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红专
[摘要]张伯苓认为,国民体质虚弱的根本原因是不重视体育。在张伯苓提出的南开学校五项训练方针中,体育居第一位。在他的领导下,南开学校形成了如下体育特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技与体德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关键词]南开学校;体育校长;张伯苓;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56-03
南开学校是一个非常重视体育的学校,其体育特色与其创始人张伯苓校长的倡导密不可分。在中国近代教育家中,倡导体育,而且使学校体育蔚然成风、形成传统的,张伯苓校长是第一人。他是近代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是名副其实的“体育校长”。
一、张伯苓对体育的理解深刻而独到
张伯苓把体育提到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富强的高度来认识,认为振兴体育就是振兴国家和民族。1898年,张伯苓在北洋水师服役,亲历“国帜三易”那耻辱的一幕。他到刘公岛时,看见两个士兵:一个是英国士兵,一个是中国士兵。英国士兵身体魁伟,穿戴整齐,脸上露出一副对中国人不屑一顾的样子;而中国士兵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虽然胸前有一个“勇”字,却面色憔悴,两肩高耸。这两个士兵一比较,实有霄壤之别。张伯苓受到极大的刺激,感到十分羞耻和痛心。于是,他以改良教育为己任,立志培育中华新种族。后来,张伯苓在美国考察时遇见几个在福特汽车厂工作的来自南开大学的矿科毕业生。他们在国内感到身强力壮,在国外却觉得体力和工作效率明显不如外国人。对此,张伯苓感触颇多。他认为,身体强壮不见得仅对打仗重要,对做事也很要紧。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他认识到:国民体质虚弱,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服务年龄短,主要原因是国人不重视体育,“我国人最差的是体育”。于是,他大声疾呼:“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张伯苓提出,学校体育关系到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早在1914年,张伯苓就指出:“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1916年,张伯苓强调,学校的目的是“造成德育、智育、体育完全发达,而能自治治人、通力合作之一般人才,以应时势之需要。”因此,南开学校倡导学生知识优美、道德高尚和身体强健。张伯苓强调:“教育与体育,绝对不能分离。”“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体育与智育、德育有密切的关系。“体育发达非啻身体之强健已也,且与各事均有连带之关系。读书佳者宜有健全身体,道德高者宜有健全身体。”因此,张伯苓始终把体育放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放在第一的位置。在张伯苓提出的南开学校五项训练方针中,体育是居第一位的。1931年,张伯苓指出:“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致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A、注重体育,锻炼健全之国民。”1934,在谈到南开学校训练学生的方针时,张伯苓又说:“第一是锻炼学生要有健全的体魄。”张伯苓还对校长的素质提出过要求:“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当校长。”
二、张伯苓在南开的体育实践卓有成效
自南开学校创办之日起,张伯苓就把自己的体育思想深深地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之路,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当时,南开学校体育居“全国之冠”。蔡元培先生称南开“体育已臻佳境。”南开学校的体育特色主要表现为:
1.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南开学校提出体育教学的原则:“力求方法普及,使各个学生机会均等,令全体学生得就各人性情之所近者尽量自由发展。”学校体育的最高原则“不在少数选手之训练,乃在全体体育之普及。”早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之前,张伯苓就在南开设立体育课程,并坚持开展课外活动。以后将兵式体操作为规定性体育活动,学生一律必修,由专人操练。1915年,学校成立了体育会,专门组织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1916年,学校成立了体育课(当时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只有管理课、体育课和庶务课),全面负责学校体育工作。1916年3月,学校实行“强迫”运动:所有学生的体育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学校对不及格者实行“强迫”运动。1923年,学校实行新学制(三三制)后,体育教学更加正规。学生每周上两个小时体育课,学校按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分组进行教学。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学生体力和运动技术测验,所得分数计入学生体育成绩表内,并可与及格分作比较。每学期体育测验不仅考各项运动的技巧,还通过笔试考各种运动的规则。学校专门制作了“学生体育成绩报告单”,每学期报告一次。“学生体育成绩报告单”反映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除了体育成绩(百分制)外,还有学生“体格”、“卫生与疾病”等内容。学校规定,体育测验不及格的,或者高中三年级以前不习满规定体育课的学生不能毕业。南开大学规定,须习满三年规定正科体育课程者,始能毕业。虽然私立学校的经费经常入不敷出,但张校长对体育设施舍得投入。南开的体育设备、运动场地在当时中国的学校中名列前茅。
张伯苓在重视普及体育的同时,也强调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他始终坚持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组织体育运动队只是提倡体育的一种手段。因此,南开的体育运动队是在通过体育普及涌现出大量优秀选手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南开,运动员最荣耀,最受师生爱戴。每当运动员从华北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及远东运动会载誉归来时,学校都要举行盛大的欢迎活动。学校对每位在赛场上获胜的运动员都给予奖励,甚至将在国际赛事中夺得冠军的运动队、运动员的巨幅肖像悬挂在学校的会客厅里。南开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运动队。南开运动员训练刻苦,勇于拼搏,在天津、华北、全国、远东各类运动会上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多人打破全国纪录。球类项目更是名冠中华。南开篮球队威震全国,被誉为“南开五虎”;“南敏”排球队多次问鼎华北冠军;足球队则两夺“爱罗鼎”杯。
2.体技与体德相结合
南开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使身体各部平均发育,训练端正之姿势;使各器官之机能完全发达,增进全身之健康;使一切动作敏捷正确,精神愉悦,发生美感,并养成能守纪律、重协力、尚仁侠之健全人格。”“以期个个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及健全之精神”。学校体育的最高原则“不在技术之专长,乃在德体之并进。”张伯苓一向不把体育仅仅看做是“粗腕壮腿”的手段,而是视体育为养成健全人格的好方法。所以,他十分重视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
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社会运动风气的形成。
张伯苓经常在修身班上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道德及运动精神的教育,他特别强调:(1)不使用不正当的方法。他说:“竞争时,或因好胜之心过大,而不免有不正当之举动,此宜切戒也。即使用不正当之法,幸能胜人,而于道德已有碍也”。(2)不使用虚诈的方式。“凡欺人者,即幸能欺其所欺之人,亦必失信于其旁观者,自损名誉,难逃人眼。”他用林肯的话告诫大家:“虚诈可欺少数人而不能欺全世界;可欺人于一时,而不能欺人于永久。”(3)要有败不馁的精神。他说,人人具有好争心,但比赛必有输赢。为赢易,为输难。“输非难也,输而能不自馁,不尤人斯难耳。”
为了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南开对运动员倡导一种“运动仁侠的精神”,即做一种运动,乃是为身体和心灵的愉快,并增进团体的利益,无丝毫别的目的存乎其间;仁侠运动员的精神,是包括一种高尚义气的精神,诚实公平的态度,有礼貌、有忍耐、有节制的生活。南开对运动员的选拔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体育技能出色,而且要求学习成绩良好和品德高尚。南开对运动员的奖励不重物质重精神。学校对运动员不搞特殊化,如果运动员违反校规或功课不及格,那么照样被开除学籍或留级。因此,南开运动员有着良好的道德风尚。《南开周刊》曾著文指出:“现在南开运动员诸君,尤其是特别高手,个个皆注重个人的人格,个个皆和蔼可亲,对师长、同学毫无虚骄之气。”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南开学校普及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早在以兵操为主的时期,学校就实行了体育与运动双轨制,积极推行各种课外锻炼活动。以后更是把课外运动当成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业要项——分二部,为(1)课内之教授及练习,(2)课外运动及其他作业。”课外运动有具体内容和教材内容。在学校的倡导下,课外体育活动蔚然成风。当时,南开学校有一条特殊的规定:每天下午三点半是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不得留在教室,否则是违纪的。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此时,运动场所往往人满为患。南开班班有体育会,年级有体育会,社团有体育干事,他们负责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各班、各年级及各社团经常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学校除假期外,月月都有全校性的大型比赛活动,如篮球比赛(3月)、春季运动会(4月)、排球比赛(5月)、垒球比赛(6月)、网球比赛(9月)、秋季运动会(10月)、足球比赛(11月)、越野比赛(12月)。因此,南开的体育活动形成了经常化、多样化和网络化的格局。
南开课外体育活动特别强调“按学生个性之发展”、“诱导其运动之兴趣”。这也是针对先前兵式体操的机械、呆板、枯燥和束缚个性自由发展而提出的指导思想。因此,南开的体育教学大纲把“精神愉快,发生美感”作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要达到的目标,在教材大纲中强调了“自试的活动”、“韵律的活动”、“游戏的活动”等内容,不仅有基本动作教练和运动技能学习,而且有土风舞蹈、健身舞蹈、团体游戏、自卫技能等的演练,体现了寓教于乐和寓教于美的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
(编辑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