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宏
摘要: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承办国都在不断寻求丰富和完善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有效途径。奥运安保强化已成为奥运文化和奥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奥运政治化和恐怖主义等奥运风险挤压下的无奈之举。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文化诉求和文化资源,是人类寻求和平与发展的心灵图景,受制于恐怖主义的威胁,却无法平平安安办好奥运、享受奥运,折射出了现实境遇下奥林匹克精神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奥运会;奥运安全保卫;奥林匹克精神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6-0036-03
Realistic dilemmas confronted by Olympic spiri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lympic security protection reinforcement
CHEN Zhi-h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 413000,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nd Olympics hosting countries are all constantly seeking for effective ways to enrich and perfect the connotations of Olympic spirits. Olympic security protection reinforc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Olympic cultures and Olympic jobs, and it is also a compromised measure taken under the pressure of Olympic risks such as Olympic politicalization and terrorism. Olympic spirits are a sort of cultural need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unification, friendship, peace and advancement”, and the spiritual prospect of human beings to seek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 but as restricted by terrorist threats, human beings cannot host and enjoy the Olympic Games peacefully, which reflects dilemmas confronted by Olympic spirits under realistic circumstances.
Key words: Olympic Games;Olympic security protection;Olympic spirit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1]认为:“让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热爱的想法是天真幼稚的,但是让人民相互尊重却并非乌托邦的幻想。为了互相尊重,人民首先需要互相了解。”现代奥运会突破了古希腊民族和地域的限制,超越了政治、宗教、种族、语言和文化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强调通过竞技比赛,使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化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通过奥运会消除误解,加深了解和友谊,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和进步。现代奥运会自1896年4月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办以来,虽然被赋予消除战争、倡导和平与消除歧视、尊重差异的历史使命,但恐怖主义、抵制活动等各种安全风险仍然像梦靥一样缠绕着它,安保成为奥运会举办国奥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9•11”事件后,各奥运会举办国更是草木皆兵,大大强化了奥运安保工作。恐怖主义、抵制活动、奥运会期间的战争等安全风险,都违背了奥林匹克宪章和奥林匹克精神,折射出了现实境遇下奥林匹克精神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1奥运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1政治因素对奥运会安全的威胁仍然存在
在奥运史上的各个时期都存在政治因素的威胁。历史积怨较深的国家在赛场上相遇,对立气氛容易引发安全事故。1894年第2届巴黎奥运会上的橄榄球比赛,分组时德国队与法国队恰好狭路相逢,负责奥运会安全事务的法国内务部长不愿看到反德情绪引发示威游行,甚至酿成直接冲突,强烈要求国际奥委会禁止这场比赛。因为德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国内反德情绪非常强烈。法国民众得知法德同场竞技的消息,反德情绪空前高涨。但国际奥委会一定要举行这场比赛,要求法国警方高度戒备,防止德国获胜引发法国观众泄愤的群体性事件。这场比赛结果以法国队获胜告终,从而避免了一场安全事故[2]139。
1976年,非洲国家为了反对种族主义,抵制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1980年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上,美英日德加等国因反对苏联出兵阿富汗,对莫斯科奥运会进行了抵制;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时,苏联鼓动东欧国家也抵制这届奥运会。在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的驱动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出现了抵制的不谐之音。
政治因素导入奥运会,给运动员和奥运会观众带来深深的伤害。1964年第18届东京奥运会的足球外围赛在秘鲁利马举行,秘鲁当时政局动荡,与阿根廷的外交关系出现了摩擦。在两队比赛时,裁判的误判,引发了秘鲁足球迷对政府的失望和对阿根廷的怒火,与警察发生冲突,最终演变为骚乱。这场骚乱导致318人死亡,500人受伤,酿成奥运史上最惨痛的悲剧[2]35-36。
1.2恐怖主义的挑衅对奥运会安全的威胁日益严重
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遍及欧美、高加索、中东、南亚乃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埃及沙姆沙伊赫、印尼巴厘岛、俄罗斯纳尔奇克和印度新德里等地均先后发生重大恐怖袭击事件,造成惨重伤亡[3]。
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成为奥运史上的分水岭,防范恐怖主义开始成为奥运会安全保卫的主要任务。1972年,国际奥委会允许以色列选手参加奥运会,引起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抵制行动。慕尼黑奥运会期间,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员翻过奥运村后墙,摸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当场打死两名以色列运动员,劫持其他9名以色列人质,要求以色列释放扣押的200多名巴勒斯坦人。西德警方在慕尼黑郊区机场与恐怖分子发生枪战,造成全部人质和一名特警死亡;恐怖分子5人死亡,3人被俘[2]158。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发生了奥林匹克百年公园爆炸案,造成2人死亡,200余人受伤。
“9•11”事件后,奥运会防范恐怖主义威胁的重要性再度被提升,成为奥运会安保的聚焦点。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开幕前,奥运会举办场馆累计发生的大小事件至少有四五百件。“基地”组织亚洲头目杜安•伊萨姆迪计划袭击奥运会场和悉尼南部卢卡斯高地核反应堆,遭到“伊斯兰团”负责人的坚决反对而流产。这一恐怖事件的详情,澳大利亚警方直到奥运会结束两年方才获悉[2]157。恐怖组织“东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策划了一系列恐怖活动,制造了中国云南昆明公共汽车爆炸案,造成16人死亡;新疆警方成功破获“东突”奥运食品下毒案和乌鲁木齐人体炸弹案[4]。
2奥运安保强化折射出奥林匹克精神面临的困境
2.1奥运安保的强化弱化了奥林匹克精神
1912年,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明确指出:“体育,就是和平!”顾拜旦提出“团结、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成为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确定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奥林匹克希望能成为沟通各国人民联系的桥梁,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的威胁。”[5]192
人们虽然推崇“团结、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渴望享受奥运会的激情与梦想,但还是害怕恐怖主义的侵袭,不得不加强奥运安保工作。为了防备恐怖主义,奥运会举办国和国际社会都不得不把用于社会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大量金钱投放到奥运会安保上,实在有违于奥运会精神和奥运会宗旨。
在奥林匹克政治化的过程中,奥运会成为了某些政治集团和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工具,成为和平、民主和公正的障碍,有违“和平、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从申办到闭幕,国际上出现了一股阻挠、抵制的政治势力,政治化北京奥运会的事件不断出现。这股势力利用各种政治议题,通过各种方式,抹黑中国政府,丑化北京奥运会,企图达到阻止奥运会顺利进行和丑化中国政府的政治目的,公然挑战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宗旨,折射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无奈和虚幻。
2.2奥运安保的强化淡化了奥林匹克精神教育青年的效果
顾拜旦[5]103说:“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奋斗;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健康、更谨慎、更落落大方。”奥林匹克精神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希望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让青年承担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和理想的职责,完善青年的人格,寄希望于青年。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青年的教育,但敌不过恐怖主义、奥林匹克政治化和奥运期间局部战争等残酷现实对青年奥林匹克理想的摧残,让青年们明白彰显“和平、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只不过是个虚幻的乌托邦,稀释了奥林匹克精神教育青年的效果。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晚,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边境就响起了隆隆炮声。为了奥运会安全,历届奥运安保工作都有伤害奥运会举办地公民权益和弱势群体的举措。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出发点和归宿是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宪章》倡导“人的和谐发展”和“维护人的尊严”,提倡把人的身体、精神与意志融为一体,通过体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部分奥运会举办国的安保措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奥运风险隐患,但这些措施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让许多人被社会边缘化,特别是那些血案引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质疑和对奥运会的心理恐慌。
《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和平、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6]。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在全球的泛滥和奥林匹克政治化的流行趋势,奥运安保的强化已成为奥运文化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奥林匹克精神在奥运安保强化的光照下显得无奈。奥运会无法贯彻“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无法胜任奥林匹克精神对青年教育的重任。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文化诉求和文化资源,是人类寻求和平与发展的心灵图景,却无法平平安安办好奥运、享受奥运,折射出了现实境遇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顾拜旦. 奥林匹克理想[M]//顾拜旦文选.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154.
[2] 第29届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历届奥运会安全事件回顾[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139.
[3] 熊光楷. 2005年国际安全形势的回顾与展望[J]. 学习时报,2005(12):2.
[4] 毛春初. 北京奥运会:不同以往的严峻形势[J]. 看世界,2008(8):12.
[5] 皮埃尔•德•顾拜旦. 奥林匹克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任海.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N]. 光明日报,2008-05-06.
[编辑:邓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