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宝 郎咸伟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合作、交流、倾听、质疑、分享等方式,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透彻,研究不深刻,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需进一步强化
任何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都应是建立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并对已有模式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笔者在听课观摩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模式时,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展示和在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体现。教学目标虽然在学案上有所展示,但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心里却是淡化的、模糊的。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己看目标,有的领读目标,甚至有的对目标连提也不提,自始至终就是让学生自己对照学案看书、找问题,然后一起讨论、解决。由于学生对本节课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合作学习各环节中,往往会脱离教学目标,做一些无用功。最后一堂课下来,学生如云山雾罩,茫然不知所措。
特别是数学学科有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自身特点,尤其是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是对于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究竟有什么用?怎么用?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继承目标教学的优势,教师首先应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通过问题设计和模拟环境设计,把教学目标细化分解于各个教学活动环节中,让学生在小坡度、密台阶上不断攀登,在不断发现问题和依靠自己、同伴、老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能力,进一步增长创新素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升华。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削弱
笔者在听课时发现,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这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找不到自己的真正地位了。有些教师简单认为合作只是生生间的互助合作,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好似可有可无。于是,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一部分教师或站在教室的一侧,一言不发,或走马观花式地在学习小组间来回走动。合作学习结束后,就听取各小组汇报。这样的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理念,而且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合作、亲身体验、自觉内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自主”并不等于“自流”,学习时并非随心所欲,自定任务,不受教师指导。学生的“自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教师引导、启迪、点拨的神圣职责不能否定。学生的自主必须以教师的主导为前提,不然学生的学习很容易陷入盲目状态。作为体现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开展时,不仅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合作、亲身体验、自觉内省,而且也更要强调教师有效的规划、指导和调控。同样,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事实证明,在学生合作时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或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学生讨论时思维才会更活跃,胆小的学生才会鼓起参与合作学习的勇气。
三、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不能缺少
新课改倡导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自由,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有的老师上课时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生怕惹上“越俎代庖”之嫌。有不少教师认为,要落实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这样才能显示课改的彻底性,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学生依据导学案,看书,提问题,讨论,探索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自学时提出而不能解决的问题与他们一起解决。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学习的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所限,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散乱浅显的,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往往会偏离或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时候,教师适时的讲解、引导和点拨就非常重要了。事实证明,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关键时刻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怎样讲。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不引导,不点拨,不讲解就不行。
四、正确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过程。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在应用这一教学模式时,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对学情的了解、对课堂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环节错乱,顾此失彼,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或本末颠倒,或流于形式,或误入歧途,或浅尝辄止,缺乏实质性合作,难以体现学习的本质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合作探究活动解决的问题要有价值,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核心教学环节上注重问题的安排。在问题难易程度上,不妨参照 “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以“可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为准则,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或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对无价值的问题(如太难、太偏或太易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能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徒劳无功。
第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长个性的差异,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均衡分组。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
第三,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参与度不均衡。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只是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而学困生则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学优生那儿获得信息,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而且越来越被动。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老师怕影响教学效果,不敢过多地让学困生发言。但是,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发言人”,使每个人都能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教师,除了明白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的一种策略外,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