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看我国现代课堂教学

2009-07-24 01:47刘文静任顺元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诱导思想教学方法

刘文静 任顺元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我国古代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并对其在当前我国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反思,以期让启发诱导教育思想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启发诱导;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96-02

启发诱导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理论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最早提出启发诱导教育思想,之后我国许多教育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中,启发诱导教育思想已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体系,在我国现代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倡导和使用,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探究我国古代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并对其在当前我国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反思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启发诱导教育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由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来源于《论语·述而》中的经典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百思不解的程度,教者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教者不去开导他。其中的“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懂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徘”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讲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认为教师的教学,应像射手张满弓却不发箭,只做出跃跃欲试的姿势那样,从而启发诱导学生,使其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学习目的。孟子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做到“引而不发”,便运用比喻法引导学生,使学生能自求自得。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中亦对启发诱导有专门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其中的“喻”就是指启发诱导,认为教师应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而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牵着他们走,“善喻”的人才能称其为师。

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得到后来许多教育家的继承与发展,比如宋代的吕祖谦和著名理学大家朱熹也特别重视启发诱导;明代的王阳明也提倡使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

二、我国现代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诱导教育思想存在的问题

第一,为了“启发”而“启发”,启发问题过于简单。这是教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自己使用了“启发式教学”而没有进行“灌输式”而做的表面文章。经常表现为教师问一些特别简单、容易集体回答的问题,一般只要学生稍加预习就会发现老师所“启发”他们的问题在课文中都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了,根本用不着自己思考;更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应用为问诸如“对不对”、“是不是”、“可不可以”这样的问题上来。这种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二,没有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就进行启发。这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是往往刚过一两分钟学生还没思考出来的时候教师就匆匆鸣金收兵,抓紧时间进行讲解,这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意义。

第三,没有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达不到启发诱导的效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没有任何铺垫,让学生毫无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就提出一个干瘪的问题,教师没有精心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这就无法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学生也难以进入思考的状态。众所周知,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能动的智力加工活动,所以只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深刻地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这种没有问题情境的问题是为了所谓的启发而提出的,没有什么思考的意义,并没有让学生达到非常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尽力思索的心理状态,因此是很难获得应有效果的。

第四,过度“启发”。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一些对于启发诱导的理念和内涵理解偏颇的教师身上,表现为当前许多学校提倡在备课中进行课堂预设,即对在课堂中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状况一一列举出来并想出对策。在对策中定出标准答案,力图让教学过程步步相接,环环相扣。这本来无可厚非,这种做法既体现了教师的认真负责又能让教师对钻研学生方面做得更加细致。可是,学生经常跟着老师“启发诱导”的思维行走,他们往往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因为老师会用一些“办法”把学生“启发诱导”到他脑海中的答案要点上来,有时还会用些具有暗示性的亦步亦趋的“启发”,直到学生说出的“答案”和自己提前预设的标准答案一致,老师才放下心来认为就此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许多老师更是将其视为胡思乱想,殊不知,那正是学生思维驰骋的结果。

三、基于问题的解决策略

首先,应组织各级各类教师学习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起源和内涵。南宋的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中“愤”是指学生对于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即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所思考,尚未成熟,处于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认识,弄清概念,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则是“发”。从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许多教师在使用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只是在仿其形而未模其神,没有抓住启发诱导的精髓所在,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启发诱导这一教育思想进行深刻解读和领会的缘故。所以应让启发诱导的实施者——教师全面透彻地理解启发诱导的内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在理解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分清楚适合运用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前提。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是有一定运用前提的,我们应该看到孔子的“启发式”基本上是面向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基础的成人(至少不是小孩子)进行的个别教学。如果让一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自己思考出来汉语拼音和写出没学过的汉字恐怕是不可能的;让高中生根据教师的启发诱导和自己的苦心钻研就能推导出微积分几乎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的班级授课制决定了教师倘若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来进行启发诱导的话,相信没有教师能有这份精力和能力,现代教育毕竟是集体教育而不是古代的个别教学,所以不要期望启发式教学能够改掉注入式的所有弊端,而是要将“启发式”与“注入式”相结合,各取所长,将有进行“启发诱导”必要和有思考价值的知识点使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每课必用“启发式教学”,要根据实际所学课的内容合理安排。

最后,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最主要目的是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山东卫视有这么一条公益广告:一位老师问:“雪化了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水,有的学生说是冰,最后一个小女孩战战兢兢地站起来说:“雪化了是春天……”广告的结尾是“尊重孩子的本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启发诱导正是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要获得启发诱导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恰当使用进行启发诱导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比如谈话法、讨论法、研讨式、发现法、探究法等,这些方法从理论上都是极为先进和成功的,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又有其各自的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钻研教材和学生,制定出合理实用的启发性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诱导思想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XKY—1和XKY—2的选育研究
一类捕食食饵系统中交叉扩散诱导的图灵不稳和斑图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包头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将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