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 夏艳玲
一、案例式教学定义及功能简述
案例式教学法(Case Method)始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是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典型实例,以辅助说明或证明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思考兴趣,培养学生认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科学性和重要性早已被中外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作为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案例式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可发挥辅助性、直观性、启发性和交流性的功能。作为传授书本知识的辅助手段,运用案例教学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以丰富、直观的实际事例阐释理论要点,辅助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的生动案例的讲述,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案例式教学法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通过围绕案例的讲述、提问、讨论等环节,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造师生交流的气氛。
二、文化地理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的依据
1.文化地理课程性质适合实施案例式教学
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横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而文化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学重要的分支之一,又以突出体现人地关系见长,是很多高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课程性质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综合性。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地理视文化为现实生活实际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探寻人地关系就必然成为地理学始终不可偏废的一极,因此教学中适合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同时由于文化的范畴无所不包,案例的选取也具有多元性;二是地域性。文化地理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组合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正是由于文化现象具有地域性,教学中适合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比较,有利于更好地突出文化地理的课程性质。
2.文化地理课程教学能充分体现案例式教学的优势
根据文化地理课程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特点,采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感知原理,教师通过对贴近生活实际案例的生动讲述,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经验和形象,获得新的感性认识,从而把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到理解书本知识、提高理性认识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在形象、生动、具体的案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学会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合理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既能有效增强文化地理的教学效果,又能极大地发挥案例式教学的优势,对于将文化地理人地关系理论及模式与具体的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地理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组织实施
文化地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地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除了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善于收集有关案例资料,能够在把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驾驭案例的选择、讲解,使案例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案例式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必须讲究严谨性,要紧扣教学主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环节:第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教师提前选好案例,并提前预测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课堂讨论要紧凑。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案例讲解,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突出讨论的效果和质量;第三,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要科学、合理,并与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不脱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使其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训练,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文化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2.科学选取案例
案例是文化地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关键,案例教学围绕案例的讲解而展开,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文化地理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影响。
首先,注重案例的知识点体现。在准备案例式教学时,应先概览总章,进行整体感知,然后逐步细化,使学生通过新的案例教学,对课堂重点与难点有较好的掌握,并能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对接,形成对文化地理具体知识点的整体感知。如讲解语言景观—地名这一知识点,选取我国典型的地名案例,如山水地名、民族地理地名等,通过具体地名的介绍和具体分析,使学生了解地名作为一种很有意义的语言景观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体会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将地名—文字—语言知识进行引导、对接,解释语言的书写形式表现为文字,所谓语言景观指的是文字,对地理学来说,重要的是反映在地名上。这样处理突出了地名案例体现语言与地理环境关系知识点的作用。
其次,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应选择翔实可靠的案例,既围绕理论知识内容,凸现基本原理,难易适度,又贴近生活,真实、生动,易于教师讲深讲透,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如讲解环境对语言产生的影响时,选取地理环境与中英文词汇这一案例,从中英两国地理位置差异、地形差异、气候差异及自然资源差异等方面,结合学生熟知的一系列中英文词汇,形象地讲述地理环境对语言词汇产生的巨大影响。
再次,注重案例的启发性。出发点应放在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案例内容既和讲授内容相符,又能扩展思维,留有讨论的余地。如讲解文化源地这一知识点,选取五大人类文明源地的案例,它们之所以成为早期的文明源地,是因为孕育出了文明的外部标志,即一系列文明成就,而这些正是人类创造出的独特文化景观。在此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分析文化源地的地理基础和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进而展开古文化与水的关系讨论。
3.合理引入案例
一般来说,案例引入有三种方式:讲解—案例—反馈;案例—讲解—总结回顾;穿插交错进行。根据文化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引入方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一种,讲解—案例—反馈。如讲解文化扩散及类型这一知识点,先对文化扩散及类型的原理进行讲解,注意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的具体区别,然后为了增加直观认识并加深理解,对扩展扩散中3种亚类: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可以加入具体案例。如传染扩散的案例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手机的普及、电脑的普及等;等级扩散的案例有佛教进入中国、威士忌酒的传播、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等;刺激扩散的案例有旱冰鞋的改进、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发明、非常可乐的诞生等。分析之后,把案例和先前的讲解再做一个反馈,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归纳,使学生能理解不同文化扩散类型的具体区别。该种案例引入方式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教学手段,先将知识点和相关理论讲出来,这是使用了常规教学的授课方法。讲完之后,运用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案例,用具体来解释抽象、用实例来理解区别,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第二种,案例—讲解—总结回顾。如讲解饮食文化地域性这一知识点,先介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分析案例,从饮食的餐具、内容、烹饪方法、饮食方式、饮食观念等方面入手,然后步步推进,在表象基础上进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形成原因的文化地理分析,展开论述,引导学生从中西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地理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把案例和先前的讲解做一个系统的回顾总结,使学生既理解饮食文化是存在地域差异的,同时对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有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是这种案例引入方式的最佳体现。
第三种,穿插交错进行。这种方式要求较高,所有的讲解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案例,而同时这个中心案例必须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需要对知识点、案例、学生等综合因素具有相当的驾驭能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如讲解中国文化区这一知识点,围绕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中心案例,教学中将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等内容与中国地域文化的基本分布格局穿插讲解,最终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其独特地理环境所影响的结果。
案例教学类型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引入案例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讲述方法也很重要。如讲述式案例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案例讲述,达到阐释理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提问式案例教学,教师在讲述内容前后,通过介绍案例、提出问题请学生解答,提高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案例教学,通过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发言。
案例式教学是反映教学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文化地理课堂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文化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实践中还应注意把案例式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