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方式的几种实践方法

2009-07-18 07:30姜姝炜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体验学习竖式数学

姜姝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是指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反思和分享,从而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小学数学体验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

基于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认识理解,笔者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种做法。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

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这样看竖式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写出横式9.47÷2.7=3.5……2,让学生观察判断。经过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进行检验:3.5×2.7+2不等于9.47,然后再引导再观察竖式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这样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更好。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4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这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的还十分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

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滨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一百元和25元的零钱,买一件98元钱的上衣,他怎么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钱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能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体验活动中,和他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共同发展。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机会,要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火炬小学)

猜你喜欢
体验学习竖式数学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