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 王义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质量、教师的工资状况以及教师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中教师的实际生存状况,提出了增加教师工资,建立良好的教师生活医疗保障体系,吸引优秀教师的建议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义务教育 生存状况 工资 医疗保障
本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运用分层抽样问卷的调查方法,对湖北沙洋县十里中学等10所学校进行了调查,每个学校30份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3份,回收问卷率100%。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资源质量信息。
(1)性别、年龄组成。本部分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84份。在教师的性别项目中,有效问卷271份。有效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10所中小学中,教师的男女百分比为58.8%和36.6%。而教师的年龄基本上比较合理,最小者为24岁,最大者为59岁,平均年龄为39.28岁。从7位24岁从教者的数量来看,农村新进教师数量较少,平均每所学校不到一人,但年龄呈正态分布形式,基本上不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见图1)
(2)教师的学历水平状况。在本部分调查中,调查项目有效问卷283份。据统计,在所调查的283人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为2人,具有本科学历的为123人,具有大专学历的为126人,具有中专高中学历的人为32人。如仅仅从学历水平上看,形势喜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率达到了44%。但是,如果继续观察,就会发现形势并不乐观。在本项目273份有效问卷中,除正规本专科毕业外,学历的取得集中在三种途径:脱产进修、函授和自学考试。而在这273人中,通过后三种途径取得最后学历的人数比例高达93.4%。
(3)教师的性质和教师资格证的持有情况。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被调查人员都持有教师资格证(比例为97%),并且为国家正式教师(92.2%);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较少,共计7.3%。非公办教师的比率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小。
2.农村教师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个人工资水平调查状况。
(1)被调查教师的子女状况。从266份有效问卷统计得知,在284名教师中,其孩子在读的比例为67.7%,另外,9%的教师子女待业,14.1%的教师子女处于学龄前,由此可见,作为父母的教师,几乎都要负担一定的子女花销。
(2)所调查教师的配偶经济状况。从257份有效问卷来看,在284名教师中,其配偶在2006年和2007年无工资收入的将近30%(500元以下工资水平,低于国家最低工资线,视为无固定工资),工资水平在1100以下的,2006年的人数比率为81.3%,(见表1)2007年,这一数据有所下降,为67.7%。工资水平虽然有所上涨,但其总额偏小。(见表2)
(3)被调查教师的工资情况。从被调查人员来看,教师工资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基本工资以及奖金、津贴等,补课收入及监考费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所调查人员的有效数据161份,平均工资为1219.62元,有些学校的年终补课收入和监考费也是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最高分别达到450元和600元。但总体来讲,当地的工资水平和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差额巨大。(见表3)
(4)被调查教师工资的拖欠情况。从调查结果可知,教师工资拖欠还是比较普遍的。在258份有效项目问卷中,有47.7%的教师曾被拖欠过工资。这种状况必将给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带来严重的打击。此外,由于经济的原因,也可能影响到教师的家庭生活。
3.被调查教师的生活状况。
(1)房屋产权情况。从调查得来的数据看,自有房屋的比率为32.7%,有教师公寓的比率为27.8%,而入住学校集体宿舍的教师比率则为23.2%,也就是说,这部分教师仍然过着学生般的集体生活,这为他们的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平均家庭住房面积。据分析得知,在224名被调查者中,家庭平均面积达到了25.23平方米每人,居住面积相当宽敞。但是,我们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被调查的教师处在偏远农村或者县城,其居住面积当然有所保证。
(3)租房的租金水平。在被调查的31个租房教师中,其年租金平均高达1114.32,月平均租金在100元左右。
(4)住房满意度。如果单纯从住房平均面积、租金水平来看,教师对住房情况应该还算可以。但是,调查结果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被调查教师对自己的住房条件与自己的住房预期有差距:在267人中,不满意率达60.2%。
(5)被调查教师的负债情况。在262位反馈者中,有负债的教师人数达到了128人,占受访者比例的48.9%,这一现象说明,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经济状况较差,过半教师都处于无积蓄状态。
二、讨论与建议
通过沙洋县等几所中学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在超强的工作量、艰苦的工作环境、较低的福利待遇、不健全的保险制度下,导致优秀教师人才无法在农村安身立命,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探析。探究教师流动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原因,待遇的城乡间和地区间差异巨大,直接导致教师引进困难,再加上繁重的授课任务,狭窄的发展空间,必然会造成优秀教师资源的引入瓶颈。即使有所引进,教师也是把当前岗位当作一个跳板。再者,个人的价值观和态度也决定着教师流动的方向。国家和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不够,教育财政、教育投资偏重东部发达城市,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和规范中央以及省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以及省级政府财政对那些财力不足的县的转移支付,在制度上缓解或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平稳的问题。
2.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只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才能保证高层次的教学质量。对现有教师资源,要加强培训,通过函授、网络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同时,还要广开渠道,引进优秀教师,尤其是高学历研究生人才。
3.适当提高教师编制,减轻工作压力。在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区域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特点的情况下,提高农村教师配置标准,缓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保证教师数量充足,同时也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
4.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或方式,让教师的工资真正涨上去。可以当地的公务员平均工资为依据,结合教师自身的职称等,确保其实际工资达到一定水平。同时,还可适当参考同等发展水平地区的教师工资标准,以提供合理的工资水平,减少本地区教师的流动性,从而降低教师管理成本。
5.加强教师保障体系的建设。只有完善的医疗、住房和养老保险,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因此,教师保障体系必不可少。
三、结语
目前,“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公务员水平”已正式提出,我们也衷心希望这个提法能够乘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东风,得以快速地实现。当然,也期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石英德.关注农村教师流动,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师,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