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和悲观:人性的两面

2009-07-18 07:30
百科知识 2009年13期
关键词:悲观者防御性悲观主义

悠 扬

有一则常被人们提起的寓言:沙漠中一队饥渴的人突然发现了半杯水。乐观主义者长舒了一口气:好在还有半杯水。悲观主义者则沮丧地纠正:只有半杯水了。这则简短的寓言似乎正透露出我们生活中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态度:乐观主义者将生活中一切行为都放在一个正面的框架中,总期望有一个完满的结果;悲观主义者则总给生活蒙上一层暗淡的色彩,特别是对于未来发生的事情,总不抱任何好的期望。

哲学界自古的争论焦点

乐观和悲观这对概念自古便是哲学世界喜欢争论的焦点。莱布尼茨大概是最彻底的乐观主义者。他坚信我们生活在上帝创造出的“最好的可能世界”之中,它符合精细的物理法则,严格并且精确。不过伏尔泰在他的《老实人》里嘲笑幕布尼茨,认为他的乐观主义太过超乎现实,小说的主人公开始笃信乐观主义精神,最后还是投诚悲观主义的生活态度。悲观主义阵营的头牌当属叔本华,他用严谨的逻辑条分缕析地支持“最坏可能世界”主宰地球,认为理性永远无法抵达真理的终点,人生毫无意义。

大概不光是哲学家有如此的思考,在每个人内心也都有乐观和悲观的想法,犹如镜子的两面映照出我们的生活态度。心理学家的研究验证了我们最朴实的推测:一个人的乐观程度越高,他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还更不可能陷入抑郁。与乐观主义相反,悲观主义和抑郁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还会让人们情绪痛苦,身体也遭受困扰。

乐观信念的形成多半要归功于乐观主义者儿时的生存环境。幼年时期经常存在的成功体验、父母的乐观性格,加之民主不暴力的教养方式,都可以为儿童的乐观主义塑造带来裨益。心理学家也在试图利用这些影响因素对人们进行乐观主义的训练,帮助过度悲观的人走出阴郁。心理学家赛李格曼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进行的乐观计划显示,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解释方法这样的干预措施,确实能够增加人们成功和乐观的体验。

悲观者的成功密码

不过近年来人们也发现,悲观主义并非完全不可取。特别是一种被称为防御性悲观的思维方式,促使人们在行动前考虑最坏的可能性,认为结果不会很佳。这类人因为对于结果的焦虑从而倍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能取得和乐观者类似的工作和学习成绩,而不会像真正的悲观者那样因此影响了心情,也妨碍了工作的表现。对于防御性悲观者来说,悲观倒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可以为他们更主动地去为避免产生不良的结果提供动力。

防御性悲观同样和人们的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某些家庭的家长会注意不去提升弦子的希望,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就容易有防御性悲观的倾向。此外,心理学家也发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容易存在防御性悲观,因为有宗教信仰的人认为有“更大的力量”控制着他们的生活,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则需要准备更多的策略来应对他们焦虑的情绪。对于中国人来说,因为我们强调谨慎不过满的文化氛围,防御性悲观会占人群相当大的比例,中国式“悲观”便不一定就会输于西方式“乐观”。

心理学家贝克认为,悲观主义引起抑郁的主要原因是不切实际的负性思考影响了人们的m理状态。而人们的生活中其实需要一点悲观主义的现实精神,来为人们提供更加脚踏实地的现实思考。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发现,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极,孰优孰劣并非“黑白分明”。通过定量分析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结果会发现,一个人在乐观主义上得分低,并不意味着在悲观主义上得分就高。生活中大部分人可能是二者兼有,这人性的两面可能同样灿烂。传播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认为,我们需要“悲观主义的智慧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作为双重支持:前者促使我们付诸行动解决问题,后者令我们坚信行动会导致有意义的结果,从而在面临困境之时也能富有弹性地克服难关。

生活的希望可能就是融合了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理念之花。它存在于绝望和天真之间,在对生活的怀疑和期冀美好未来之间找一种平衡,让我们带着某些理想又现实地生存下去。(文章代码:1321)

责任编辑赵柠

猜你喜欢
悲观者防御性悲观主义
永不言弃
为什么乐观者往往成功
技术与社会:悲观主义与进步
约瑟夫·康拉德的悲观主义思想渊源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防御性紧急避险之提倡
浅析雷州古民居防御性特征
乐观与悲观
乐观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