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2009-07-18 07:30马桂莲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长方形图形面积

马桂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读懂教材”,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呢?下面结合教学中的案例笔者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

长期以来,教师只习惯于“教”教材,对教材的使用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课程无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熟悉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

但是,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做才是“读懂教材”,达到有效地创造性使用教材,仅肤浅地理解为等同于“部分内容的更换”或“个别活动的变化”、“改造一些情境”等,把关注点放在更换教材内容、变化活动设计、改造情境,忽视了对编写意图的深刻理解、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等其他因素,出现了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地片面理解和盲目追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给教师留下研究和开发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如孙晓天、刘可钦教授所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对编写意图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要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这位教师是如何做到“读懂教材”,开展有效教学的。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5年级上册第75~76页“组合图形面积”。

教学准备:题签、图形卡片、工作单。

案例提供者:大庆市万宝学校 张丽华

教学过程:

一、设置活动,承旧启新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用平面图形拼美丽的图案,并在小组内欣赏所拼的作品。

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两名学生投影上展示。)大家注意观察,看他们拼的作品像什么?

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是怎样拼成的吗?

生:我用1个三角形和1个长方形拼成了1座房子。

生: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了1条鱼。

师:看这条鱼的正面,是怎样拼成的?

生:是由1个三角形和1个梯形拼成的。

师:像这样用简单图形拼起来的图形,我们叫它组合图形。(板书。)

【笔者分析:在介绍拼图的活动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师:下面我要看看大家的眼力。注意观察,是不是组合图形?(逐次出示卡片,生进行判断。)

师:(指着最后的组合图形。)这个组合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学过的图形?在学习单的表2中动手分一分。

(学生利用投影进行展示、汇报。)

【笔者分析:教师把练一练中的1题分成3个层次处理。在这一环节中,只处理第一个层次——任意分成学过的图形,这为学生后续学习画上有力的一笔。如果学生对各种转化方法已经剖析透彻,认识已经提升,在练习中再降低要求去分类,就失去了这次分类的实际意义。这是教师理解编者意图之上的有效再创造,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由直观形象的拼图到只有外围边线的组合图形,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计面积,揭示研究主题。

师:老师遇到了组合图形的问题,愿意帮我解决吗?(投影上展示。)

师:这就是老师家客厅的平面图,最近要铺地板,请同学们帮我估计一下,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板书:估计。)

生:7乘6等于42平方米,是长方形的面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少一些,大约35平方米。

生: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3份,每份大约10平方米,合起来是30平方米。(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估计值。)

师:怎样验证我们估计的是否合适呢?

生: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组合图形面积。(把课题补充完整。)

【笔者分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实施中的一员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体会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从而自然地引出研讨主题。小小的变化之中,凸显深刻的内涵,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2.实现转化,赏析设计思路,分享计算方法。

师:观察这个组合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板书:转化。)

师: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第一张卡片,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在学习单的表1中试着计算出它的面积。开始吧!看谁的动作又快又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让一部分学生把计算方法展示到黑板上。)

师:完成的同学,动脑想想你还能找到哪些求这个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只要和黑板上的方法不一样,就可以用第二张卡片,把你的方法呈现出来,然后自己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

师:看黑板上的这几种方法,谁能把创作思路以及计算过程介绍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长方形,上面长方形的长是4米,宽是6÷2=3米,面积就是4×3=12平方米;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7×3=21平方米;组合图形的面积是12+21=33平方米。

师:大家有没有问题想问问?

生:上面那个长方形的宽,为什么用6÷2来求?

生:因为长方形的宽是6米的一半。

生:你怎么知道是一半的?我认为应该是6-3=3米,得到宽。(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如果接受大家给你的建议,就把这步计算改正过来。(学生动手在黑板上改正。)

师:剩下的几位也来介绍吧!其他的同学都是评委,认为他介绍得清楚,介绍完之后就说通过;认为不完善,就对他的介绍进行补充,我说明白了吗?

(板演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正。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完善对组合图形面积各种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明确了数学计算步骤要严密。)

师:经过计算验证,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地板?

生:至少33平方米。

师:我们刚才的估计还可以吧!

师:为什么用“至少”一词?

生:买的地板只能比33平方米多,不能比33平方米少。

师:合理估计,然后积极寻找验证的方法,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面对问题,就应该有这种科学学习的意识。

【笔者分析:这一环节教师用了大量的“笔墨”。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且分两个层次进行,不但让学习、理解较慢的学生有所获,而且关注了“优生”求异思维的拓展和提高。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探讨组合图形的转化思路,帮助每一个学生透彻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多样化方法的呈现,或在巡视中发现,或学生主动展示,保证探索学习素材来源于学生。在探索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没有局限于本节内容,而是在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中,把眼光放宽、放远,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先合理估计,再寻找方法积极验证。】

3.方法分类,明晰特点。

师:(师标出每种方法的序号。)这6种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如果让你把这些方法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小声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①②③④⑤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几个学过的图形;⑥是一类,因为这种方法是补上一个图形。(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中括号把各类括起来。)

生:①②④⑥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③⑤是一类,这类出现了梯形和三角形。

师:如果按照把组合图形分开和补上,该怎样分?

生:同意第一名学生的分法。(师揭示分割法、添补法,并板书。)

师:无论是分割法,还是添补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转化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掌握了这种思想会给我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笔者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各种方法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组合图形和简单图形的内在联系,同时把转化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比较借鉴,交流感受。

师:再来观察呈现的这些方法,你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吗?

生:分成两个学过的图形,计算起来简单,分成三个的算起来麻烦。

生:即使是分成两个,分成两个长方形比分成两个梯形计算简单。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运算步骤多。

生: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分割。

师:看来,分割的次数越少、出现的图形越简洁,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分割图形时,还要考虑给出的条件,找不到条件的分割,就是失败的分割。

【笔者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评价、感悟、体验这些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经过充分的交流促使每个学生明确采用分割法时,要进行合理的分割。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为学生提供方法上的有效帮助。】

5.二次设计,修正算法。

师:如果感觉自己创作的方法或计算不够完美,现在可以进行修改。

(学生自主修改,修正计算思路。)

【笔者分析:教师为学生提供二次修改算法的机会,既让第一次转化时理解有偏差的学生有机会恰当地选择方法,又帮助计算有误差的学生,再次梳理了计算思路,彻底扫清障碍。细节之处彰显教师的教学艺术。】

6.读书内化,反思质疑。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75页,认真阅读、比较,看书中缺少了哪种方法。

师:对于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还有什么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吗?

【笔者分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读书领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在读书中进行比较、反思、质疑、内化新学知识的能力,保证学习的缜密性。】

三、合理练习,逐步提升

师:我可要考考大家,能经受住考验吗?

1.书练一练1题。

师:请看工作单中表2的内容。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

师:对于这个组合图形来说,分成几个学过的图形是最少?

生:分成两个。

…………

师:同桌共同检查,分得是否符合要求。

2.书练一练2题。

师:(出示课件。)我又有粉刷墙壁的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还愿意帮助我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谁能再读?

有一面墙,粉刷这面墙每平方米需用0.15千克涂料,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涂料?

(让学生按照“独立解决——小组交流”做法进行。)

师:最后结果是多少? 哪些同学做对了?

师:看来,只要同学们努力,做个精准的预算师是没有问题了。书上剩下的题留为今天的作业,明天课上交流,行吗?

【笔者分析:教师紧密结合教材编者设计练习的意图,选择了两道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作为本节练习的内容。通过独立完成、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评判的能力。在练习中注重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必须先独立思考,再与人交流。】

四、总结回味,评价反思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师: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

…………

师:大家表现得非常棒!因为你们能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我相信学会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上一层楼。

【笔者分析:让每个学生在回顾中学会整理、归纳、反思,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

当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更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为准的模式。这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创造、发展。

(作者单位:大庆市萨中二小)

猜你喜欢
长方形图形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用面积求坐标
长方形的困惑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