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妍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以学案为依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一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个有目标的学习向导,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知识和时段选择
在酝酿一段时间后,从《数学》八年级下册的“四边形”部分的教学开始,笔者逐步将学案教学渗透到了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之所以选择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两个原因。一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半独立的有效学习了。二是“四边形”这一部分的知识系统性很强,类比性也很强,学生可以依据前面的知识进行后续的学习。另外,笔者所带的年级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的班容量30人,也成为笔者实行学案教学的便利条件。
二、实践过程
1,将学案教学当作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可以弥补课堂以外学生“学习帮手”的缺失。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按照学案的思路,逐步完成预习、学习、复习、作业各环节。而在整个过程中有针对和指导性地帮助学生规范学习方法,使之逐渐学会思考、提问、作笔记、做题。有的学生后来反映,这种座谈交流的形式比“上课听不懂,下课做不对”的传统方式好,只不过提前自学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磨合就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有比较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
2,让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案就像是学生的剧本,它的设计工作是整个学案教学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笔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刚开始的时候,笔者独立设计学案,并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把课前预习的部分完成,然后发展到学生独立完成。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一些题目的难度和综合程度并不适合全体的学生完成,针对这种问题,在设计学案时就要听听学生的“心声”。于是笔者组织一些学生(包括班里不同层次的学生各两名)成立了“学案设计组”,一起把问题逐一分析,然后再展现在学案上,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利用。一段时间后,这种座谈交流的主角变成了学生,而教师“退到幕后”,主要任务就是辅助学生完成设计工作。由于这些学案是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精心设计的,所以讲课的过程中他们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听起课来也格外专心。
判断一种教学方法是不是真的适合学生,不仅要看学生是不是接受,更要看最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在随后进行的一系列考试中,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参与到学案设计的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一些原来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成绩也有所突破。
三、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容量过大。学案承载着整节课的精髓,但是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的学案上需要提前准备的部分空空如也,根本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笔者先找到一些学生询问原因,很多学生反映,几乎每个学案都是两张8开纸,虽然这一部分的图形很多,占据了一定的版面,但是过大的容量还是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应用效果。后来,笔者尽量把学案缩减到一张16开纸上,这样学生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当然这对备课的要求就更高,简练却不简陋。
2,和传统观念的冲突。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和传统观念和方法有一定的冲突。在授课过程中,总有几个学生似乎对学案根本不感兴趣。经过询问才得知,由于学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甚至课前的作业量要比课后大很多,造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觉得“教师还没讲过,没办法完成”,“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等。针对这些看法,笔者也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进行了沟通,说明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学的习惯,并且真正能学会自学。在其日后学习道路上,尤其是对大学的学习会有帮助,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这些解释家长能够理解,也为教师继续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支持。
学案可以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可以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教学幻化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舞台,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自信心。学案使数学不再枯燥,它逐渐为学生所喜欢和接受;学案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