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质量研究:评述与展望

2009-07-16 03:43曾祥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15期
关键词:评述展望

曾祥飞

提要本文就盈余质量在国外和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盈余质量研究的关注点和主要结论进行综述,讨论盈余质量的定义和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对盈余质量的实证研究进行评述与展望,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盈余质量;评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盈余质量的定义

盈余质量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被提出,即在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确定之后盈余质量观念就形成了,随后得到了学者们的不断扩展。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价值投资理念以及决策有用观的兴起,强调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理性分析,盈余质量逐渐受到重视,许多知名刊物对美国境内的股票做出盈余质量评价并定期公布,对投资者及证券市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998年美国SEC开始强烈呼吁关注证券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财务报表质量问题,使得盈余质量得到会计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盈余质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在会计理论界以及证券市场上的实务运用也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国外的定义。迄今为止,由于定义角度的不同导致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仍未达到统一。国外的主要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与盈余的持续性相关(盈余的时间序列性质)。Richardson认为盈余质量是在下一个期间盈余能够持续的程度。持续性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公司能够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盈余,也就是说当前的盈余对未来的盈余提供了很好的指示。以安东尼、斯普特老和亨德里克森为代表的决策有用论者认为,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现金流动信息、经营业绩以及资源变动信息等;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即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对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准确陈述(即对企业业绩的如实表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前主席Katherine(2003)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公司报告盈余忠实于经济学盈余定义的程度,经济学盈余定义是指在企业期初、期末同样良好的情况下当期可供消费的数量。按照同样的思路,Schipper,Vincent,Chan和Hodge定义盈余质量是净收益与真实盈余的差别程度。如实表述这个术语表达了在方法上或描述上与它所代表的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或一致性;还有一些其他的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与盈余反应系数(ERC)相关。Collins和Salatka认为盈余反应系数是盈余质量的一个代理变量。

(二)国内的定义。从国内来说,对于盈余质量,又称为收益质量、盈利质量的观点。主要有几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从盈余本身定义出发,强调盈余质量为利润形成过程以及实现的结果质量。张新民(2003)在《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一文中认为,利润质量是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质量。高质量的企业利润应当表现为资产运转状况良好、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好的支付能力(交纳税金、支付股利等)、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反之,低质量的利润,则表现为资产运转不灵、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企业的主观操纵性或没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差的支付能力(推迟交纳税金、无力支付股利等)、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第二类观点,从真实性角度出发。齐飞(2002)在《利润质量分析新视点》中认为,利润质量主要包括利润的真实性、利润的稳定性和利润的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其中,真实性是利润质量的基础,现金保障水平是利润质量的核心。周浪波 (2002)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包含两层含义:(1)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它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中立性和适当性;(2)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

第三类观点,从现金流角度出发,强调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储一昀、王安武(2000)在《会计研究》上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一文中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意义,其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有关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有关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差距越小,盈利质量越高。盈利质量的含义中包括了应计制和现金制的内容,具有很大优点。艾健明(2001)在《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一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在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秦志敏(2003)在《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中,认为盈利质量是公司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是在盈利能力评价的水准上,以收付实现制为计算基础,以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本依据,通过一系列现金流量指标的计算,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修复与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从而反映公司获取的利润品质如何的一种评价结果。郦玉敏(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中认为,盈利质量是指在传统盈利能力评价基础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公司盈利指标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得到的反映公司该时期获取利润的质量好坏的一种评价结果。

第四类观点,从财务报表角度来看。周斌(2003)认为,收益质量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有关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高质量的收益是指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和可信任的:反之,如果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那么该收益就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杨功敏(2003)在《会计收益质量分析》一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报告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我们认为:如果会计收益能如实反映公司的业绩,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好:反之,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不好。苏龙(2004)在《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收益和评价公司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包括收益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李琳(2006)在《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中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此类观点强调了企业财务报表对于企业自身的重要性,但几个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如周斌(2003)和李琳(2006)的观点只注重于财务报表对企业经济价值的可靠性,强调可靠性而忽视了相关性,而杨功敏(2003)和苏龙(2004)则注重于财务报表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而忽略了可靠性。

第五类观点,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余新培(1998)在《浅谈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一文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程小可(2002)在《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一书中认为,盈余质量就是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即对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佟岩、王化成(2007)在《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会计盈余解释与预测市场回报的能力。余新培(1998)侧重于报表盈余数据对于投资者的可靠性,而程小可(2002)和佟言、王化成(2007)则注重报表盈余数据对于投资者的相关性及市场的反应。

(三)笔者的观点。上述五类观点,前三类站在企业角度主要从盈利能力、真实性、变现性三方面进行定义,后两类以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盘余与公司业绩、投资者可靠相关性等方面对盈余质量进行定义。笔者认为,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表的盈余信息含量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分析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测股票市场股价波动,是各界人士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盈余质量就是指盈余信息含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二、盈余质量实证研究

对盈余质量核心要素进行评价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上市公司会出现盈余质量低下的情况?如何从源头上找到克服盈余质量低下的药方?这就必须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造成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低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公司治理不完善而造成的管理层盈余管理之外,公认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监管措施也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盈余质量。因此,这些影响因素与公司盈余质量关系之间的实证研究也成为目前学术界的另一个热点。

(一)考察公司治理水平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赵景文(2006)选取了2002年100家代表高治理质量类型的上市公司和100家代表低治理质量类型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治理质量高低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通过检验代表治理质量高低的哑变量与盈余水平及其变化的乘积项的系数是否显著,即可判断治理质量高低是否影响了盈余反应系数。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的信息含量相当高。高治理质量上市公司的盈余变化的反应系数显著高于低治理质量上市公司。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司治理质量越高,盈余变化的反应系数越大,说明外部投资者对高治理质量公司的盈余增长持肯定态度,因而相应地调高了对公司的估值水平,而对一低治理质量公司的盈余增加却持怀疑态度,并未因这些公司盈余增加而变更其估值水平。王化成、佟岩(2006)选取了深、沪两市1999~2002年间除金融行业外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共涉及12个行业的样本公司3,509个。假设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对盈余质量的高低有重要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盈余质量更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研究结论显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负相关;当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比其他性质的股东更具有恶化盈余质量的趋势;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股东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正相关。

(二)考察会计准则变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认为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够相应地实现会计信息高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完善,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直接推动了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自1993年起,我国对国民经济加强宏观调控,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受宏观经济不利的影响,1993~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上程逐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稍有提升,但始于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可谓困难重重,加之中国证监会对配股条件的管制又越来越苛刻,它们为了保牌和配股,只有在会计报表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1998年、1999年会计准则的变革和不完善的法律体系正好给上市公司创造账面利润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和可能。1998年后,我国开始引入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利润的范围开始扩大,企业开始计提减值准备(四项,但比例可以自行确定),这些规定放宽了企业自行选择的空间。从1997年后我国对《证券法》、《合同法》、《公司法》、《会计法》的颁布和修订情况来看,法制环境在逐渐地规范化,惩罚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但是,有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因提供虚假陈述的法律成本仍然很低。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如果盈余操纵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上市公司就会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2001年后我国宏观经济好转,加入WTO也使得市场经济完善程度有较大提高。会计准则的改革措施更强调盈余的真实性和稳健性,如计提减值准备的项目从四项扩展为八项;取消公允价值计价改为用调整的账面价值记账;对债务重组带来的“收益”一律不确认为利润,直接计入资本公积;非货币交易原则上也不再确认损益;正常商品销售的利润设定了上限。这些规定都缩小了企业选择的空间,降低了操作的可能。从监管方面看,2001年银广夏事件后,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解散和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两个公告,让注册会计师意识到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风险所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体系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朱茶芬(2006)通过对1997~2003年的较长时间内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利用Basu(1997)的盈余/股票回报模型来量化盈余质量,比较2001年前后年度里盈余质量的变化趋势,发现2001年会计管制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准则的变革)有效提升了盈余的及时性和稳健性,尤其是加速了盈余对经济损失的反应,说明会计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加强会计管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三)考察会计信息披露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袁淳、王平(2005)以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反映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对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共计1,534家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交易所的信息质量考评是否会带来增量信息含量以及会计信息质量是否会对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指标,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越好,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越高;在加入净资产变量后,这一现象仍然十分明显。加入考评结果亚变量的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能够给会计盈余带来24.51%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同时,还发现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更倾向于使用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标。

三、结论和建议

从盈余质量研究的成果看,国内盈余质量研究仍相对较少,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的广度、深度仍需扩展。另外,对盈余质量的关注不应该只限于学术范围。首先,要把盈余质量的教育纳入现有的会计教育体系,提高会计专业人员对盈余质量的关注程度,提高对盈余质量的识别能力,可培训相应的盈余质量评估人员。其次,要加大投资者教育,从单纯关注每股盈余提高到关注其盈余质量上来,这将更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再次,促进公司自身关注盈余质量,可清楚认识自身财务状况,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损失。最后,建立专门公布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级的专门机构或公司,监督上市公司的盈余调整行为。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究也将进一步发展,必将为推动会计改革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新民,王秀丽.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J].会计研究,2003.9.

[2]齐飞.利润质量分析新视点[J].广西会计,2002.11.

[3]周浪波.收益质量及其评价探徽[J].财会月刊,2002.10.

[4]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会计研究,2000.9.

[5]艾健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经济师,2001.7.

[6]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7.

[7]郦玉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J].商业研究,2005.15.

[8]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上海会计,2003.2.

[9]杨功敏.会计收益质量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0]苏龙.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1]李琳.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会计,2006.6.

[12]余新培.浅谈收益质量及其评价[J].四川会计,1998.5.

[13]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2002.

[14]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J].会计研究,2007.2.

[15]赵景文.公司治理质量与盈余质量.基于中国治理指数的初步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5.

[16]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2.

[17]朱茶芬.会计管制和盈余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5.

[18]袁淳,王平.会计盈余质量与价值相关性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5.

猜你喜欢
评述展望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评析与完善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