”、“泌”两字相同,这样学生看到“泌”就会想到“必”字,然后想到音“bi”,随后断定“泌”读“mi”,而不再与“沁”混淆,反之“沁”字也不会弄错。
我们还可以趁着学生有兴致的时候,发动他们去找一些字词来区别,如:琴(qin)——今(jin) 蛉(ling)——令(ling) 魅(mei)——未(wei) 秣(mo)——末(mo)
如此一来,学生既区分清了一些形似字,又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趣味。
二、巧借英译汉的方法译文言文
初一学生已开始学习文言文,当现代白话文突然变成一篇篇带“之、乎、者、也”的文章时,学生很是茫然失措,乃至有学生一见文言文就像见到了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连忙想逃。文言文对于初学者重在了解它的大意,翻译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为了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英汉互译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学生就开始念ABC了,到初一已整整学习了四年,对于英汉互译,学生也许掌握了一些诀窍:
如:屋后有一匹马。译为:Theres a horse after the house.而不译为:After the house theres a horse.为什么不将after the house 放在句首呢?因为“在屋后”在句子中充当了地点状语的角色,而地点状语要后置;同样在文言文中地点状语也常常如英文放在句未。如:尝驾黄鹤反憩于此(《黄鹤楼》)。句中“于此”是“在这里”之意,表示地点,现代汉语翻译时要将语序换为“尝驾黄鹤反于此憩”,译为“曾经乘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由已知英文翻译的诀窍应用于文言翻译,学生在翻译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惊喜中自然会克服文言句翻译的恐惧感。
再如英文中“数词+名词”中间不像现代汉语这样加量词,形成“数词+量词+名词”的形式,文言文中也如英文只出现“数词+名词”的形式,在译成白话文时也要加上量词。例如:an apple 译为“一个苹果”,量词“个”是翻译时添上去的。又如“见二虫斗草间”《幼时记趣》,“二虫”是“数词加量词”的形式,翻译时译为“两只虫”而不能译为“两虫”。再如: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一木塔”译为“一座木塔”,现代汉语量词很丰富,华夏语言的丰富性于此可以窥一斑见全豹,在翻译中学生既学会了一种翻译的方法,又可以培养对祖国语言的自豪感。
三、巧用数学方法改病句
现在中学课本中已删去了语法,这并不等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提高了,学生口中、作文中甚至报纸上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病句。如:1.我们并不否认这部小说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总体上是成功的。2.这次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母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和那爽朗的笑声。
这些病句乍看文字浅显易懂,似乎不应存在语病,可仔细一推敲,问题显而易见。怎样在生活言谈中避免此类问题呢?很简单,运用已学过的教学方法就可迎刃而解。
例句1可运用“负负得正法”,即两个否定等于一个肯定的方法。一般来说,句中连续出现的否定词,然后联系上下文或该句子揣测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发现例句中有四个否定词,总体来说表示肯定,肯定这部小说是完全尽人意的,而后句却变成了“总体上”,也就是说还有些地方不尽人意。前后两句前后矛盾,这样句子的病根就找到了。因此数学中的“负负得正法”运用到这里就像医生运用了医疗机械给病人查病,一目了然,而不是靠经验在望闻问切。
例句2则可运用因式分解法来检查病因。“阔别多年的母亲,熟悉可爱的乡音,爽朗的笑声”,是个并列短语,看到提供的病句中有并列短语,我们往往要运用因式分解法以投石问路。先找到并列的几个短语,再找句子中与之搭配的词语,然后套用公式:a(b+c)=ab+ac。句子可套用成:看到了(阔别多年的母亲+熟悉可爱的乡音+爽朗的笑声)=看到了阔别多年的母亲+看到了熟悉可爱的声音+看到了爽朗的笑声,如此一分解,我们发现,乡音和笑声是不能看到的,病根就出现在这里。
树立大语文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其他学科联姻,兼顾了知识的兼容性和交叉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学习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