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霞
2009年1月28日~2月5日,受苏格兰合作学校——巴斯盖特学校的邀请,我和广文中学的13名师生一起,出席了他们的孔子教室开张庆典仪式,并进行了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教师发展等方面的交流。
在巴斯盖特学校,每个学生入校以后,都会得到学校发给的一张课程表。这张课程表上列着学校开发出来的所有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依照学校的学分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英语、数学、外语是必修课程。对于必修课程,学校按照学生所处的层次进行分班教学,一段时间以后(一般为一个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变化情况作出调整。选修课程则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在校长先生的陪同下,我走遍了这所学校的所有教室。在熟悉的教学场景中体验的那份陌生感,让我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深刻的反思。
课程本位的资源配置——学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
巴斯盖特学校一共有1200多名学生,却拥有80多间教室。我去参观的另一所学校,只有850名学生,但却有54间教室。
为了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他们尽量减少教职员所用空间。从校长和教师们的办公室的陈设布置就可以看出学校的用心良苦。校长办公室只有十多平方米,非常拥挤。写字台、书橱、微机桌全部靠墙而放。中间摆放着三个不大的沙发和茶几,来了客人,这里就是会客室。除了接待我们用的小型会议室以外,学校再也没有其他的公用房间了。专职教师都在教室办公,其余的职员、教师的办公用房紧张得可怜,很多物品都摆放在走廊里,这样一是为了方便使用,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节省空间。学校就是这样给学生省出了越来越多的教室。
在巴斯盖特看到的音乐课,是我至今感到最为惊异的一课。这份惊异不是来自于教师的授课方式,而是来自于音乐教室的配置。这间教室不大,也就30平方米,20个学生在这里上课,音乐教室的配备,就像装备了一个大的乐团。大型乐器摆放在墙边,有两架钢琴、一个架子鼓、两台电子琴。墙边还有一排桌子,上面摆放着调音台、音箱等设施设备。除了操作这些乐器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分散围坐在屋子的中央。吉他、贝斯等小型乐器随时取用。班里20个学生各有分工,不是演奏乐器,就是手持话筒唱歌。紧挨着这间教室的,还有几间都是音乐教室。房间比刚才这个小,但配备一点不少。有时教室只有一个学生上课,但同样也配置了这样一些设施,安排教师执教。这充分体现了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理念。
资源该投向哪里?在苏格兰,我所看到的几所学校,从外表都看不出它们有多么奢华。学校和社区融为一体,共享资源。所谓的大门,就是楼门。所谓的院子,就是连体楼围起来的那块空间,陈设简单,没有一点豪华之感。楼外的场所,包括体育场都是与社区共用的。在我国,学校领导干部一般一人一个房间,每个房间小的二三十平方米,大的要占五六十平方米,相当于一间教室。难怪外国友人来我国学校参观时,都大为惊讶,说中国的学校条件一点不比他们差。资源的投向,反映的是理念问题。是让学生适应我们,还是我们去适应学生?是关注外在的形式,还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我们确立了“学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的最高目标”这样的理念,资源的问题才会随着我们理念的转变迎刃而解。配足配齐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把最重要的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人身边”,让“以学生为本”实实在在地落地,可能是我们目前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培育身心健康的学生是学校的第一追求
巴斯盖特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教室非常奇特。第一奇是这间房子的布置陈设。房间被隔成两部分,外面的部分和其他教室的配备差不多,如桌凳、多媒体、钟表、杂物橱等,凡是别的教室里有的,这个教室里全有。但这里还有别的教室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在里面的一个空间里,放着跑步机、练臂器等健身器材。第二奇是学生少,教师多。心理辅导课程是分段进行的,有的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有的教师教他们健身。
在我们参观的时候,正碰上两名教师为两个心智不健全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在苏格兰,这样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入学权利。苏格兰公办学校是面向社区招生,学校每年都会接收到心理或生理有问题的学生。巴斯盖特心理辅导课程的成功也就在这里。因为智力不健全,所以这些学生在学业上不可能达到像其他学生一样的水准,但学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于是,在教授他们基本的生活常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学校特别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体质,把促进其身心健康作为第一目标。用校长的话说就是,“将来他们走向社会,即使不能自食其力,也不会危害社会”。我为这两个孩子感动,更为巴斯盖特学校感动。两个不健全的孩子在一个普通学校里,没有受到任何歧视,相反受到了这样的重视。
我们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对待我们的学生呢?学生入校后,我们首先进行的是学业测验,我们只是想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而很少关注学生的人格、心理的健康。“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在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壮的体魄的大前提下,知识、技能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人也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巴斯盖特的这门课程,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和借鉴的东西。
看似简单的数学课——明确课堂目标的多维定位
西欧国家的数学课比我国大概低两个年级的水平。我们来到初一教室,班里有14名学生。执教的是一个年轻教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小数和分数的转换”。从内容上看,这是我们小学五年级的课程。
当我们进入教室的时候,课堂正处于讨论问题阶段。只见学生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离开自己座位到其他同学那里的,还有举手提问的。学生虽然很随意,但都在思考和参与讨论。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一些问题,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设计得很有趣,就像是在做游戏一般。比如:罗列出若干数字,其中有分数,有小数,如果学生能从中找出小数和分数互换的数字,轻触白板,数字的颜色就会改变。这种游戏式教学设计,显然吸引了许多学生。其实有趣的不仅是游戏的设计,还包括题目的设计。他们在题目设计中,让转换的数字隐藏在一组数字中,表面上看没有计算,只有选择。但要选择正确答案,就要把一组数字大概计算一遍,或者说寻找到数字之间转换的表现形式。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多维的运算过程,而且是发现规律的过程。这种选择,不是单向思维,而是多项思维。
再看看学生的作业本,我更是吃惊。计算题确实非常简单,都七年级了,还在做21÷3=7,7×2=14一类的题目。但作业本上不单纯有计算题,还有若干放在坐标系里的图形。在一个坐标系中,我看到学生用若干坐标点画出了房子、平行四边形、数字等。原来,这些数学作业不仅仅停留在数字计算上,而是把数字和图形的绘制结合在一起。图形出错,计算就肯定有问题,这样的题目设计得多么巧妙啊!数字不再枯燥,而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看到的实物结合起来。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竟在这里巧妙地得以实现!
我们的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惯性使然,所以我们还是不自觉地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学生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但操场有多长、教室的面积有多大,概念模糊。苏格兰的数学课堂告诉我们:让学生经历把数字变成生活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数字和生活相联系的方法,培育学生积极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是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内涵。
(未完待续)
(编辑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