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文化习得

2009-07-24 01:47刘琦红赵志敏
考试周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习得交际能力文化

刘琦红 赵志敏 刘 欣

摘 要: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良好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对目的语文化的习得。本文分析了文化习得对于外语习得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习得模式,提出了文化习得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指出了文化习得的方法。

关键词: 交际能力 文化 习得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语法知识,而是培养交际能力”(刘润清,1999:161)。“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在1972年提出,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运用。此概念的提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习得任何语言都要习得其语用规则和文化”(刘润清,1999:167)。每一种语言的语用规则都与其所属文化密切相关。不同语言社团的文化不同,其语言使用规则也不同。要达到与不同社团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离不开对对方文化知识的掌握。因此,要习得一种外语,获得以这种外语为载体的良好的交际能力,就必须习得它所承载的文化知识。

外语文化习得不同于母语文化习得。母语文化习得是与语言习得平行发展的,学生在习得母语语言知识同时,也习得了得体地运用母语的文化知识;而他们学外语时,往往强调语言知识、语法规则的习得,而忽视了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习得。因此,即使是语言能力强的优秀外语学习者,也极易在与本族语人的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交际障碍,甚至是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其后果是严重的。正如著名语言学家Wolfson曾指出的那样,外语学习者与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交际时,他们的发音或语法错误往往可以被容忍,而他们违反语言使用得体性的情况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要获得与本族人进行顺畅交际的能力,就必须在习得外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习得其文化知识。

在认识到文化习得对外语习得的必要性后,不少研究者开始了对文化习得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理论框架。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是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其主要观点是:外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对目的语的适应程度决定其习得外语的程度。简言之,学会一门外语同时也是学习、适应一种外国文化。习得一种外语的过程就是逐步适应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学习者要学好这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和适应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以及涉及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交际系统等。文化适应模式还认为,学习者对外语文化的适应程度表现在他与该文化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一个学习者作为其母语民族的社会成员在接触另一个民族的成员时,会有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到他的态度;这些因素构成他去适应新文化、学习新语言的社会距离。心理因素则是由学习者自己的情感因素所决定的。

我国学者高一虹曾提出一个“1+1>2”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她不仅认为语言习得同时又是文化习得,而且认为两种文化的融合会在学习者身上造就出一种新的人格。学会第二语言之后,两种语言的文化不再是水火不相容的并存,更不是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会相互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学习者会加深、拓宽对第一文化的认识,又因移情作用对第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比不懂第二语言的同族人对母语文化的优点更加欣赏,对其局限性更加敏感;而且他比不懂第二语言的外族人对第二文化的特点看得更清楚,对其优点感受更深。这种强烈的双文化意识使学习者的创造潜力得以发挥。如果他的造诣很深,他很可能就比本族人还本族人,比外族人还外族人。这种新的人格的转换过程,不是从第一文化到第二文化的横向转换,而是从低级需要层次向自我实现状态的纵向超越。

文化包罗万象,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文化习得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不是件易事。文化习得与外语习得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们要正确对待二者的关系,不能把部分等同于整体,也不能以整体来取代部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文化习得的问题,众多学者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但至今未有定论。笔者认为,文化习得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习得应以目的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共时文化为主

同一言语社团往往是多种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其中有主流文化,也有属于各种不同群体的亚文化。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应习得其主流文化,因为主流文化代表着目的语语言社团绝大多数人的文化取向。此外,文化不是始终如一的,它时刻都在产生着变化,任何语言社团的现实文化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我们应对其共时文化的历史沿革有所了解,但文化习得的重点应放在其现阶段的文化内容上,因为它代表目前文化的发展水平及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文化习得要消除文化定势、减少偏见

文化定势(Stereotypes)是一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即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当作该文化的代表的一种倾向;其结果是每个文化群体的成员都被当作其所属群体的代表而具有此群体的文化特征。文化定势使得人们用过分简单的语言概括并描述目的语文化,而忽视了文化的个性,抹杀了目的语民族的个人文化特征,无疑对交际是不利的。文化习得就是要让学生摘掉文化定势的眼镜去接触目的语文化,因此,我们在以目的语社团主流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文化习得时,还要兼顾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的亚文化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尽量接触一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群体的亚文化,使自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具体化。

偏见是“以一种错误的或不可变通的概括为基础的一种反感心态”(贾玉新,1997:106)。偏见不是一般性看法错误,它和文化定势一样,具有执著的情感内涵;它是僵化的、不可逆转的、不可改正的态度;它基于错误的判断或先入之见,是对别的群体或个人采取的否定态度,是一种不健康、不合理的心态。偏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人际交往。因此为了能与目的语文化的人进行成功交际,我们应通过必要的文化习得减少偏见,使学习者对待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健康平和的心理。

三、文化习得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常常是无意识的产物——人们经常理所当然地认为,与其他民族或群体相比,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等更加真实、更加正确。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群体成员都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使得不同民族或文化之间的人们相互不信任、甚至相互仇恨,还会导致文化冲突。此外,它也会使人们产生优越感,以自己的文化准则去衡量非本族成员的行为,并试图改变他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它是对交际影响较大的一种心理因素,不利于跨文化交流。在文化习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多了解、多接触,用对方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其行为,这样才能降低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文化习得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其获得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的过程。文化意识意味着学习者认为文化都是平等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属性,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优于或劣于其他文化。要获得文化意识,学习者必须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走出母语文化的窠臼,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审视和反思母语文化,这样可以减少偏见和降低民族中心主义。此外,我们还要以局内人的眼光来审视目的语文化。只有通过习得其主流文化和了解其亚文化,我们才能够消除文化定势,才能够切身地从目的语文化成员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其社会和语言行为。就像胡文仲及高一虹在《外语文化与教学》中指出的:“只有了解外国文化,才会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了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外国文化。”(刘小兰,2001)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刘小兰.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26卷,(3).

猜你喜欢
习得交际能力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认知对日语习得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英语专业学习者音段习得状况跟踪调查研究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儿童英语口语习得研究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