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珊
[摘要]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里,中西文化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既进行着交流和融合,也难免产生着撞击和摩擦,电影作为记录社会现实的新媒介,真实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几部影片的简要介绍,分析了电影对中西文化的撞击和融合的刻画,揭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在电影中的展现,以及电影这一媒介对于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影;中西文化。撞击;融合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中西方文明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日益彰显,如何缓解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从冲突走向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常见的社会话题。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电影和其他艺术一样,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反映了建构人生的意义,通过具体人物的生命经验与感受,思考与丰富历史文化,通过表演,呈现人生处境的百态。因此,电影作为反映人们生活的媒体工具,记录并反映了中西方文化撞击和逐渐融合的社会现实,也增进了人们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一、文化差异成为电影探讨的主题
因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不同的价值观念意味着不同的处事原则,不同的处事态度和方法导致了差异化的生活状态,这种文化撞击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对立的价值取向,小到日常生活习惯,丰富多样的意识形态也因此成为电影导演们反复玩味的电影元素。
突出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优秀影片之一是《刮痧》,影片讲述的是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而给一个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看不懂药片上的英文的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为孙子治疗,被护士发现孩子身上的刮痕而被误以为虐待儿童,由此引发了令人哭笑不得的诉讼案。影片中,除了象征中药文化的刮痧疗法不能为美国大众理解,主人公大同处理父子关系的做法也让同事觉得不可理喻。大同当着同事的面教训儿子,其实是为维护同事的颜面,但是同事无法理解,觉得打孩子和照顾颜面之间毫无逻辑关系可言,反而将该事件作为大同虐待儿子的证据。同样的,大同为使儿子与爷爷临行前见最后一面而把儿子从福利院偷偷带走。这一举动非但没有获得体谅,反而引起了警方对大同更深的误解。由此,描绘出强调人情社会的中国文化在制度全面而井然的西方社会所遭遇到的尴尬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讲述矛盾激化的过程时,着重刻画了矛盾双方对彼此价值观念的否定或曲解。比如,控方律师对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严重曲解,使人瞬间体会到中西方文明间的巨大沟壑。
同样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还有导演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相比于《刮痧》尖锐的矛盾激发场合,李安导演的这一系列作品跟侧重于在平缓的铺陈中展示细微之处隐含的差别。三部影片中的父亲形象都代表着中国传统精神,他们在异乡生活的遭遇则反映了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文化的取向和选择。片中的文化撞击虽然只是以家常吵闹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充分地说明了差异无所不在、矛盾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李安导演通过老人们对格格不入的生存环境的选择性的抵制,展示出根深蒂固的人文因素对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李安导演的影片中没有为表现冲突而冲突的镜头和场面,而是在情节推进、人物塑造和细节描绘中都渗透了对比成分,从而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示并产生认同。
与直面冲突不同的是,另一些影片则对文化差异进行了另一种探讨,通过表现人物在新生活环境下寻求适应的故事,表现文化差异对故事人物人生和命运的影响。这些作品中以王小燕导演2006年的作品《我晕了》为代表。故事诉说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热潮中,一位中国美术专业的女大学生留学美国旧金山的经历,讲述了中国人如何适应异乡环境、抛开旧有观念、融入新生活的感人故事。女主角在留学期间做过很多工作:餐馆服务员、病人看护,车衣工等等,同时也经历过感情的曲折。最终,她勇敢地突破了传统文化尘埃沉淀的厚厚的纸壁,在精神上变得独立和自由,从刚开始一个“神志恍惚”的东方弱女子,变成为内刚外柔的新女性。影片在上映时曾在许多旅美华人观众中引起很大共鸣,主要是因为影片对旧金山社会面貌的真实描写,让人深刻体会到了面对文化冲击时人物的迷茫和无力。
二、电影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探讨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本身并不是坏事,文化冲突主要由于彼此不了解而造成。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回避交流、放弃自我、相互对立都不是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近年来的多部电影作品都对文化交融提出了不少探索之道。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与英国莫吉安特——艾沃里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伯爵夫人》就是很好地融合中西文化的上乘之作。影片讲述的是在1936年至1937年间动荡的上海,美国盲人外交官杰克逊与一位来自俄国的伯爵夫人索非亚之间的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两人在乱世中偶然相遇,随后共同艰难谋生,并互相产生爱慕之意。影片之于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制片人不再简单地用几十辆自行车或者某些符号对中国进行图解,片中的中国人也不再是那种裹小脚、抽大烟、跟在外国人后面哼哼哈哈的代表,可以说影片对中国元素把握的非常准确客观。另外影片中还有借鉴一段中国美术片的段落,小女孩透过西式玩具万花筒看到的是一个水墨画的世界,表现了两种文明在互相配合下的完美融合。同样的,影片颇具中国特色的配乐和女主角完全西洋的酒吧唱调的结合,也表现了不同文化元素的美好融合。
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喜宴》,讲述的则是中国传统面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纳。影片主人公旅美华人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男伴赛门已相处了5年。为了应付一直催他结婚的父母,便决定与初旅美国尚未拿到“绿卡”的女画家威威假结婚。在一系列事件后,伟l司迫不得已向母亲说出了自己同性恋的真相。其母在震惊之余,一面要儿子别把真相告诉其父,怕他经受不起刺激而加重病情,另一面则恳请威威为高家生下孩子。威威几经考虑,决定生下孩子自己抚养。病愈出院的高父实际上早已知道了真相,他既感到无奈,却也宽容地接纳了这一切。影片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两代人不同观念冲突的喜剧性情境中探讨了家庭、婚姻和同性恋问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和现代观念所表现出来的困惑、无奈及宽容的态度。这种调和折衷的态度和办法,表现了编导对于这一问题的文化观念。
2008年暑期热映大片《功夫熊猫》亦是中美文化在电影中完美结合的佳作,电影动画讲述了中国国宝熊猫的武士经历。熊猫POw笨拙、可爱,搞笑地当选了龙之武士,最后打败利欲熏心的太郎。片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元素是影片的配角形象,如蛇、虎、鹤和螳螂,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武术中广为人知的蛇拳、虎拳、鹤拳和螳螂拳,展现了功夫中形意拳的奥妙。影片的宗旨在于表达中国武术强调道德修为的核心思想,关于武术精义虽只做轻描淡写,却体现出了道教做为的精神精髓。这部片子用看起来充满东方文化的故事底子把美国的语言幽默和人物个性幽默感消融进去了;同时,又用典型好莱坞式的故事结构方式,把中国的民族性场面和一些小风俗场面包裹进去了。在故事、空间和一些视觉细节上,这两个传统真正落实出一个完整的东西,浑然一体。
三、结语
中西方文化在其各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带有本民族的精神烙印。但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里,相互陌生的两种文化完全可以在不断的冲突中寻求共通之处,相互借鉴。把传统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与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对于建设面向未来、符合全人类发展前进方向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化载体的一种,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文化交流的社会现状,让我们在影像中对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和探讨,在理性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其优劣进行客观平实的评价,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积极因素的有机结合,做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