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合作:备课组的价值新取向

2009-07-17 03:48周明丽王长珍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6期
关键词:备课组教案研讨

周明丽 王长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层推进,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课改的关键在于学校内部和教师自身的变革,由此,校本课程、校本教研等课改理念相继提出。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作为校本教研的“重头戏”和“亮点”,在各地备受青睐,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及研讨机制日趋完备。但不少学校备课组的活动实效却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各地重在对备课组活动形式的关注,而缺少对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有效引领,使得备课组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反思。本文即从内在层面思考如何促进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乃至高效。

价值错位:备课组活动的误区

既然备课组具有如此巨大的效能和优势,按照常规,备课组活动应该成为教师最为喜欢的教研方式。但在实践中,这些优势却并未发挥相应作用。问题的症结何在?

1、功能错位化

备课组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备课组的功能就是应当研究如何使本组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然而,当前对于备课组的功能定位却不够准确:一是狭隘化。将备课组的功能仅仅定位于完成教案上。再是泛化,要求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写几篇教后记,发几篇案例反思。与教研组、教科室的功能混淆。

备课组的活动不能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教学中起不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备课组开展的活动成为一种形式和包装,附加很多无效的东西,占用大家的时间,当然不能引起广大教师的激情投入。

2、管理形式化

当前学校管理的很多问题都是只“管”不“理”。很多学校高度重视备课组建设,对备课组实行了制度化管理,一般每周都有至少一次备课组活动,并落实了“四定一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有记录),然而,所谓的管理也只是看规定时间内人员是否齐全,看会议记录是否正常记载,这些表层的制度和检查不能根本触动内在的实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任务型、形式化、应付式、低效益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有:

(1)集体备课成了“集体抄袭”。备课组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通行的做法是将每学期的备课任务平均分给各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进行电子备课,打印出来并分发给同年级的任课教师。而其他任课教师对此却思考甚少。应该说,这种形式没有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让教师回到“抄写”教案的“蛮荒时代”。但我们要做的是加强教师的“二次备课”意识和相应检查的力度。

(2)集体备课成了“主讲人独白”。在集体备课时,往往由承担备课任务的教师担任主讲人。集体备课时就听主讲人独自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环节,其他老师不参与,或者即使提出看法,也因缺少准备而不够深刻。

(3)集体备课成了“集体谈心”。集体备课时,教师感兴趣的话题往往不是教学,而是生活琐事和社会轶闻。集体备课活动成为一周以来大家交流感情、聊天谈心的时间,导致集体备课的时间严重缩水,名存实亡。

深度合作:备课组活动的突围

如何发挥备课组的优势,提高备课组的活动实效呢?这就必然要求管理者将视角投放到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引领上来。从功能的重新定位到内在价值的深层诉求,备课组也要实现一些本质的变革:

1、从“召集人”到“研究体”

以往的备课组里,备课组长常常承担着召集人的角色,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要求。备课组长在学期初制订好各人集体备课的任务,在每次活动时召集齐全人员,就完成角色使命了。

作为实践者,教师这个与一切专业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知识和思想,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在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时,只是提供一份教案,显然不适合这个角色形象,也不是一个合格的角色形象。

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提供教案仅仅应该是一个开始,或者是一种准备。而在当前很多学校集体备课活动提供教案后也就万事大吉的现象并不鲜见。我们应当以此展开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入研讨,以小学数学组为例,可以设计如下具体的板块:

(1)以教材解读为抓手,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案

很多教师教学出现偏差,往往就是教材把握不准、目中无“学生”。集体备课应当认认真真地看教材,仔仔细细地找教学核心目标,透透彻彻地确定知识生长脉络,妥妥帖帖地处理好每一道习题。从教材解析开始,在对教材把握到位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研讨,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看教材,就是要弄明白这堂课我要教什么。要清楚学生与以往获得的不一样的新知识是什么,和以前的知识有什么区别,现在要发展到什么程度,后续发展有哪些。弄清这些,教学才能心中有数。

找教学核心目标,就是要确定本节课起支撑作用的知识概念。课堂教学要将这些概念讲清讲透。

确定知识生长脉络,就是要把握知识的生长发展过程。教师要能根据知识的生长过程,寻找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处理好每一道题,就是弄清编者的目标达成意图。课本习题往往体现了编者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目标。通过对习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挖掘习题内涵,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2)以试做习题为抓手,找准课堂上的关键环节

试做习题可以让教师感性地把握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容易错误的地方,也可以感性地把握教学设计中的疏漏,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3)以课后问题回放为抓手,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教者,必须及时、有效地反思,改进工作效益,否则会“积重难返”。每次集体备课时,要留足教师交流课堂问题、困惑的时间,原因在于:首先备课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经验基础,更容易产生共鸣、有话可说;其次交流这些问题,可能有的老师重视了,有的老师还没有觉察,可以互相提醒;再次可以让大家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另外还可以帮助教师鉴定自己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从“分享者”到“共同体”

集体备课教师的最大收获就是分享了其他人的教案,然而对教学中各种独到的想法、经验往往不愿意奉献。其根本原因不是教师没有合作精神,也不是教师不愿智慧共享,而是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在影响教师的选择。

现在很多学校对于教师工作考核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排名。即使成绩相差零点几分,甚至零点零几分,也要分出先后,而名次则直接决定教师的各项工作成果。所以,教师之间,包括同一所学校内部也搞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保守,甚至带来拼体力提高成绩的恶果。

空洞地强调要加强合作是苍白无力的,也是无效的。针对问题的根由,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利益共享。在当前应试的大背景下,我们无法改变整体现状,但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淡化排名,比如如皋师范附小明确班级平均分不低于年级平均分4分为合格,将零点几分的竞争消灭掉,另外可以在教师考核体系中拿出一部分比例适当对备课组捆绑考核,提高教师互相合作,共同成长的积极意识。

再是智慧共享。学校要统一规定同年级各班级之间统一习题布置,统一试卷检测,不允许任何教师单独为学生布置不公开的作业。这样,也从制度上让大家自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由此,我们使得备课组从仅仅是一个资源的分享者,转型为一个利益攸关、共同成长的共同体,从而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由此,也必然使得集体备课成为教师内在的需要,而不是行政的强制行为。

科学引领:备课组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学校引领

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成员必须高度关注,并切身投入到备课组的活动中去。领导检查不能只关注人有没有到,时间是不是充足,记录是不是完善,而必须分工协作,各人承担一个备课组,在实践中引领大家关注教材解读、关注有效教学、关注问题反思,保证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内容具有实效性。

2、流程保障

各备课组要积累自己的研讨经验,针对不同学科特色,设计合适的、相对规范的研讨流程(如前面小学数学备课组提及的设计出具体的研讨板块,并做出一定的示范案例)。保证活动内容饱满,研讨方向正确,研究实效扎实。

3、经验积累

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着文化底蕴上的传承。同样,教学资料的积累和传承也显得非常重要。学校要要求各备课组在平时注意积累,学期末将所有的资料整理打包(特别强调不只是集体备课记录这些东西,而是修改后的集体备课教案收集、教学问题收集、好题收集、教材关键点分析收集等这些凝聚教师智慧和情感的东西),一份自己保留,一份传给下一个学段的备课组。由此,可以使教学资源在整个教研组内共享,既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又提高了备课组的研究起点,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小学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备课组教案研讨
备课组长的定位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