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2009-07-24 08:51黄红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数数意识小学生

黄红成

低年级是小学的起步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起始阶段。学生在后继学习中必备的知识、能力、意识及活动经验等,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低年级教学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但在调查和交流中,我们发现,低年级老师对此的认识和表现并不能让人乐观。大抵有下面三种。

第一,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夺得高分数和取得家长的肯定,他们通常比较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把过多的教学时间用在了对题目的研究和练习上,而忽略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认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知识面自然就开阔了,学习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第三,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却苦于小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且有差异,为了关注全体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多半只能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无暇顾及能力、意识等内容的培养。

这三种认识和表现本无可厚非,毕竟机械地练习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笔者想要提醒的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并不是轻而易举、水到渠成的事情,需要予以有目的、有意识的精心培养。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基于对常态课堂的审视和对学生发展潜力的忧虑,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能力,笔者进行了笃慎的思考与潜心的探索。现将实践与探索的方法叙述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数的方法

可以说,数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因此,数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数”,低年级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这种方法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像二年级“千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20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并非难事,因为生活中20和100以内的事物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家庭人口数、班级学生数、课本的数量等教学资源,来让学生感受数字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而千以内的数,教材一般结合方格图来实施教学,虽然是图形但比较抽象,而且在生活中千以内的数并不多见,即使有(如字典上的页码),学生对其感知也并不具体、深刻,更谈不上对数的大小的准确把握,存有教学缺憾。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数的方法,让学生先从l数到100,告诉10个学生数的数加起来就是1000,再让每个学生从500到800、从800到1000分别一个一个地和五个五个地数。通过数数,有了“从500到1000”的数数经历和“非常难数”的体验,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的感知就深刻了,数感也顺利地发展起来,同时为以后“比较数的多少”、“千米的认识”等教学作好了准备。这样操作可谓一举多得。

二、说的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需要从低年级开始抓起,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说”的平台,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训练,采用让学生说想法、说思路、说不同观点的策略,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在口算“23÷5”的算式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往往只满足让其说出计算的结果,思考的过程则常常被忽略,只是予以简单提问或指名个别学生回答便草草收兵了。至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更很难企及了。而笔者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快速说出结果,还要求他们能够口述如“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不能商5只能商4;四五二十,23减20等于3;3比5小”的计算过程,而且每道有余数的算式都让数名学生口述计算的过程,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熟练地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用的方法

数学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在运用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并且产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是数学教学常用的策略。数学意识的有无往往是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尺,因而数学意识的形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低年级也不例外。例如统计意识的培养,由于不少教师对此认识不深,经常“就教材论教材”,学生难有感受统计知识价值的机会,统计意识的养成是难以言及的,所以,需要我们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拿《方块统计图》来说。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本班学生喜欢哪种小动物”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瑚场调查——整理信息——绘画图形——简单分析”的统计过程,之后因势利导,根据全班同学大多喜欢某一种小动物的情况,继续让学生估计“其他班的小朋友可能喜欢哪种小动物、整个二年级和低年级小学生可能喜欢哪种小动物”的情况。不难发现,设计如此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统计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容易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四、做的方法

这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把握问题的准确含义,提高他们的操作和实践能力,也能够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当下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中,笔者发现,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运用加减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时,尽管予以详尽的讲解和必要的题目练习,却总有几个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其意义,在判断是需要合起来(即加法计算)还是求一部分(即用减法计算)的时候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少相关的活动经验。为此,笔者借助购书、购物等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做”中学知识,分别担任借书者、图书登记员和购物者、营业员等角色,在担任角色的时候让他们着重思考“借出的本数、剩下的本数和原来的本数”与“买来的水果的个数、送给其他小朋友的个数和桌子上水果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判断何种问题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何种问题是“求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实践的经历,积累了活动的经验,也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判断、分析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总之,数学能力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必备基础。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并非立竿见影之事,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实践中,我们只有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想方设法为低年级学生创造锻炼的平台,让他们有思考的机会,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数数意识小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爱数数的兔十一
数数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我是小学生
消防意识
数一数
数数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