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清
现代校外教育面临重大转型,其核心功能应该重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综合学习条件,对学校内学习的各科知识进行深度整合与融通,进而固化凝华提升为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必须使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为校内外教育增加了资源,丰富了内容、拓宽了途径,但怎样有机整合与融通呢?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2006]4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意见》(京办[2006]21号)文件,都强调加强校内外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就目前我国的整体情况看,校内外结合还很欠缺,多是零散的、随机的、割裂的,还没有组织结构体系保障,没有建立长期有效机制,没有开发紧密衔接的课程资源,没有形成指导支持系统。海淀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的组织与开发,正是着眼于现代教育的转型,从社会化学习环境的视角,基于社会化、课程化、综合化、常态化来设计实施,强调校内外衔接与沟通,实施整体育人,加强学生综合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构筑立体化教育,创建多元化课堂,促进个性化学习,实现区域特色化发展。
一、扣准时代命题,科学把握社会大课堂战略定位
一个地区、一项事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看战略选择和制度安排。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转型的轴心集中在实践教育和创新上。教育的发展创新,需要新视野、新思路、新思维。社会大课堂作为一个综合性社会化系统工程,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的战略定位呢?资源怎样盘活?机制怎样激活?实力怎样变成活力?品牌怎样提升为品质?一系列深刻、精细的问题值得思索。
1.把握教育的时代特性和变革方向
学习是当今人类最根本的资源。一方面,教育的特质塑造着未来社会的形貌,另一方面,教育的特质又决定于管理体制和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全球性声势浩大且历时持久的教育改革看,各国都在千方百计致力于拓展教育功能潜力,研究优化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途径,几乎都把视阈锁定在校内外大教育融通与实践,有的“拆掉学校围墙”,有的强化综合实践,有的以“研究性学习”、“做中学”为突破口,有的实行走班制等等。虽然至今人类也没找到普遍有效、发展成熟、适用于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但把教育作为孤立的知识传授领域,把教育过程变成单调枯燥的学店教育,则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教改要克服马戏表演似的混乱不清和婆婆妈妈式的教育实验。管理结构分散和学习基础的缺失,靠零散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很难奏效。前一段,素质教育出现挫折,改革步履维艰,中小学生素质提高困顿乏力,是因为长期以来教育过于偏重校内课内,过于偏重知识性堆积,过于偏重单向刻板讲授,而不问青少年发展需求、素质结构、成长规律,使本来就缺乏生长土壤的校外教育长期衰弱不振,形成整个教育只执校内一端,只为升学服务,从而显示结构劣化,功能窄化,作用弱化的不良倾向,严重制约了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多元开放的社会化学习环境,推进校内外相互融通的大教育战略实是中国教育发展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根本之策。
2.明晰社会大课堂的内涵和要义
一是弄清社会大课堂的要旨。社会大课堂是什么?是否可以把它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大”,调动所有潜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大课堂服务,社会处处大课堂;从广大中小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课堂内容设计全面,涉及领域广泛。二是“实”,课堂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校内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课程到大课堂解决;课堂教学讲求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深”,在社会大课堂中,校内课堂传授的知识能够得到应用、深化、整合、建构,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是处理好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关系。我们整个教育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内容和各项工作之间密不可分。如何把握好社会大课堂与其他各项教育工作的关系,找准定位,非常重要。首先,要把握好社会大课堂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中小学生提供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做实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完全可以依托社会大课堂这个平台,社会大课堂也要承担起提高学生素质的职能。其次,要把握好社会大课堂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多元化发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社会大课堂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建设,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撑,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新领域。再次,要把握好与校外教育的关系。社会大课堂要与校外教育相互结合,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课内解决不了的和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校外教育提供新载体。最后,要把握好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社会大课堂要为学校提供广泛的社会资源平台,从改善教育环境、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
三是把握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原则。通过海淀区大课堂一年多的建设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性。社会大课堂要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把学生们在课本上、在学校教室里学到的知识通过社会大课堂应用起来,变成一种实践的能力。二是针对性。社会大课堂要与中小学生的需求、大课堂资源的实际、课程的内容衔接起来,注重可持续发展。三是开放性。要有一个开放性的思维,设计社会大课堂的内容,改革教与学的方式,统筹各方面的课堂资源。四是综合性。社会大课堂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注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社会大课堂的综合效益。五是创新性。大课堂的教与学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资源丰富、空间较大的特点,打破常规和束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挖掘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区域特色和优势
一是把区域资源盘活。科技、教育是海淀的根本命脉。科技创新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力量。海淀科教力量雄厚,区域内有高等院校80多所,科研院所213个,驻区院士400多位,接受高等教育的居民占40%多。海淀应该发挥科技、教育的孵化基地作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调动区域力量,全力打造科技、教育的“硅谷”。大课堂应该为此提供基础和途径。
二是探索和突破课改中诸多深层矛盾。海淀的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领先,从教学改革到体制改革,到教育综合改革,到群体科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新的历史阶段,也面临一些高位瓶颈问题,如何突破?一个重要思路和战略,就是加强校内校外教育的充分融通,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深度统合,抓大教育、大课程、大教育。①优化结构,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体系、内容、途径,实现整体超越;②突出内涵,抓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抓好科技、艺术、校外教育,提升区域教育品质;③特色发展,根据海淀的情况,要走大教育、大融通的路子,抓综合性教育部位,凸显区域教育文化;④优质均衡,普及提高并重,把高精尖常态化,突出实践教育贡献力。
4.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策略
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品质的重要标志。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在教育的本质功能上定位,把握现代教育和课程理念,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整体育人优势,要借鉴国际规则和标准,在教育和素质层面设计方向和目标,体系和结构,项目和内容,活动和课程,探索海淀教育整体创新路径。①强化资源整合,加强硬件资源建设与整合,加强工作团队建设与整合,加强校外教育研究力量建设与整合,加强区域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在管理水平和机制创新上突破;②优化科技教育网络体系,发挥海淀区社会资源单位优势,构建科技教育机构、基地学校、资源单位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③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按照国际标准,动员各界力量开发系列资源包,在教育内容和项目上占领制高点。
二、着眼教育结构优化,建立校内外有效衔接的教育生态
1.深化课程改革、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支点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的根本责任是提供能使每个学生达到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发展能使学生在复杂社会中有效生活的那些特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面临调整,教学的任务面临变革,教育的目标和结构面临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有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真正的学习在那里发生?建立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把学校、家庭、社会及各种潜在学习资源整合为有机的学习场。二是学习是怎么发生,学校如何给以强有力的支持?面对社会化的教育和教育的社会化,学校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发掘新的更有价值的生长点。三是如何办有效的学校、有效的教育,促进有效学习和有效发展?促进个性化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学校帮助孩子们做什么?发掘潜能,激发热情,增强思考能力,提升心灵的力量。现在世界各国大多都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充分而个性化地发展。在中国,课改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的设置、教科书的编写与生活紧密结合,开设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等课程。而这些需要相应的实践活动场所,没有社会化的学习环境做保障,课程改革恐怕难以取得实效。
2.着力架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生态的要务
当下政府管理和承担教育责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积极构建社会化的良性循环和充分互动的教育生态,给青少年提供立体化教育、多元化课堂、个性化学习条件。多元,就是指对学生们的教育要有多种途径、多种场所、多种形式和多种方式。开放,是指学生们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个性化学习,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教育是公益事业,社会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社区等,都应对学生们开放,承担教育职能。国外有些地方做得就非常好。比如,一场比赛或演出,虽然门票非常贵,但对学生却可以是免费的;有些著名大学,其内部教学资源对全球都是开放的。
3.重点突破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瓶颈阻障
一是社区家庭有哪些潜在学习资源,哪些实现了共享与互动,哪些还需要开发挖掘?确立大教育观大资源观,构建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二是社区家庭学习资源的开发如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与课程改革结合,与社会需求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相结合?树立大课程观,形成新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堂结构;三是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如何创造性地发挥社区家庭资源作用,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和体验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充分而个性发展?研究教什么,怎么“教”;四是在社区家庭学习资源开发行动中涉及到管理机制、评价考核方式、教学形式等如何解决?这样,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设计,创新素质教育模式,办有效的校内外教育机构,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有效发展。
三、着力资源统筹开发,建立校内外高度融通的教育环境
1.把学习环境建设作为根本和主线
综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如何给青少年提供多元开放的社会化的体验学习的环境,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当下,我国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开始对8年课改进行深刻反思。最令人头疼的是,课程任务越来越多,孩子负担越来越重,家教市场越来越火,家长越来越揪心。问题究竟出在哪呢?许多家长说,我们不愿意逼孩子死学习,可除了学这些书本知识,就找不到更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做。孩子们的口头阐是“无聊”、“没劲”、“没的玩儿”。所以,在改革评价制度的同时,政府必须把构建优质学习环境问题作为一个迫切的重点问题重视起来。
2.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育各个关节
教育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在布局上,每个区域都要改建扩建一个教育教学辅助中心或学习中心,以其为龙头,在社区加强学习点的建设。学习点建设后,一方面,学校需要选择某种课程,则不见得非要自己建教室、编课程,在身边的学习中心就可以很方便地完成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方式。一是能否利用较好的、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学,开放学习点,对周围中小学校开放,发挥辐射作用,达到资源共享。二是部分企业能否承担一些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比如对于学校的一些科技类课程,可以双方结合起来完成,实现资源、时间、精力、内容的整合与共享。
3.把深度开发统筹资源作为核心部位
从整个社会来说,一是政府推动,整个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应有承担青少年教育的意识。二是设计场馆时,从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都要考虑到青少年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三是利用一些职高和职教中心的实践基地,对普通中小学开放。只有建设多元开放优质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孩子们随时随地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密切配合的社会化的专业学习活动场所,给有特殊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了“高精尖”的专业化研修空间,给一般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挖掘潜能的拓展性活动场所,给校内课堂中体验不深实践不够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维教育“完形”。这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教育无法实现的对人的全面发展又起“合成”作用的教育与学习空间。
4.建立多元开放优质的教育环境
英国作为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场馆设施非常先进、齐备和完善,而且其教育内容和活动项目特别丰富。不但所有公共场所和设施免费向未成年学生开放,大学、企业等“单位”所属场地设施也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很多学校与企业共建,无偿使用企业的游泳馆、运动场等,政府无须再给学校单独重复建设一套类似的场馆。这些场馆建设、配置、管理、功能非常专业,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好去处,周末还有很多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而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一些文化体育设施,实在无法免费,也可以给学生们大幅度优惠;企业更应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学校里再怎么建模拟工作室,也没有真正到实地去进行实践效果好;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和人们最基本的日常活动区域,可以尝试建一些学习组织、学习圈,方便孩子们随时随地学习。
四、深化综合实践教育,建立校内外教育相互促进的教育链条
在社会大课堂探索实践中,我们还遇到了一系列深层矛盾,特别是缺乏具体的办法,现借鉴英国的做法,提出几点具体解决方案。
1.活动场所要多元化
在英国,从议会、政府机关,到各种场馆城堡,到大学、企业,都承担着青少年教育任务,内容全面,形式丰富,贴近学生和生活。如某交通路口存在安全隐患,曾有事故和人员伤亡,他们就自然把这里同时开辟为交通安全教育的场所,雕塑出某事故的人员伤亡情形、时间和过程等,提示注意事项,青少年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这样的警醒提示和知识学习,这是对生命的深层次的终极关怀,无须讲多少道理,进行多少场报告,开发多少地方课程和教材。我国四川大地震伤亡惨重,也存在安全常识不够,自我保护自我救助能力欠缺的问题。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割裂,青少年学生的校内外学习都成了课堂知识学习,孩子学得很累,综合素质却不能很好地提高,应该加强学习环境建设,提供与学校教育教学密切配合的社会化的专业学习活动场所。
2.活动中心要多功能
英国每个社区都建有一个多功能的学习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资源比较齐全,承担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辅助中心、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和居民社区学习中心,也是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各学习中心一般都配有完备的语言学习设施,它不仅与图书馆一样是各类学习资料的集合地,还设阅览室,音像资料室,语言实验室,电脑室等。无论你想想练习听力,练习口语交际,练习语音,练习语法,或者进行各种模拟测试,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应的资料和配有相应设备的功能室,难度级别划分明晰,学生很容易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材料。我国街道、乡镇应该建立综合学习中心,以此为基地和抓手,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同时,学校有些课程可以在学习中心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放学后或假期免费参加活动和学习。如选择车工、钳工、电工、木工、摄影、烹饪、缝纫、印染等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区家庭要多层面
英国积极倡导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和现代化,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国家课程的重要内容,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这样做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建立成功的关系,树立对自己及他人的责任心,自尊和尊重他人,家务管理和理财,以及怎样开发健康的更安全的生活方式。社区和家庭在这些领域起着主导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学生学习时间很长,但多是知识学习,学生的生活技能和交往合作能力相对不足,特别是城市学生这方面更弱。我们应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在城镇安排孩子们从小就帮助父母做家务、擦汽车、送报纸等,星期天安排学生到社区义务劳动,假期安排学生打工,加油站、快餐店、超市等,都可以安排学生打工,钱虽挣得不多,却拥有了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成熟。学校和学习中心也可以经常请学生家长、企业技师、社区人士给孩子们上家政课、综合课、技能课,形成学校、社区、企业、家庭多元互动机制,使青少年学生课外校外学习活动丰富多彩。
4.教育教学要立体化
英国多元开放的学习网络,给中小学立体化课程设置和优越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条件。英国的课程设置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经验的获得,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和非正规课程占据了主导地位。国家教学大纲只是给一个学段的学生确定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对操作层面没有定义。老师可以大胆创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擅长选择上课场所和设计教育教学过程,只要达到课标要求就算成功。老师特别注意现场教学和情境教学,著名的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场所,都是孩子们常去上课的地方。我国校内外衔接不够,应该建立大教育、大课堂观念,把课堂经常搬进博物馆、公园、企业、田野去上,而且要大都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与学生生活和原有经验紧密联系,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积极参与。让博物馆、图书馆、公园、街道、公共活动场所,甚至游览胜地、工矿企业、银行、商场等都成为孩子们的教育与发展基地和课堂。
5.学习体验要个性化
孩子喜欢服装设计,学生自己或在家长陪伴下,到博物馆进行更专业的拓展性学习,在服装展厅按照历史顺序了解世界各国服装的演变历史,亲自认识比较鉴别服装的材质和工艺,和专业设计师讨论切磋有关理论、技术和发展趋势,观摩服装设计、加工、生产、流通等全过程,通过图片、声像、模拟、游戏等方式,进行体验式互动式立体化学习,并留给学生自由绘画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把最喜欢的服装款式画下来,接着是体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装,并邀请专家品评指导。学生喜欢、热爱的学习活动,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长进很快,再辛苦也不痛苦。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负担问题、厌学问题、素质教育窄化的问题,才能为创立新教育新课程新课堂提供支撑,使“教与学”模式真正转变,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加强,学生、学校、教育才能有效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
(责任编辑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