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否先进文化

2009-07-22 10:12涂可国
探索与争鸣 2009年4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伦理

内容摘要蒋庆先生提出,所谓“先进文化”,即是建立在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道统上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是把善和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而不是近代西方那种尚力尚利的“小人文化”,不是把强力、霸权、功利、效率、欲望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蒋庆先生的观点是片面而偏狭的,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特性,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历时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都是先进文化;二是他把善或道德当成评价文化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只有能够实现真善美利四种价值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才能称为先进文化;三是他忽视了儒家文化的社会功用性。其实,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负多种作用,决定了它不可能隶属于某种单一文化类型。

关键词儒家文化先进文化健康文化消极文化腐朽文化

作者涂可国,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所所长、研究员。

本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概念,十六大报告也郑重指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极少数人(例如个别主张中国文化本位的人士)认为“先进文化”概念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相对性,难以做出优劣高下之分,因而是一个不合理、不科学的范畴。绝大多数人则认可“先进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从“先进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彰显出来之后,人们就在思考儒家文化同先进文化的关联性。

迄今,围绕儒家文化是不是一种先进文化这一论题,大致形成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是认为儒家文化不是先进文化。在许多人看来,儒家文化充其量算是健康有益文化。而有些人则径直指明,儒学是对封建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的反映,它适应封建帝王和专制政治的需要,因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达2000多年,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历史性发展而出现的社会转型逐渐变得僵化、落伍,以致近代以来走向衰落,成为落后的乃至腐朽的文化。二是断言儒家文化是先进文化。20世纪20年代的东方文化派、30年代的本位文化派、现代新儒家等都认为东方文化优越,中国精神文明高,西方物质文明见长。国内持此观点的突出代表是近年力主实施儒家王道政治的大陆著名儒家人物蒋庆先生。他在一次答问中就儒家文化是先进文化作了系统的阐发。其基本思想是:在文化“好”与“坏”的评判上,中国人在总体上没有含糊过,这就是认为“夏文化”优于“夷文化”,因为“夏文化”任德不任力、从道不从霸,优于任力从霸的“夷文化”,故“夏文化”在价值上“先进”于野蛮的“夷文化”;2000多年来,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文化的歧出与偏离,最终还是回到中国文化的正轨,因为歧出的文化背离了尧舜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确立的道统标准,道统标准的核心则是精神道德,而以功利或虚无作为评判文化的标准最后都得不到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认同;所谓“先进文化”,即是建立在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道统上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是把善和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而不是近代西方(以美国文化为代表)那种尚力尚利的“小人文化”,不是把强力、霸权、功利、效率、欲望放在第一位的文化。

作为研究儒学的同道,笔者对蒋庆先生维护儒学道统的执着精神深表钦佩,并且坚决反对把儒家文化一概视为封建过时的、消极落后乃至腐朽的东西而全盘加以否定的看法,坚决摒弃种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但对蒋庆先生不加分析地一古脑儿把儒家文化说成是先进文化的观点也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在源远流长、学派众多的儒家文化系统中,正如毛泽东所言,既有民主性精华,又有封建性糟粕;民主性精华或者为先进文化,或者为健康有益文化,封建性糟粕则既可能是消极落后的文化,又可能是带有腐朽色彩的文化。

一、从儒家文化的基本特性看

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文化以来,它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呈现出许多不同规定性,这些基本特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尽为先进文化。

一是系统性。蒋庆先生把儒家文化归结为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提出的尚德的“王道文化”

(或君子文化),虽然把握到了儒学的核心和本质,可毕竟是片面而偏狭的。殊不知,儒家文化乃是一个由儒家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如孔府、文庙、碑刻、府学、典籍等)、政治文化、精神文化、风俗文化等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仅就作为观念形态的儒家学术文化而言,它是一个包括多种层次、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它虽然以伦理为核心,以政治学说为基干,但又涉及到人学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管理思想等,可谓博大精深,而且它所提出来的每一个范畴(如忠、孝、仁、义、礼等)、每一个命题(例如重义轻利、万物皆备于我、人能弘道等)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它的性质和作用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不可能仅仅属于先进文化或消极落后文化,而是同时蕴含着四种文化类别。如果说为儒家所褒扬的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富民教民、礼治教化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可以算是健康有益乃至先进文化的话,那么儒家所倡导的复井田、君权神授、家长制等观念恐怕就是消极落后的文化要素了。即便是为蒋庆先生所极力推崇的儒家王道文化,也由于它将伦理道德普遍化、绝对化、一元化而带来泛伦理主义的弊端,以及过于理想化——秦汉时期正是因为儒学将政治过度伦理化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使得儒家伦理难以列入先进文化行列。作为儒家核心的“仁爱”尽管符合人之常情和血缘宗法社会现实,但它所凸显的等差有序就其精神境界而言,应该说低于墨家的“兼相爱”和基督教的博爱。

二是历时性。儒家文化作为一种过去的传统自然不能将其“博物馆”化,但它毕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创造物,历史的限定性决定了它势必存在许多过时的、落后的成分,甚至也不能完全排除它裹挟着某些腐朽成分。同时,不同历史时代,由于人性结构、需求结构、实践结构、社会关系结构等的同质性,使得儒家文化具有超历史、超民族的普适性,特别是儒家伦理如同冯友兰先生所言,既具有“殊相”又具有“共相”,使得儒家文化不仅可以适应于现代生活方式而成为健康有益文化,还可以转换成后现代文化而打上先进文化的成色。在蒋庆先生看来,中国古代虽然出现过主流文化的歧出与偏离,虽然在魏晋、唐等朝代出现过先进文化评定标准的模糊与混乱,但儒家的道德文化标准仍得到绝大多数主流知识分子的认同,只是近代西方文化进入后,即从晚清到现在,中国文化才出现了彻底的歧出,带来了中国士大夫文化评判标准的模糊、混乱乃至颠倒,完全抛弃了建立在古圣人之道上的先进文化评判标准——儒家文化的评判标准,彻底接受了西方近代以来极端世俗化、人俗化、霸权化的文化评判标准——即功利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文化评判标准。

笔者认为,蒋庆先生如此固守儒家的道德标准而排斥近代西方的功利标准,显然是只强调儒家文化的普遍性而忽视了它的特殊性,只肯定了儒家文化的历史沿续性而忽

视了它的可变性。先进文化诚然不是纯粹的时间概念,过去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有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落后的文化,它们仍是当代人可以汲取的重要资源,这也是它们在今后仍可称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前提。然而,真正的先进文化必须是能够反映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能够代表文化前进方向,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理想性的文化。如果像蒋庆先生这样仅仅出于卫道的考虑而因循守旧和夜郎自大,那么所谓的先进文化同世界文化相比,实际上就会变成落后的乃至腐朽的东西。要知道,传统的包括儒家道德文化在内的固有文化之所以被承认是健康有益以至先进的,正是因为它适应了当前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拿蒋庆先生所倚重的儒家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来说,包括贺麟先生等新儒家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由儒家所张扬的“三纲”已成为应被舍弃的封建杂质,惟有“五常”还可作为道德规范加以创造性转化而纳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之中。礼仁孝无疑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们都有为当代先进文化建设所能接受和容纳的一般规定性,同时又有需要加以褪去的特殊历史内容。显然,用来调节人行为角色的儒家之礼(礼节、仪式、规矩、典章等),即使是当代文明社会在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也是可以吸纳的。但是,儒家之礼又有许多必须抛弃的劣质成分——对上下尊卑、等级长幼的严厉规定,对虚饰而形式化的繁文缛节的强调,对家长制、君主制、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圣王)的维护等。勿庸置疑,儒家所着力倡导和辩护的仁爱精神是为现代道德重建所需要发掘和弘扬的优秀文化元素,然而,“仁”由于时代的限囿从一开始就有着先天的落后缺陷,基于小农宗法社会的纠缠具有维护氏族宗族统治体制、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的滞后作用,而这正是为现代市场经济和平权政治所不容的。儒家之“孝”作为“仁之本”,固然有着尊敬关怀长辈、促进代际和谐健康的有益一面,但同样蕴含着诸如讲求继嗣、服长丧等陈旧杂质,也因如此,当前有许多人倡导“新孝文化”。蒋庆先生认为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王道文化或君子文化是先进文化,而当代西方功利文化以及近代以来中国所推行的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工业文明等是“小人文化”,是落后的霸道文化,这表明他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缺乏客观分析的态度,缺乏向前看的卓识。辩证地看,虽然并非一切现代文明均是先进的,但从总体上看,现代文化应当高于建立在小农宗法社会基础之上的儒家文化。

三是民族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都具有民族性。而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先进、有益、落后和腐朽之分。换言之,中国的筷子文化同西方刀叉文化并无高低之分。蒋庆先生只肯认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先进性而否定西方现代文化的进步性,明显失之偏颇。倘若说儒家文化适应了中国传统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而具有先进特质的话,那么西方现代的科技、法制、民主、市场经济由于推动了西方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对它们来说同样是先进的。蒋庆先生把中国儒家文化完全归结为道德文明,把西方文化完全归结为非道德的尚力尚霸的功利文明,是片面的,这不过是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而已。实际上,在西方当代文化系统中,同样蕴含着某些高于儒家君子文化的道德文明——至少西方的公共道德、普遍主义道德要比儒家的特殊主义血缘道德进步,同样包含着基督教伦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类共同的生存背景、实践结构、社会关系模式等使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通。儒家所提出来的许多伦理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贵和尚中、隆礼重教、节俭反奢等,今日由于其普遍性而得到众多西方人士的推崇。同样地,西方的民主、科学、法制、功利、人权、平等、自由等观念也由于它们是社会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重要动力,而作为先进文化得到近代以来中国一大批有识人士的认同。蒋庆先生不接受现代新儒家的称号,笔者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同极端民族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不同,几乎所有现代新儒家在肯定儒家文化仍是有益文化的同时,也承认它落后的需要发展的方面,他们主张授西学人儒,以使儒学扬长避短,存优去劣,与时俱进。

二、从儒家文化的价值效应看

在答问中,蒋庆先生谈得最多的是评判先进文化的标准问题。他指出,按照中国文化的评判标准,“先进文化”必须是把追求道德仁义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近代以来中国许多知识分子把评价先进文化的标准弄颠倒了,把一种典型的“霸道文化”和“功利文化”类的西方“小人文化”视为先进文化;不论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工业经济,还是其人权、自由、法治,均是功利性的,而这套文化追求的是强权政治,是武器先进者胜,是所谓人的利益最大化,是以力服人而不是以德服人,简言之,是“能打”、“能赚”的文化。

由此可见,蒋庆先生是把伦理道德或善作为判定文化是否先进的惟一尺度,把儒家伦理视为最先进的文化样态。笔者认为,这一评判尺度的给定是不妥的,理由如下:

1先进文化必须追求价值最大化。不论是经济体制、民主法治、科学技术之类的工具理性,还是审美、道德之类的价值理性,要成为先进文化,应体现人类价值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先进文化从一般意义上充分体现了真善美利人类四种最基本价值的有机统一,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和功利价值。健康有益文化属于价值相对较小的文化,它只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体现真善美利这四种价值,不可能达到真善美利的有机统一。而消极落后以至腐朽文化则是价值量较小乃至只有负面价值的文化。不可否认,儒家伦理许多不仅具有善的价值,具有追求真理(伦理真)、审美感受(人格美)的特性,同时还有致力于追求家庭和睦、政通人和、安邦定国这样的社会功效,如儒家的忠恕之道、孝亲之道、中和之道等。然而,且不说儒家伦理系统中许多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带有封建保守的杂质,如礼教、愚孝等,这些在今人看来不仅同真善美利背道而驰,也是不美的甚至是恶的,因而是消极落后以至腐朽的文化。真正的儒家并不像蒋庆先生那样只推崇善的价值,而是崇尚真善美利的合一。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就曾大力倡导“六艺”教育和诗教、乐教,并赞叹“韶乐”尽善尽美,以至发出“三日不知肉味”的概叹。

2儒家伦理并不排斥功利。诚然,从主导倾向上说儒家是主张重义轻利的,例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孟子认为当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时,则“舍生取义”。此外,儒家还提出了重道轻器、先义后利、见义勇为等价值观念。不过,利益毕竟是道德的基础,儒家伦理并不像蒋庆先生所说的那样完全不讲功利,它所反对的不过是不义之利、一己私利。首先,孔子承认人都有自利之心,富与贵是人的大欲。其次,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时,应以富民为首务,为政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孟子认为在治民方面,应以利为先,使民有恒产。再次,儒家所说的仁义实质上是民族邦国之利、社会公利及他人之利,是正当之利,虽然“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是一位和尚所提出来的,但它表达了儒家的财富观。最后,儒家的德治仁政主张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它的终极关怀正是国富民强、老安少怀、天下大同的民族国家大利,儒学不离“人伦日常”,实用理性发达,讲究“正德利用厚生”,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儒家伦理是一种道德功利主义。可见,儒家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先进文化,并不仅仅因为它肯定“善”的价值,也在于它追求正当之利。

3西方文化不仅仅崇尚功利。不可否认,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是功利主义,但是它并不排斥真善美。撇开西方文化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谈,它同样体现了某种道德合理性。西方文化系统中如前所述也推崇某种宗教伦理,并把利他主义作为重要原则加以倡导;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法制以及市场经济虽然也带来贿选、种姓歧视、剥削、两极分化等“恶”,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恶”是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动力,市场经济尽管会带来一定的道德负面作用,但它是迄今最好的经济体制,它以其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给人类带来福祉而成就了“大善”,正因如此,我国才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用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从儒家文化的社会作用看

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先进,主要看它能否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蒋庆先生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放弃儒家文化的王道理想,就在于丧失了“周孔之教”这个“体”,以致在评价先进文化的标准上出现了歧出与错位。殊不知,历代儒家讲究的是体用无间,追求的是儒学的经世致用。中国近代以来儒家文化之所以衰落,之所以不再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失去了“用”。如果只是空悬一个道德仁义而不追求实用,必定会被人们视为过时的、落后的文化。实际上,蒋庆先生一直追求由“心性儒学”发展为“政治儒学”,力倡王道政治,不正好是致力于儒学之大用吗?我们判定儒家文化的性质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根据它对现实社会的作用来认识其文化类别。儒家文化抑或当代社会环境均是复杂多样的,这决定了儒家文化不会隶属于某种单一文化形态,而呈现出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和消极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的状态。在儒家文化系统中,有些社会效用表现为单纯积极的或消极的,例如“守三年之丧”在当代几乎只有负面意义;有些则显示出“好”、“坏”并举的文化悖论,例如儒家之重礼、隆礼;有些对于现代化而言则是中性的,例如儒家所倡导的起居礼仪。

下面从社会总体视角来分析儒家文化的性质和类别,由于社会是由狭义社会、文化和人三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因而不妨从此三个方面加以诠释。

第一,对狭义社会的作用。首先,看儒家文化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忠诚爱国精神、“协和万邦”、从仁不从霸、“和为贵”、居安思危等思想,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均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和稳定,因而可以被视为先进文化,至少可以列为健康有益文化。只是儒家所宣扬的愚忠观念(在传统中国社会,忠君与报国往往“浑然一体”),则带有愚昧的消极成分。同时,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儒家所张扬的“孝亲为大”、“百行孝为先”的宗族主义伦理,对国家而言乃为一种消解力量,因而不能不说是落后的文化。其次,看儒家文化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很显然,儒家文化所蕴含的经世致用的人世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节俭反奢的伦理品性、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重民爱民的民本观念等,都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都不失为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因此应划入健康有益文化乃至先进文化之列,属于可以汲取的民主性精华。至于儒家人物倡行的“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耻言利”的非利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农本商末”的重农主义等,作为适应于封建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市场经济的勃兴,彼此之间构成内在的张力,就此言之,它们都可谓消极落后文化。再次,看儒家文化是否有助于促进政治发展。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显现为政治民主、自由、平等、法制、效率等方面水平的提高。虽然儒家文化中,诸如为政以德、正己以正人、民贵君轻、和而不同、举贤荐能、闻过则喜等思想观念,对现代政治建设起到过借鉴、推动作用,理应作为健康有益文化乃至先进文化对待。但是,历代儒家所主张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君为臣纲”等观念,“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以及君权神授观念,也可作多种正面解释和辩护,但是在现实大众层面它们的确不利于现代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故它们应属于被剔除的封建性糟粕。

第二,对文化的作用。为儒家所提倡的见利思义、执两用中、忠恕而行、舍生取义、讲信修睦、主忠信、孝亲敬长、仁义礼智等伦理精神,对于当前的敦风化俗及道德修养,具有纠偏、教育、激励等积极作用,其中不乏同共产主义道德有相契合之处,以至有人认为儒家伦理属于后现代,它可以消解现代工具理性主义和唯科学主义造成的某些弊病。当然,在儒家文化体系中,也存在一些陈旧保守的思想道德,例如繁文缛节、差等之爱、孝亲唯大等,这些特殊主义伦理显然同现代化所要求的普遍主义格格不入,因而应当加以转化性创造。儒家任德不任力、从道不从霸、重义轻利的所谓“君子文化”,如果说对于夺取政权和反对外来侵略而言,它们既无功利价值又无道德价值,因而属于消极文化的话,那么在特定的道德场合,它们就是应当加以大力倡导的健康有益文化,这是因为它们充分展现了人类对道德之善的追求。由孔子所开创、历代儒家所倡导的尊师重教、有教无类、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至今仍是我们发展现代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社会加以遵行的有益文化准则。

第三,对人的作用。一般说来,儒家文化对人往往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呈现出“二律背反”的文化悖论。由儒家所提出和强调的天人合一、与仁与命、与天地合德、取仁于天、阴阳二分等宇宙论,往往使人多敬畏之情,易培养谦逊、诚信美德,但它们同时又使人相信命运,侧重玄想,不太注重向自然的进取开拓和科学探索。儒家所阐述的为政以德、孝治天下、礼治教化、等差有序、民贵君轻、尊王贱霸、正己正人、尊贤任能、内圣外王、富民保民等政治思想,有助于个人的职业分途和发展、道德品质的培养、人际关系的稳定、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但也会限制人的个性,不利于人才流动,造成人的片面道德化发展,易滋生人的主奴根性。同样,由儒家大力倡导的修己安人、克己制欲(存理灭欲)、仁者爱人、和善忠恕、恭宽信敏惠、义以为上、安贫乐道、厚德载物、孝悌尊亲、和合中庸、均平隆礼、严己宽人、见贤思齐等人生伦理思想,有利于人道德潜质的发掘(扬善抑恶)、伦理人格的完善、人性关系的建立;但不利于个人被发现、不利于个人摆脱家族樊篱而向外发展、不利于个性和公德观念的培养,多乡愿而少进取精神。

儒学具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人文主义与非人文主义、伦理主义与非伦理主义三大悖论,这三大基本文化特质均给人的发展带来正面和反面的二重影响,因而既具有健康有益文化和先进文化,又蕴藏落后文化乃至腐朽文化。首先,儒家的社会本位主义固然有助于人的社会性、合群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可以提升人的仁爱心、利他心及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但以社会为本,也会削弱个人自我发展的动力和空间。而儒家的个人本位主义诚然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十分贴切的“为人之道”和“成人之道”;但也会造就重世故的自私品格。其次,儒学对品性、才能、需要等的阐述将引导我们注意开发人的理智和道德潜质,塑造才智和德性兼备的人才,其重智、尚志、崇美的人学主张及其彰显的“成人之道”,有助于启发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格,儒学的伦理至上主义也有助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体道德品质修养,纠正当前社会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金钱化、享乐化、个人化倾向;但也会导致大量片面的、畸形的“伦理人”。再次,儒家重人轻神、重人轻物、以民为本、重生爱生、内在超越、天人分立等人文主义理念,使我们重视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独特价值、提高人的地位,有助于人主体性能力的展现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其非人文主义(宿命论、缺乏感性自然和世俗功利的诉求、人文自然化等)因素则易使人生成萎缩性人格,造成个人的不健康发展。

编辑李梅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伦理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知命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茶道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