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英
【摘 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比较媒体对2004年与2016年两届奥运会中运动员刘翔、傅园慧的报道,发现两次媒体的奥运报道在叙事角度、情感表达、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显示出媒体心态在十余年间发生了较大变迁。本文认为媒体心态是基于社会心态的存在,是民意在传媒界的投射,媒体心态的转变深受大众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真实的原生需求被唤醒、娱乐精神的蔓延和个体价值的重新界定。
【关键词】媒体心态;奥运会;傅园慧;刘翔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历来是中国社会关注的重大盛事,围绕奥运所产生的情绪、舆论、态度、观念是社会民众心态的真实体现,这一心态也通过媒体报道得以集中显现。2004年以12秒91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亚洲首位短跑奥运冠军刘翔,以及2016年有着“洪荒少女”之称的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均是奥运语境中急速成名的运动明星。在媒体视域中,刘翔和傅园慧虽然在奥运会之前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广泛影响力。通过媒体的记录和报道,两人迅速崛起为当届奥运会热度最高的运动员。本文拟通过分析媒体对两位运动员的报道文本,以展示中国媒体在12年时间里对于奥运会的心态变化及具体表现。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一般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1]对于社会心态的理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感性层面,包括情绪体验和生活感受,“安全感、信任感、公平感、认同感、参与感和支持感,它们记录的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状况”。[2]二是理性层面,包含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动策略。其中价值观念是社会心态的核心灵魂。社会心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环境。
(二)媒体心态
社会是由不同的群体构成的有机体,因职业聚合的传媒群体是社会群体中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既是传媒从业者自身心态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民众的多元心态的代言人。本文提出的媒体心态与社会心态息息相关,是指媒体报道中所体现出来感性及理性的综合特征,具体表现为媒体对社会人物、事件、现象报道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与社会心态相关联的认知、观念和评价。下文将通过纵向对比不同时期两位奥运会运动员的报道文本,分析媒体心态的变化。
二、媒体报道描述
考虑到传媒业格局的剧烈变迁和纸媒的相对稳定性,本文选取了8家传统纸媒为样本采集对象,分别为1家中央级党报《人民日报》;7家在全国影响力突出的优质都市报。通过综合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媒体,希望较为全面、客观地描述我国大众媒体对于相关运动员的报道情况。
(一)刘翔获胜的报道
2004年,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组委会评出了“国内都市类报纸竞争力监测前20强”,本文参照评选结果随机提取7家报纸样本(见表1)。
(二)傅园慧半决赛报道
伴随着4G时代的到来,纸媒传播不断向移动端转移,本文根据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参照前述标准提取了排名位于前20位的8家纸媒对于傅园慧的报道(见表2)。
三、媒体报道的异同性分析
(一)相同
1、两者均被媒体视为正面形象予以褒扬。虽然刘、傅二人所从事的领域、取得的赛绩存在差异,从报道文本的语意来看,媒体对两者均是持肯定态度。如刘翔的“中国飞人”、傅园慧的“里约奥运会第一网红”等类似评价被媒体广泛使用,在本文抽取的相关报道中,媒体无一例外地以赞扬语调描述运动员形象,即使是“网红”这样在当下语境中褒贬不一的词汇,在对傅园慧的报道中,媒体均提炼其正向价值,未作负面性的意义延伸。
2、两者均被视为有时代特色的个性化运动员。相对于李宁、郎平、高敏、邓亚平、伏明霞等老一辈奥运会运动员低调谦虚的语言风格,刘翔和傅园慧赋予了体育明星鲜明的时代特色。刘翔“亚洲有我、中国有我”的话语中所流露出来的青春豪迈,傅园惠“我游这么快?!我已经很满意了!”所表达的对自己成绩的充分认可和满足感,均成为媒体报道的重心,这些报道传递给受众这样的信息:中国运动员不再是刻板和统一的面貌,而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独特存在。
(二)差异
1、从叙事角度来看,刘翔的报道延续了历届奥运报道中将运动员行为与国家地位紧密绑定的报道模式,多涉及“国家、人种、亚洲、民族、东方”这样的宏大视角,报道侧重关注的是刘翔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而傅园慧报道多涉及“网红、表情包、段子手”等词语,体现出了娱乐化、自我化特征。奥运会赛场中弥漫的沉重的命运感和宏大的使命感在傅园慧的报道中消失了,报道视角收缩至个体,关注人物内心的波动和表达效果,注重挖掘视觉化的细节元素。
2、从情感表达来看,刘翔的报道呈现更有浓烈的情绪色彩,“骄傲、自豪、激动”类似的词汇高频出现,体现了媒体报道者强烈的情绪状态和释放需求。《新京报》(2004)称“随着这一成绩的诞生,所有守在电视机前默默为刘翔祈祷的人瞬间都沸腾起来,既是为这个年轻人狂喜,也为自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而自豪。”《南方都市报》(2004)称“刘翔在雅典像直升机一样横扫赛道,我们在中国的每个角落激动难眠彻夜狂欢。”同类语言弥漫于媒体,体现出奥运文本中普遍存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中所映射的正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傅园慧的报道中则表现出“大情感”向“小情感”的转向,媒体充分认可了傅园慧在采访中展现出的“知足常乐”的心态,赞赏其对于私人情感的大胆展露。“逗比、可爱、快乐、搞笑”等词汇成为主要形容词,报道传递出的是轻快、愉悦的情绪色彩。
3、从媒介形象来看,2004年对于刘翔的奥运会报道通过“中国速度”、“中国刘”等定位性词语,塑造了刘翔田径场上“民族英雄”的形象,这一形象的确立必然以比赛成绩作为核心要素,并饱含民众对于未来成绩的强烈期待,这也使得刘翔因身体原因在2008、2012年奥运会两度退赛时引起了民众强大的失落感和反差。而傅园慧的媒介形象则有解构主义的特征,报道消解了奥运会运动员作为国家形象代表的固有概念,将傅园慧视为“真实自我”的代表,其媒介形象更为自主、自由。在这一形象的构建中比赛成绩退居次要地位,能否展现出有感染力的个性魅力成为重要看点。因此,在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决赛的报道中,即使傅园慧获得铜牌的佳绩,媒体报道的焦点仍然是其赛后的言行表现。
四、媒体心态转变的具体表现
从上述文本可见,媒体对于傅园慧的报道与12年前刘翔时期已经发生了较为深远的变化,除去被报道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价值观等社会心态变化所引起的媒体心态变迁,以致传媒在选择报道人物、报道语言、报道范式上出现了显著变化。现从三个方面分析媒体心态转变的具体表现。
(一)真实的原生需求被唤醒
追求真实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本能,人类的“求真”心理说到底就是寻求“存在的意义”,即希望了解真实和真理来确证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和意义。然而长久以来在泛政治语境的影响下,“真实”在实践中被架空并模式化。社会分裂为极端的二元空间,一是民间语境中对于形式与规则的极度消解,集中体现在网络言论的无序和粗暴;二是官方语境中对于形式的放大与固化,使得“真实”在所谓的正式场合中呈现出仪式化表演的特征。比如一度盛行的“典型性”报道将报道对象塑造成为脱离人性的“高大形象”,这一套路也在主流媒体的奥运会采访中逐渐形成模板。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媒体对大众传播渠道的垄断,在互联网精神所倡导的“平民化”思维引导下,展露更多真实的自我成为社会民众的普遍心声。媒体对于傅园慧的评论也称:“可能她不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但在她身上,有着中国体育所缺少的一种东西,那就是‘真实”。[3]
(二)娱乐精神的深度蔓延
娱乐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一个方面,有着超越功利的特性。美国社会学家赖特在拉斯韦尔的“传播三大功能”之外提出了传播的娱乐功能,学者波兹曼则早在电视兴起之初,就以《娱乐至死》发声,预见新的媒介样态将使得文化成为娱乐的附庸,人们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这一论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于得到发酵和印证。
对于我国的媒体尤其是新闻传媒业而言,娱乐精神产生的影响巨大。在旧有的体系里,政治性、现实性、实用性是衡量选题的主要标准,基于“文以载道”的沉重价值体系,媒体始终追求报道行为的符号意义,打压“无意义”的娱乐动机。随着消解、批判旧有观念从而建构新语境的解构主义在网络语境中的盛行,传统社会的评价体系也逐步修正了对于“意义”的判断,娱乐化信息受到认可。在对傅园慧的报道中出现的“表情帝、段子手”正是我国网络用语中的常见词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统媒体自身特点和控制性因素存在,解构主义虽然盛行于网络但在媒体报道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人心,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对传统媒体形成有意无意的倒逼。从本次媒体对于傅园慧言行的一边倒的正面报道可见,娱乐精神裹挟着解构主义思潮正在悄然影响着传媒界生态,傅园慧只是一个引子,在她身后是传统媒体与网络意识形态更为深度对接和融合。
(三)个体价值的重新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与文化计划办公室曾经以“公众认为怎样的民族成就是重要的”为题,做过一个国际性的社会调查。该项调查的结果表明:体育在所有能引起对国家成就自豪感的指标中的比例位居第一。[4]中国作为有着沉痛近代史的文明古国,一直希望通过体育荣誉以印证东亚病夫这一侮辱的不可信,印证国家地位的提升,以致在很长时期内金牌成为大众对奥运会运动员的唯一评判。2004年媒体对于“刘翔夺冠”的报道中虽然有个性化的成分的认同,但基本还是应和了“大国崛起”的民族心态及集体诉求。通过将刘翔的行为与国家、民族地位直接联系,将刘翔塑造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言人。而这种评价往往是脆弱的,一旦金牌不再,运动员的自我评价和他评均将遭受颠覆性的转折。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银牌的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流泪对着摄像机连鞠三个躬,称此次失金有愧于国家、举重队和人民。未获金牌而向国家致歉的场景在中国运动员身上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宣传语境中对于运动员个体价值的忽视和对国家价值的过度宣扬。从刘翔到傅园慧,答案逐渐显露,“洪荒少女”的走红已经证明了时下媒体对于个人价值的反思和尊重。
结语
中国媒体心态的演变与传播方式的变革息息相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2004年这一数据为9400万。12年的时间,网络使用者从精英群体延展到大众群体,草根特质的网络文化逐渐进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对比两次奥运会的报道可以看到,中国媒体正在民意的推动下卸去部分固有模式的枷锁,试图以多视角呈现多元化的个体存在。这一心态的转变对于民众重新认识奥运精神,感受体育赛事本身的竞技之美有着莫大助力。■
注释:
[1]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
[2]杨宜音编.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徐毅,徐悦.中国体育需要这样的“耿直GIRL”[N].现代快报,2016-08-09.
[4]陆小聪.论体育的符号意义及其社会功能[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
-1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