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致目标。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造成阅读教学的误区。那么如何使阅读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呢?本人以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为依据,在阅读的“拓展”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拓展阅读的兴趣点。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
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多媒体走进学生的阅读课堂,拓展学生阅读的兴趣点,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前往桂林,此时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由远而近,学生真像坐在飞机上一样。到达目的地后,映入眼帘的是风光旖旎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学生边聆听课文录音,边欣赏美景,顿时感到心旷神怡,不少学生还沉浸在那美丽的风光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拓展,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阅读学习渐入佳境。
二.拓展阅读的教学内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
容性。作为学生既要掌握语言文字,又要涉及其它学科知识,同时也牵涉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应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所以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因文制宜”,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知识容量,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读纸本书(与课文相关的文章等)。例如我在教《太阳》一文时,和学生一起探讨有关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问题让他们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想不到这些孩子挺会说的,有的说太阳的光过于强烈会得皮肤癌,有的说太阳黑子爆发会扰乱信号等,临近下课,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请同学们通过不同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介绍太阳的书籍,去发现更多的奥秘。让学生在立足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作一些有效的探索和更有深度的拓展,促成了教材内容向课外知识的延伸,学生将在一次次的求知探索中,从课内走向课外,充分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并使学生在情感和经历上得到愉悦的成功体验。
2.读电子书。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现行收录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内容节选自古代名著,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景阳冈》、《草船借箭》等,这些都曾在电影、电视中播放过。里面有声有色的故事情节和影视独具的人物刻画手段,不仅能使学生较好的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体,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读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之事理)。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积极利用阅读活动课,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了解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拓展阅读教学的角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来是最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如《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学习曲子的内容时,有的学生提出不仅可以从音乐上去理解,还可以借助绘画把《月光曲》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全班合作,配上音乐,配上插图,长长的一个自然段很快就能背诵了。这真是体有万殊,物无一理,不拘一格的语文阅读教学,从广泛的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是建设先进阅读文化的摇篮。由此,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不能再重复那条与自己作对的为应试存活的歧路,而应回复鲜活的面目,还自己以本真、生动和精彩!
董志中,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