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美漫谈

2009-07-22 03:35薛小梅
商情 2009年7期
关键词:诗意美的生活

薛小梅

【摘 要】语文之美在于文字所渲染出的生活美、自然美、诗意美、人文美。一直以来,语文始终追求着一种诗意的教学效果,希望在这诗意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略自然,感悟人生,剖解生命。此文针对以上所提出的生活美、自然美、诗意美、人文美进行一一阐释。

【关键词】语文 美 漫谈

一位语文老师曾在网上呼吁:总是期望着语文的课堂能够散出诗意的芬芳,师生能够领略中华文字所带来的美感和愉悦。而营造美好的语文课堂,就需要语文老师提升自身对文字的热爱及文学素养,需要我们在语言文字和众多瑰丽多姿的文学作品的殿堂里求索不止。因此,对美的追求成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

曾记得总喜欢和学生聊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名作大家,了解他们的奇闻轶事旷世绝恋:李白的飘逸、苏轼的旷达、陆游的爱而不能和毛泽东的雄才奇略,让学生在他们不凡的经历中领略独特的人文魅力。喜欢和学生一起欣赏名家笔下的自然美景:静谧偶得的荷塘月色、壮阔的滕王阁、清幽舒适的新建竹楼和香甜的映日荷花。让学生在教室的四方石墙之内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雄奇秀丽;喜欢在暖暖的午后为学生们读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歌德的《迷娘曲》、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他们感悟到一种诗意的人生,诗意的生活;亦会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激情的演讲,告诉他们美国的种族歧视;抑或,我会将潇洒走苍穹的杨利伟、聂海胜告诉他们,让学生们在感受社会大潮风起云涌的同时,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我还会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告诉学生陶渊明隐居的闲适、苏东坡被贬的放达、柳永离别的缠绵、杜甫落魄的困顿。让他们了解到“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是一种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也是一种生活。“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是一种人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也是一种人生。而每一种人生,映射在语文的世界里,无疑都是美的。

是的,语文中到处都是美的所在,而语文老师正是要凭着自己对文字的热爱和崇高的素养,凭着处理各种小状况、小问题的智慧和技巧,与学生一起穿行在语文教育的丛林中,一起翱翔在语文教学的晴空之上,在欣赏语文美好的同时,构筑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一、语文之美之于语文教学的使命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史研究室编写的《老子•庄子精译》上说:“真正的教育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陶冶。教育应首先是本真的教育,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它通过培养不断的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精神之中,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开发,并使之参与到人类每一时代都具有的创新内容的历史传承之中。”

“教育使世界接近了人,也使人接近了世界,正是由于教育,一切才卷入自由而真实的交往与对话。人从小不假思索学到的东西将影响他的整个一生,教育使人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的境界,体验到人类的高贵,教育并获取做人的标准”。

这两段话精辟的阐述了教育的文化熏陶对人精神的影响。同时培根也对教育充满信心的论述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变,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教育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并且一定要是提升人的人格、精神、品味的教育,而不是像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我想,语文教育的使命也在于此吧。

而语文所具备的生活、自然、人文、诗意之美也恰恰能完成教育的提升人格、品味、精神的使命,也一定会完成将人培养成人之为人的教育使命。当然,在这里并非过份夸大语文之美的作用,而是从客观事实来看,语文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

(一)语文的生活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在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怎样生活,一直是人们探索的话题。而语文中的许多东西,无不包含着一种生活的气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美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种悠闲舒适的乡村隐居生活的写照;而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赋》、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是帝王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反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又是一种羁旅生活的写照。除此之外,安娜的叹息、苔丝的出走、保尔的坚强、葛朗台的吝啬、伽西莫多的善良,也无一不反映出种种的生活状态,而这些生活状态,无论悠闲也罢,凄凉也罢,醉生梦死也罢、倦怠也罢,终究是一种生活。

活着总是美的,而语文,把这些活着的美一桩桩,一件件,通过诗人,作家、学者,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语文的自然美

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鱼虫等客观世界中进入审美范畴的自然物的美,就是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许多选文闪烁着自然美的光芒。“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绮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雨中泰山奇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林木繁茂、朝晖夕阴”的醉翁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寥,郁乎苍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风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甚至杨柳岸的晓风残月;秋后黄昏的满地黄花;日暮溪亭的藕花深处;空山新雨后的松间明月;“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荒凉塞外;“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楼台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更甚或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刚劲挺拔的高山之松;郁郁葱葱、虚怀若谷的翠竹;傲霜斗雪、昂首不屈的秋菊;雪夜悄放、无意争春却报春的梅花;雄伟的峨眉、妩媚的西湖、优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开阔的海城……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都一一借着语文这块天地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学生可以不出门而观尽天下景,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领略一份与众不同的自然美。

黄河中翻滚着养育中华民族的乳汁,长江里洋溢着中华民族的豪情,天山景物蕴含着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巍巍长城展示了各族人民不可摧的意志和精神。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借助教材,饱览名胜,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在祖国大自然的美景面前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热爱祖国的富饶土地和优美山川,激发起爱国之情。

(三)语文的人文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严密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人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有“指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其中渗透的是浓浓的父子情深的人情美;《归去来兮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边城》中的翠翠,《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爱情的执着、坚贞,也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今天,古老的人文精神更散发出新的、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有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有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理念赖以确立和发展的灵魂内核、精神支柱。授课时,为师者就不能简单的强调字词句章,而要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寻找和感受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化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华民族这种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正是语文课程理念植根的丰厚沃土,是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之所在。

(四)语文的诗意美

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那里有春花秋月,良辰美景;那里有美丽动人的传说,至真至诚的心灵;那里有浩瀚的沙漠,汹涌的大海,僻远的夜店,孤寂的灯火;那里有沧桑的人生,悲惨的命运;那里有诗人的浅吟低唱,有忠臣的上下求索……

走进语文,我们就走进了诗意人生:和郁达夫相对而坐,任故都的秋酿成一室清静悲凉,解读他深沉的目光里蕴含的“国破山河在”的忧伤;更把敬意献给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铸造了灵魂的坚强,撑起的是民族的脊梁。品读着文学大家那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我们的心中也被诗的柔美沧桑洗涤着,纤尘不染。走进诗歌的海洋,领略不朽的诗魂。我们与学生一起徜徉其中,了解了祖先在这块厚土上怎样的生活着,又怎样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灵动的诗;我们和学生一起轻叩一个个不朽的灵魂,满含崇敬、感激、赞叹的泪水感悟着她的美丽,虔诚的接过先人留下的珍珠一样的、水晶一样的纯真的馈赠。

好诗如画,好诗如歌。一句诗豁然打开一扇窗,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江南莺飞草长,塞北金戈铁马——山川美景尽收眼底,国运盛衰流泻笔端。屈子披香花幽草的高洁,陶渊明归隐南山的决绝;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喟,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叹息;舒婷《致橡树》的轻唤,郑愁予《错误》的幽怨,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豁达;白居易的纯朴,杜牧的清丽,苏轼的豁达豪放,李清照的优柔婉约……种种高洁的人格,种种优雅的情愫,种种洗练的表达汇成一曲清冽的泉水,在我们的心中汩汩流泻。我们浸润其中,任诗意在心中荡漾,美丽在心中流淌;我们接受着诗赐予我们的道德和艺术的滋养。没有梦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诗的生活是贫乏的,我们在匆匆的步履中感受诗的旋律,在诗中感受生命的美丽。

三、结语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总览全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串闪光的珍珠。如别具情趣的泰山,雄伟奇秀的长江三峡,为我们展现了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为我们表现了深沉浑厚的人情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百合花》中的新媳妇,体现了中国妇女特有的阴柔之美;壮别易水的荆轲,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格调昂扬的《白杨礼赞》抒发了崇高之美;叱咤风云的《雷电颂》迸发出悲壮之美;《连升三级》表现出滑稽的喜剧美;哭天撼地的《窦娥冤》表现出深沉的悲剧美。真可谓“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还有“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无不显示出语文的独特魅力。

而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用美的观点统领、处理、分析教材,从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现,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文美,欣赏诗意美,就会使他们在色彩斑斓的美的世界里,采撷到一颗颗美的珠玑,使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该悲壮时,慷慨动容;该委婉时,细腻感怀……从而陶冶心灵,净化思想,进而促成美的行为,岂不美哉!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打铁还须自身硬,若教师没有一双慧眼,不能发现美,没有一颗敏感的心,不能感悟美,又怎能引导学生热爱美,创造美呢?只有种花人才能成为花的知己,只有爱美的人才能发现、创造美。所以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广泛的阅读、善于借鉴琴棋书画里的意境,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的挖掘出文章的美来,也才有资格与学生一起来探讨美。

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让语文课多一点审美体验。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呼吁学生审美体验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语文课程标准.

[2]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老子•庄子精译.

[3]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材.语文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诗意美的生活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生活感悟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