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凤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
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把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列为头等大事来抓。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理智读懂创新,更新观念,大胆突破,树立创新性教学意识
传统教学,教师扮演着“自编、自导、自演”的多功能复合型师者角色,而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则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实践也反复证明着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我们继续穿新鞋走老路,一味抱残守缺,必将继续遭遇教师怯于上课、学生头疼听课的尴尬。创新教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个小制作、小发明,也不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随意去说。其实,每一次合乎情理的新发现,每一个别出心裁的观察视角都是创新。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一)利用“学生渴求新知、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这一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一组学生的问题都像“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苹果”一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成功的果实,这样每一组学生学习起来都有目标,有干劲,有甜头,避免了学生“我再怎么努力,也总是做不好”的这种挫败心理的出现。毕竟,只有学生急于知道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恰到好处地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受挫,就可能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有必要创造机会,帮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们要极尽所能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胜利的喜悦,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通过对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个
性、培养创新能力
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教师应尝试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对同学的观点。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久而久之学生必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
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自由、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克服从前那种课堂上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演配角,大多学生当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张扬学生的优势,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发挥创造。
其次,班集体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才敢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从而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了整体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统筹安排,明确责任,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离不开执教者的创新理念,更离不开师生间的创新实践。只要我们每堂课都用心去感悟,每个细节都用智慧去揭示,乏味、单调的数学课堂也能像逢春的枯木一样开出灿烂的花朵,充满盎然的情趣。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毕郭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