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琳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旨在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发展教师的课程能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校本课程由学校来开发与实施,但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当充分发挥引导、管理和评价的作用,从而使区域内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我们认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有着三方面的作用必须予以重视和利用:一是对地方传统和文化经济发展具有较为宏观的视角,有着区域层级的整体把握,从而可以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与区域发展需要相适应:二是在协调和整合地方资源、专家资源、部门力量与各学校的关系上较之学校更为便利,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学校的开发工作提供外部的智力支持和资源辅助;三是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对学校所需要的有利的环境、条件和氛围等方面可予以适当的支持,以使学校的校本课程顺利实施。
我们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自推进新课改以来。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在全区小学中采取区域性整体协进的办法,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全程参加,区内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究协进组,指导每所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和评估上科学有序地进行。我们区教育局所做的工作把握不“越位”、不“缺位”的原则,主要落实在理念引导、协调研究和服务督评上。理念引导,即重在帮助学校把握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认识地方文化、经济和生活发展的需要,站准儿童立场;协调研究,就是重在组织校本课程区域发展共同体,协调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和各学校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和开展实践,组织区内的展示和交流活动;服务督评,就是重在帮助学校建设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实施条件,并对校本课程的质量、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通过区教育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区校本课程建设联合体以及基层学校三方面几年的努力,秦淮校本课程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适性:地方情怀,儿童立场
我们要求全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适性”的理念,这是它的价值与成败所在。
首先,校本课程要适合地方,植根于区域背景中。学校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弘扬乡土文化。秦淮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聚集地,“人文底蕴深厚”是秦淮教育的独特优势。秦淮教育局提出,要通过秦淮文化的教育传承。培育新一代秦淮人的文化品格,塑造新的秦淮文化形象。培养适合地方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合格劳动者与接班人。同时,将秦淮文化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起来,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而发展学校的文化和办学特色。凤游寺小学的《千年百尺凤凰台》、考棚小学的《秦淮少儿艺文苑》、武定新村小学的《秦淮花灯》、秦淮一中心小学的《淮水清溪》等校本课程与秦淮文化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校本课程还要适合学生。站在儿童立场上看问题。如何把握课程对儿童的适应?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理解: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和回归个体。对于一切课程资源和课程领域,思考其适不适合儿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不需要,是不是用儿童的眼光在开发课程。是不是用儿童的语言在组织课程。是不是符合儿童学习和实践的方式等。如此,就避免了用成人的眼光想当然地评估学生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从儿童的经验与体验人手,通过课程实施再丰富儿童的经验与体验。小西湖小学开发的《身边的数学》,既源于生活,又跳出数学,从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大的主题出发,研究生活中的问题,融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校本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找到符合他学习方式的内容。考棚小学从适性化的角度,对该校的《关爱》课程进行儿童化、生活化的思考、解读和实践,他们分解培养目标,细化教育要求,将《关爱》课程的目标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分步落实,层层深入,并采用一些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特点的方法来推进,如独特的“梅花奖章”、“海棠奖章”、“君子兰奖章”,如高低年级对口互助的“小先生制”等。如此。就避免了《关爱》课程与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多元: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从区级教育行政的视角看,校本课程的多元化,一是区域内各个学校的课程内容各不相同,百花齐放:二是每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要包容不同的学习领域,关照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丰富多彩。
学校的特色发展需求、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决定了各所学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从适合地方出发。要求学校立足于地方文化建设具有秦淮特色的校本课程,从“多元化”出发要求各校的校本课程富有个性。看似矛盾,其实不然。通过校长培训、专家引领、研讨交流等形式,校长和老师们认识到,秦淮文化是丰富多姿的,其内涵深刻,其外延广泛,就学习领域和课程资源而言。文学、美术、音乐、体育、民俗、劳动技术、实践活动等无所不包,因此各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凤游寺小学的《千年百尺凤凰台》、夫子庙小学的《星星论语》、考棚小学的《秦淮少儿艺文苑》系列课程等,各有其重点,呈现分则独立成特色、合则互补成集群的秦淮文化课程群体。
学生的需求不同,决定了作为校本课程在领域上必然要宽,给学生个性化选择的空间。我们要求各校在规划和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尽可能做到学习领域多元、课程内容多元、实践方式多元。夫子庙小学的《星星论语》课程群由若干个微型课程组成,形成以“科学探究、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为维度。以“亲仁、尚礼、志学、善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架构。其中有秦淮小导游、小小孔子研究院、我能行俱乐部等二十多种课程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多元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不少学校努力打破了某一课程内容与实践方式单一局限性思维。呈现课程内容建构的跨领域、跨学科、扩展性、统整性的取向,以满足不同倾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可谓是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重要的视野和方向性突破。例如,武定新村小学的《秦淮花灯》校本课程,由民间工艺的花灯出发,设计建设了可供学生看、赏、品、读、画、做、研、刨等多种活动的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秦淮花灯历史展览馆,开发出融历史、美术、劳技、科技、社区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校本课程,成为秦淮校本课程群体中的一个亮点。秦淮一中心小学的京剧校本课程,在一片“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争议中突出重围,开发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融合性课程,该课程充分体现出京剧与音乐、体育、美术、语文、品德等学科学习的密切联系,使围绕着京剧主题的校本课程丰富多彩。
三、快乐:丰富体验。积极发展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要求学校必须避免将校本课程搞成学科学习的延续。校本课程应当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服务,为追求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提供保障。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快不快乐,是我们评价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育局在校本课程的审查、指导和效果评价中,对“快乐的校本课程”这一理念特别有所关注。
什么是快乐?这是在校本课程建设时需要厘清的问题。我们认为,全无负担地,无意识的快乐或者仅是浅层次的快乐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把握这一点,就能避免那种为快乐而快乐的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应包括得到认知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和信赖的体验的快乐。快乐不代表校本课程的学习没有负担,而是在学习中用丰富的体验、实在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来使学生获得快乐的高峰体验。我们看到东水关小学学生在四驱车赛场上那绽放的笑容,看到夫子庙小学小导游面带微笑地为游客介绍秦淮风光,看到夹岗门小学门球小队员获胜后的欢呼雀跃,无不和他们同感快乐,但其背后的学习过程却一定伴随着孩子们的努力。正如双塘小学一位同学在参加该校的击剑课程学习后所写下的那样:“我最喜欢每天的早晨,因为每天早晨的7:00到7:40是训练时间,尽管每次我都练得很疲惫,但我却很兴奋,这种心情使我整天都沉浸在击剑的快乐中,特别是它那一招一式的优雅动作、出其不意的智谋以及斗智斗勇的满足感,让人着迷。”
我区坚持“适性、多元、快乐”三个原则。不断推进全区校本课程的整体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区教育局为各校课程发展提供了人、财、物保障,鼓舞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持了校本课程的实施。几年来,秦淮区校本课程建设效果显著,形成了一个具有浓郁秦淮特色的校本课程群体,培养了一支具有课程管理经验的学校管理队伍,发展了一批有思想、有特长、有实践的教师,推动了全区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