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华
“今仅以薄文奉于逝者,魂兮魂兮,勿从远游,逝者可悯,存者可勉。昔鸿水汤汤,夏禹导而治之,终成九州。虽大化烘炉,天地不我与生,而吾民以仁居之。嗟夫,吾国必永光,吾民必永光。呜呼哀哉,伏惟尚飧!”此文摘自网上纪念汶川地震的悼文,不知作者何人、我爱其文字之美,爱其之情真意切,爱其之势如排山倒海,爱其之呼如天地之号。
国家之殇
倏忽一年,又到了5月。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中国将会铭心刻骨地记住这个时刻。
惊天大地震刚刚发生,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在瑟瑟发抖,温家宝总理已在赶赴震中那块在血和火中燃烧的土地。
那天,入夜7点,温总理已抵达成都,但因山崩地裂,道路阻断,他没能抵达汶川。那天,中国最让人揪心的事是,9000多人被埋在了废墟中。
在那一波又一波的余震中,温总理出现在断壁残垣中,他对被压在废墟中的人喊话,直让我们的心揪成一团。我们无数次看到了这位慈父的眼泪。
他专门打抽身来到孤儿院,看望地震孤儿。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孩子的眼睛,从热泪盈眶到夺眶而出,从夺眶而出再到泪如泉涌,也许,此前孩子只知道天塌地陷的恐惧和害怕,而此时才刚刚感到了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绝望,才会哭泣才会流泪才会倾泻。
我想,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此情此景,孩子的眼泪和总理的跟泪一起流淌。那默默的饮泣,比号啕大哭更让我们心如刀绞。
温总理看望被地震摧毁了家园、从北川逃出的难民,其情其景更让我们揪心。当他对着在母亲怀中饿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说,很快就会有饼干,有奶粉时,我真的为总理的无奈而难过。兵法云,“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温总理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居然将自己的指挥部挺进到了粮草未到的地方。
到四川的第二天,穿着单衣匆匆出行的温总理穿上了棉衣,地震过后的暴雨,让我们感到了震区的寒冷。让人吃惊的是,温总理穿的那件不知是谁的不那么合身的警服。到四川的第三天,我们又看到站立在船头的、身上穿着红色救生衣的,匆匆赶往广元的温总理。
说温总理是多谋善断的统帅,对;他统帅10多万救援大军,不分昼夜地在川北大地左冲右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水陆空齐头并进,直向汶川。说他是我们勇冠三军的将军,对;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说他是我们的甘冒矢石、冲锋陷阵的士兵,也对。我们惊奇,这三重身份,是如何集于一人。
我只能说,有一个英雄,他的名字叫温家宝。
地震大考
我们不该忘记盘点这次地震的教训。汶川地震的第一记耳光,便先打聋了中国人的耳朵。全中国超过8亿部手机都没有了讯号。连中央电视台打向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的特别电话都无法接通,这一瞬间,中国的中枢神经瘫痪了。
地震大考,中国通讯网络考试不及格。中国的四大电讯运营商(现在重组成三大电讯运营商)对此该不该有点羞愧和自责?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哪。对于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13亿人口的中国,这种危险会被放大13亿倍。
汶川地震是一场真正的战争,全世界的军事机关、世界各国的三军统帅部,都在此时此刻密切地关注着中国,都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在不宣而战的汶川地震强大冲击波的打击下,中国又作何反应?中国的反应机制有效程度如何?中国能不能“挺住”?
在第一时间失聪的中国通讯,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指挥瘫痪。温家宝总理毅然在第一时间离开北京,飞往汶川前线。指挥部冒着巨大的风险,前移至还在地震中瑟瑟发抖的成都。
对于这一点,许多国内外的观察家都很奇怪地问:为什么并不昂贵的海事通讯电话,中国会配备得那么少?如果中国的每一个乡都有一部,汶川地震的破坏程度便会减小许多,指挥这场战争的胜率便会大出许多,老百姓得到救助的速度便会快许多,大地震死伤的人数便会少许多。
对此,中国通讯答复说,数千个通讯台站被地震摧毁,导致灾区通讯中断。那么,我们能不能问一声,通讯台站能不能设在抗震等级较高的房子里?也许,对于灾区这是个可以成立的理由。可通讯台站完好的非地震区,为什么通讯讯号也中断了?中国通讯答复说,这是个常识,大家都打电话,道路阻塞,便打不通了。对此答复,我说:有军情报告说,将有5000敌人来犯。军需处说,我给你准备了5000发子弹。我说太少了,军需处说,5000敌人5000发子弹,这是个常识,不少呀。
学校之殇
在汶川地震中,有许多让人铭心刻骨的画面,有许多让人没齿难忘的记忆,有许多让人泪流满面的情景。中国有许多痛,可这个痛最让人撕心裂肺。因为它刺伤的是中国最敏感的神经,那种痛简直就像被压在废墟中的女孩,在自己动手,砍断自己的肢体。
我想,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画面,是那位惊恐万状的幼师,两只手提着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极可爱的光屁股的孩子,从室内逃出夺命狂奔的照片。
我想,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此情此景,孩子的眼泪和总理的眼泪一起流淌,那是中国之哭。
中国的眼泪为谁而流?在所有受伤的人群中,学生人数最多,在所有的建筑物中,校舍倒塌最多。我们该不该问一声:这究竟为什么?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死伤30多万人痛定思痛的中国,修改完善了《建筑抗震标准》。30多年后,中国的许多建筑抗震标准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独独在学校的抗震标准上,中国仍远远落后于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日本这个地震高发国家,所有建筑中,中小学的抗震等级是最高的,一旦发生地震,防灾通知会指引居民前往中小学进行避难。可中国最先倒塌的建筑物却是学校。
根据由建设部颁布并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根据其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4个抗震设防类别。该标准规定,教育建筑中,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的低层教学楼,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而除此以外的中小学则仅仅被划为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仅相当于普通住宅。
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这个“应”字有很大的弹性,既非“很严格”,也不是“强制性规定”。即使是这条有空可钻的规定,也是在该标准2004年修订时加入的。此前建成的中小学、幼儿园均为丙类标准。也许这就是答案。
国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普遍理念,是重公共轻私人,重人多轻人稀。而人员密集、自救能力相对较差的中小学、幼儿园显而易见应当属公共范畴。理应进入甲级防震标准。那么中小学、幼儿园进入甲级防震标准所要支付的成本很高吗?如果所有学校能被列入甲级建筑,仅仅是付出高于原预算7%到8%的建筑成本。此次受灾严重的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县的抗震设防烈度均应为7度,如果上述学校均为乙类建筑,除北川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大部分学校将不会坍塌。而即使是按照丙类建筑标准严格执行,坍塌学校的数量也会大为减少。
2009年清明节前,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新闻:国家将在3年内,将所有的学校建筑筛查一遍,该重建的重建,该搬迁的搬迁,要使所有的学校建筑有8级以上的抗震能力。
中国记忆
2009年清明,汶川、北川地震的废墟上,摆满了鲜花。人们的眼泪流得比清明的纷纷落雨更多。倾斜的大楼,断裂的道路,永远定格在了那一瞬间。这是中国的国之殇,国之痛,国之哭,国之祭。
死者是生者的不幸。而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死者,中国的伤口愈合得很快,汶川地震虽然重创了中国,可震后的中国更加繁荣昌盛,震后的川西更加美丽迷人。大地震留下的孤儿寡母、鳏寡孤独,国家一个都没有遗弃,一个都没有遗漏,他们都活得很好,活得幸福快乐。你们可以瞑目,可以含笑九泉。
仅以此文,为汶川地震作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