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华 战巧云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泛泛地讲,学生只是机械被动接受的阅读方式,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自主性阅读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引领作用,重点体现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方面。
一、多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即使教师不做特别的强调,他们也能记得快,记得牢。反之,即使强迫学生记忆,他们也会很快遗忘。因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小组竞赛、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笔者在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明珠回归》一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中国政区图》,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查找其他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然后,在课堂上组织竞赛,比一比谁了解到的知识多。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的激发起来,由此,很好地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是短暂的,这就需要教师随机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如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教师就应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的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样,促使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学习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宝贵的财富,终身受怕。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如下习惯:(1)认真预习的习惯;(2)边读边想的习惯;(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5)快速浏览的习惯;(6)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还没读明白,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在教学《上将与下士》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上将”与“下士”只是指两个人的军衔不同吗?怎样理解“真正伟大的人绝不会强迫别人尊重自己”这句话?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质疑。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要鼓励学生合作互动解疑,重点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保护,也能使其学习各有所得。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呵护、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始终应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思考,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责任编辑武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