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杏
摘 要: 谭盾,享誉全球的作曲家, 被称为“东方的凯奇”。他的作品得到海内外音乐界的一致赞扬。他在借鉴中国民间音乐元素的同时, 结合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将这些元素进行发展与升华。他的每部作品都在音乐创作中力求创新,赋予了音乐新的生命,同时也给我们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空气,即摆脱了19世纪共性时期的固定创作模式。这是一种思维的革新,一场创作理念的革命,是作曲家采用了新音响、新思维、新结构、新模式的一种探索,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 谭盾 音乐创作 创新 探索
一、谭盾
谭盾,被誉为“东方的凯奇”,一个中国音乐的先锋人物、一位让世界震撼的中国音乐家,他的魅力在哪儿?他以一曲《卧虎藏龙》问鼎奥斯卡这个每个音乐家梦想获得的奖项,他是怎样能做到的?他的作品始终伴随着批评和质疑,但怎么会又有数不尽的追求者呢?作为一个被贴着另类标签的作曲家,他到底是在游戏音乐还是在创作音乐?这位湘籍作曲家,把他那挥不尽乡土气息的音乐带向了世界,被世界所接受,那他所追求的音乐道路又在何方呢?
1978年,谭盾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取得作曲硕士学位。1979年,22岁的谭盾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就因为用了鼓、萧等当时被认为前卫的音色引起争议,他坚持在声音、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所以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国音乐的先锋派。
二、谭盾作品
初识谭盾,是由于《卧虎藏龙》。后来有机会在湖南大剧院听到上海交响乐团献演谭盾的《永恒的水》。“水乐”对我来说一个陌生却有新奇的名词。舞台上演员们端着那些不同体积盛满水的器皿,并在其上敲打拨弄,发出的水声与交响乐队朴素的、极富民族韵味的旋律相互交融。不同的音高、不同的音色、多彩的节奏夹杂着若有若无的旋律,仿佛梦幻的天籁。当时我接触音乐不久,也不知道用传统的审美去评价一部作曲家的作品是否优秀,但却深深地被他那异样的音色所吸引和震撼。我觉得很美,它触动了我心灵最深处的某根琴弦。直至今日,那时记忆还是如此深刻。
从那时起,我对谭盾开始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翻开其作品目录,聆听着,每一部作品都会让你找到“新鲜”的元素,也许某些技法已经使用过,但是谭盾永远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他的作品让我们反思:也许我们的创作中也需要某种“新鲜”,或许就会成为某个经典。
谭盾的《乐队剧场1:埙——为十一个陶埙,乐队及乐队队员的人声而作》。音乐先由一组陶埙杂乱无序的吹奏开始,接着在提琴持续的低音衬托下,埙在低音区用颤音吹奏出一段悠远而悲凉的旋律,呈现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氛,让人不由得想到远古时代的荒凉和空旷,从而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全曲虽为单一声部,但谭盾巧妙地利用了埙所特有的枯燥。谭盾在《乐队剧场Ⅱ:Re》中更是匠心独运,作品仅用一个Re音贯穿全曲,所运用的发展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每一次发出的音响效果都不一样。该曲中,谭盾还创造了一种无固定音高的音区记谱法,在不同的音区上配上用英文翻译的中国古典诗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由歌唱演员按曲子所标的音调呤唱出来。曲调时起时伏,大有古人呤诵古典诗词时摇头晃脑吟出的抑扬顿挫的韵味。不仅如此,谭盾独特的构思还体现在,在演出时要求全体演奏员在演出中要大喊、大叫、大唱,指挥也不例外,同样要叫喊,同时观众也要参与其中。另外,在曲中还用木管乐器的发音哨片和铜管乐器的号嘴来模仿鸟鸣和昆虫的鸣叫,并特意加上了流水的声音。最出乎意料的是,在全曲即将结束之前,整个庞大的乐队发出的各种音响与全场观众的呐喊声台上台下形成互动,汇成了一片热烈的狂欢的声音的海洋,当人们的情绪达到沸腾时,各种音响戛然而止,全场陷入一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寂静中,随后舞台上出现一位演员用手拨弄着水,发出水的自然音响。这是一种创作,又蕴含着无限的创新。“东方的凯奇”永远没有停止他与“偶然”的碰撞,每一次碰撞都会有新的火花,都会给人带来别样的感受,让人们更深刻地体味人生。
《鬼戏》是一部多媒体、文化的综合艺术作品,灯光、舞美、表演和声响综合表现,也是在文学戏剧美术和音乐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巴赫的理念与中国民歌《小白菜》的对位暗喻着中西方相通的世界主义思想。
《地图》则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冲击。谭盾把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的演出场所置于自然世界中,如《地图》录制地点选在沱江上,实际上还是体现了凯奇的整体音乐的观念,让流水声、风声等都参与了音乐的表现。另外,谭盾也在音乐欣赏范围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过去由于试验音乐、新音乐音响太特别了,因此他只有很少的听众;现在他用多媒体的形式把音乐创造的“根”展示出来。这样人们对乐器所奏出的特殊音响,如在提琴上抠抠琴弦、敲敲打打(模仿打击乐)等创造就容易理解。《地图》有九个乐章,每个乐章都用一个地道的乡土音乐文化中独立的形态来命名,如《傩戏与哭唱》、《飞歌》、《吹木叶》、《打溜子》、《舌歌》,另外,还用民族乐器名称直接命名,如《石鼓》、《苗唢呐》。他虽然采用了西方交响乐中“乐章”的叫法,但实质是民间音乐中“联曲体”的结构形式,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可见,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以往的谭盾就是以突出的叛逆性格、鲜明个性特点、勇于突破传统的艺术观念、打破常规的创新而引人注目的。
而《夜宴》中谭盾对这次配乐大餐又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多处运用钢琴这种音色现代、和影片并不相干的西洋独奏乐器,不论情感的主题还是激烈的打斗都离不开它,成为配乐中最突出的音色。钢琴和民族打击乐器的合作,以及悠长、具有沉淀、远古感的钢琴旋律创作也是一种全新诠释中国古典情怀的方式,时而模仿弦乐歌唱绵长的旋律,时而化身为打击乐急促、慌张的敲击,表现了多种复杂人物内心和不同剧情场面的气氛。
接受专业的音乐学习后,我更觉得谭盾的创作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我们应学习他的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他赋予他的音乐新的生命,给我们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空气。他摆脱了19世纪共性时期的固定创作模式,这是一种思维的革新,一种创作理念的革命,是作曲家采用了新音响、新思维、新结构、新模式的一种探索。他的成功备受争议,“谭汴之争”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传统的美学思维观念,也许会把一批批优秀的作曲家扼杀在摇篮。“因为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面是完全不可能去沟通”的这句话让人记忆犹新,这形象地说明了新旧两种思维模式的直接冲撞。我成功贵在我坚持,谭盾成功了。纵看音乐史的脉络,那些备受争议的作曲家,备受争议的作品,经过一段时期的融汇无不被众人所推崇。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这个名字在西方音乐史上如雷贯耳,他改变了西方音乐的传统轨道,几乎瓦解了调式音乐。这个引起极大争议的人物推动着音乐的前进,当代作曲家无不受其影响。说到十二音体系,便不由得想起勋伯格,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聆听现代人的作品,很难发现没有受到十二音体系熏陶的。当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于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以拉威尔为其代表),有人试图仿效(普罗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乐家是一种竭力反抗的态度,但后来都将该作品誉为经典之作。
作为一个先锋的音乐家,谭盾的作品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所创作的音乐,在题材选择、音色使用、和声运用、曲式结构、复调、节奏等方面的独到之处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时代在进步,我们不可能停留在永远的莫扎特、永远的贝多芬阶段,我们的音乐应该同样进步。正如我们日新月异的社会一样,给音乐多点“新鲜”,或许你就成为了某个时代的经典。
参考文献:
[1]丁旭东.谭盾在回归——和李西安、梁茂春教授谈谭盾的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人民音乐,2005,(03).
[2]舒泽池.我国现代的音乐创作之路究竟怎么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