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花 王连山
摘 要: 在高职计算机软件项目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方式是解决其教学实践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初步探讨了基于“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在软件项目教学改革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 项目教学 任务驱动 小组协作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开展课程改革,其中最受教师关注的是教学改革。计算机软件教师应积极地投入到计算机软件项目教学改革中去。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极富创造性和时代气息等特点,笔者在《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尝试使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发现此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研性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一、“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的内涵
1.“任务驱动”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它的含义是以富有趣味性,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
2.“小组协作”的内涵
小组协作教学法,根据学生对计算机软件掌握程度不同,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必将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一方面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格局,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有效的协作也能够使学生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作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
3.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概念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组内协作、组间竞争”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任务,适时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组织策略和实施过程
在软件项目教学中,笔者主要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展开教学。小组机构的产生和成员的确立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适当调整为指导原则,每组成员控制在4人左右。这是模拟当前软件公司主要常见组织形式——小组项目中心制而设立的。小组项目制的运作是根据软件项目工程工作流程和要求,将公司的工作人员分为小组单元,每个小组开展软件项目工程的各个阶段活动。依据这一特点,笔者总结了在软件项目教学中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的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合理分组。
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2]在协作过程中,学生本身的许多特性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3]所以,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4]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分类,每组按优、中、差进行排列组合,尽可能使各组实力相差不多。然后可让每组学生推荐一名小组长(也可由教师指定)。
(2)分解软件项目任务。
以软件小项目的流程为依据,笔者把开发本软件的项目任务分解成几项子任务,如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表单设计、报表设计、菜单设计和创建可执行文件等工作,然后分期给每个小组布置子任务,以学习完成子任务为阶段性的目标来实施《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软件开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软件开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项目教学任务实施阶段
项目教学任务实施是小组协作活动的重要体现。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团队意识为主线,如在项目任务的选择、内容安排及活动的设计组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精心设计每项具体的子任务。
教师首先要选择学生能设计开发出的软件项目,比如开发“学籍管理系统”,因为学生对有关此系统的信息比较熟悉,容易入手去设计数据库;再次要设计每项具体的子任务,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学生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学生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相沟通,共同协作,培养了学生互相沟通、尊重他人、说服他人、聆听他人意见的能力。[5]
(3)融入竞争激励机制,优化协作学习。
为了增强小组协作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并以此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协作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开展评比“红星小组”和“最佳效率小组”等活动,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勉、互相促进的局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评价阶段
保证小组协作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而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协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协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
(1)协作过程评价与项目任务结果评价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如小组信息资料收集、问题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进行情况。
(2)小组集体评价与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进一步强化团队意识,可以是小组成员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结合,可以从小组活动内容、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对成员的评价主要从个人分担任务的执行及完成情况、在小组协作活动中的表现、与同伴互助协作、对项目任务完成的贡献等情况入手。
(3)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结合,教师根据各个指标给小组及成员进评价;评价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体现小组和个人的实际。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下的软件项目教学,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评价机制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是否能真正落实小组协作,不走形式的关键。
2.项目任务或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是小组协作的导航线。
3.内向、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对象,不要把小组协作教学搞成就那几个人的表演活动。
4.采用小组协作模式的班集体人数总数不宜过多,否则小组和小组成员也就多了,活动就很难驾驭。
总之,“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协作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
[2][3]陈小莲.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36.
[4]郑淑芳.试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J].文教资料,2006,(1):115.
[5]李庆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