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奎
【摘要】在生活化教学实践者的眼中:处处即课堂,事事皆教学;,生活是实现教学使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有力支撑。因为我们在主动思考的养成、新知的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探寻、认知的深化、想象的丰富、思想的升华、技能的习得、发展动力的增强等方面找到了“生活世界”里的支点和恰当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生活;教学使命;支点与方式
Used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mission of life and the way the fulcrum
Xu xingkui
【Abstract】The life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eyes: that is, every classroom, all are teaching;, life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mission of -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process and method, the values of emotional attitude of the most powerful support. Because we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evelop thinking, understanding of new knowledge, problem-solving methods to explore, to deepen knowledge, wealth of imagination, the distillation of ideas, skills acquisition, development, etc. to enhance the driving force to find the "living world" in the fulcrum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life; teaching mission; fulcrum and methods
近年来,作为苏北第一所行知小学,我校一直致力于将学习、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于是“生活化教学”被置于实施新课程催生新课堂推动新教育的校本战略地位,我们苦苦思索,大胆实践——如何用生活(具有教育学意义的)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性的教学使命,数年的努力终于让我们捕捉到了一些有力的支点与方式。
1.在生活现象的洞察中学会主动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启发孩子们的:“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标志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而不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对小学生来说,身边的人、事、物都是观察的对象。引导学生在生活现象的洞察中学会主动思考是我校一贯重视的课题,我校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奇思妙问记载簿》,面对大千世界,好异想天开的孩子们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为什么?”要问,我们要求他们把那些奇妙的想法随时记到记载簿上。那一个个看似好笑出奇出新的问题,让你对他们思维的发散性拍案叫绝:“鸡蛋为什么是圆的?”、“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掉下来?”“夜晚,树也睡觉吗?”等等。到了周末,每个班级都要举行一次“奇思妙问”交流会,同学们各抒己见,真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样的活动成为他们无比喜爱的精神生活。最后每个班级还要评选出各种“问题之最”,他们所提的问题常常成为小组研究性学习的题目。日积月累,孩子们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向未知世界探寻的精神得到了培养,最可贵的是他们从小学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认识这个世界。
2.在生活经验的提取中理解知识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新知构建的出发点。因此,我们一贯主张教学要力求营造出一种“在‘生活中教”的氛围。如,“时、分的认识”这一内容,以前教学时常常是由老师借助钟表或模型,来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格、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反复解释某个时刻的读法、写法。现在仔细剖析就发现,这样的设计基本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对现在的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的已经会认钟表了,有的初略的知道钟面上有针和数,针和数可以指明时间,等等。这些经验有的是家长传授的,更多的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积累起来的。如果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而把学生视作一张“白纸”,是违背因材施教,“目中无人”的表现。我们的老师在实际教学时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钟拨出时刻,接着由学生来解释不同时刻拨法的不同理由,然后由老师引导概括出每个时刻读法的共性。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针对性的。
3.在生活过程的历练中寻找方法
学生没有参与活动,没有过程的历练,就不可能有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解决问题时方法优选的思维方式。在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建立起了大教学观——“处处即课堂,事事皆教学”。
“校外体验”和“自助式学农”是我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历练的自主创新项目中的其中两项。
“校外体验”活动,就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那田间松软的泥土、青青的禾苗、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路边的野花,那现代化的厂房、机器的响声、繁忙的工人,那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热情售货的店员,都鲜活地留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深处。所有这些都让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在看、在想,不时地和同学交流,心中还有几多奇妙的疑问等着向老师请教。这样的生活体验给孩子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认知资源。学生在校外体验活动中,发现镇区的陆塘河水受污染后,围绕“水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主题,分别从陆塘河水污染的现状、污染的源头、污染的危害、治理水污染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自助式学农”,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家里向大人要一块一平米或几平米抑或几十平米的田地,利用放学时间、双休日或假期开展自助式学农。翻地、播种、间苗、施肥、治虫、收获等农事都由自己或村庄小组合作来完成,遇到不懂的地方,向家长、老师、农技人员或村上的老农请教。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自助课堂”上,第一次学会了播种,第一次学会了锄草,第一次学会了间苗,第一次学会了治虫……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我校每年夏、秋两季都要举办“校园农博会”。孩子们把自己栽种收获的黄瓜、茄子、扁豆、白菜、南瓜等等带到学校来在校园农博会上展示,交流着自己的学农体会,有的还在会上作经验介绍很是自豪,他们学到了教室里、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另外,平日里学校、班级的事务同样是教学资源。比如值日生用拖把托地,怎样拖省时省力而效果又最好呢?在老师的激发下,孩子们纷纷开动脑筋尝试起来,想出各式各样的托地办法,有干托、湿拖、横托、纵托、进着托、退着托等等,当找到一种最佳方法受到同伴认可和老师表扬的时候,脸上充满着成功的喜悦。诸如此类,植树、种草、刷鞋、叠被子、抹桌、擦玻璃,等等,融入智力开发,孩子们觉得劳动是那么有意思,那么让人兴奋,创造力被激活了,做事爱动脑筋了,变得聪明了。
4.在生活场境的再现中深化认知
情境创设、角色模拟、现场表演等是教学中常常用到的生活场境再现的方式。
如《西门豹》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场境,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补出官绅求饶悔过的言行,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老大爷,您有什么话说?”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场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表演的生活场境里,深刻地领悟了文章的思想含义。
又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交通标志后,老师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用石灰线画好“十字路口”,模仿交通场境。学生有的扮演红绿灯,有的扮演交警,有的扮演行人,有的扮演机动车。通过模拟表演,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5.在生活物象的再造中丰富想象
创造来自于想象,培养想象力有一条重要途径,那就是生活物象的再造。听故事、阅读是生活物象再造的两种不同形式。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每个孩子的骨子里都有一种很独特的“故事情结”。如在教学《ie,üe,er》中,整体认读音节ye和yue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老师以故事创设情境,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描述故事:“小朋友们,你们听,拼音乐园里传来了一阵哭声,是谁哭得这么伤心?原来是üe在哭。原来,üe看到ie变成了整体认读音节,可急坏了,它也想成为音节。可是ü没办法变啊,它伤心地哭了,就在这时,好心的大y看见了连忙跑过来,对üe说:‘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于是,大y就站到üe的前面。üe为了感谢大y,连忙叫ü把眼镜摘下。这下,üe在大y的帮助下就成了yue了”。
又如在阅读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颜色不同、姿态各异的荷花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欲望,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品赏美丽的荷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深层阅读(可以大声诵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边演边读),让学生自主地融入到文本之中,丰富阅读。引导学生围绕“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再造荷花形象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
6.在生活事理的表达中升华思想
无论是小组辩论还是文章习作都是事理表达的方式,正所谓“事理畅达皆文章”,学生在口头的或书面的事理表达中,所思所悟、所感所受、所爱所恨都会大胆地呈现出来,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识别、判断使孩子们的思想得以快速升华。
“成长周记”是我校又一个创新项目。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周坚持写一篇“成长周记”。第一次学会洗衣、刷鞋的兴奋,当上班干部的自豪,得到老师表扬的喜悦,还有不被父母理解的烦恼、同学间产生矛盾的怨恨等等,都以一个孩子心灵的独白呈现在周记中。优秀的周记在班上诵读,并放到班级“进步之窗”专栏上供同学学习。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成长周记”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周记和优秀周记写手,激励学生成长。“成长周记”让孩子们变得“懂事”了。
7.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培养技能
技能来自于实践。如办画展、布置学校宿舍、修理用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策划、动手能力;解答数学应用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出黑板报、举办朗诵会、歌会,可以培养学生组织、表达、鉴赏能力;修理用具、做科学课实验、实地测量等,培养了学生掌握采集和动手操作能力。寄宿生布置宿舍在遵守学校宿舍布置规范的前提下,从床铺用品的摆放到生活用品的摆设,从宿舍公约的制定到宿舍文化布置,都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宿舍内成员的爱好和特长,按照美观、整洁、有序、方便生活的原则自己布置,宿舍内墙壁上的装饰有的是孩子自己剪出的窗花、图案,有的是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孩子们更喜欢在自己动手布置的这个“家”里生活。
8.在生活愿景的追求中增强发展动力
愿景是每个人为之奋斗的期待与动力。我校在“生活教育”思想的导引下,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目标下教育学意义的特质生活的构建”这一校本实践课题。“让学生在仁爱的生活中学会仁爱,在智慧的生活中培育智慧,在健体的生活中学会健体,在审美的生活中学会审美,在劳动的生活中学会劳动,在自主的生活中学会自立。”成为师生们在发展道路上的生活愿景。大家要仁爱、要智慧、要健体、要审美、要劳动、要自立,那么就要想方设法过仁爱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健体的生活、审美的生活、劳动的生活、自立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收稿日期:200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