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软环境”实现作文创新

2009-07-16 03:05李艳芳
新课程·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软环境作文课堂

李艳芳

培养人的创造性是当代和未来教育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同样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义务。

如果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称为创设了作文教学的“硬环境”的话,那么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则可称之为作文教学的“软环境”。能否在作文教学中创设完美的“软环境”,才是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要善于肯定学生,以充分民主营造创造的氛围

营造一个充分民主的氛围对学生作文创造力的诞生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持肯定的态度,即使学生不适应、不合作,教师也不气馁,要表现出对学生真诚的期待和信心。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殷切期望,从而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创造之光。

特级教师徐振维在进行《给我一片绿》口头作文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应该会给我们以启迪:

师:现在我们进行口头作文。要落落大方,有条不紊地叙述你们绿色的梦想。一个同学讲,其他同学从审题、材料、构思、中心、语言五个方面来评论。谁愿意第一个发言来作“众矢之的”?

师:都不好意思举手,那不用举手,谁想好了朝我看一眼也行。朝我看一眼吧!怎么大家都不看我了呢?

师:哦,我实在太小看你们了,一、二、三、四,有四位勇敢者的手举起来了。

(又有几只手举起来了)……

教师这种宽容、信任的举动,自然会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使学生始终保持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

二、要善于教给学生方法,以明晰的思路奠定创造的基础

创造不是凭空出现的,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方法。

首都师大的张伯华教授在指导学生练习“给材料议论文”的立意时,就独创了“三分二联法”。张教授将作文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怎么读”,做到要点分析、是非分析、选题分析得“三分”;二是“怎样写”——联想范围要广泛、联系现实要紧密。这样,一篇作文从构思到完成的过程就具体可感,操作性极强了,学生“照猫画虎”,在模仿中,慢慢加入自己的见解,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要善于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进行,使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一种崭新的、更符合学生心理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三、要善于引发争论,以求异的思维搭设创造的平台

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产生争议的时候就出现了创造的最佳契机。例如某课堂实录片段:

(学生甲读自己的文章《朋友》,并请同学点评)

学生乙:我认为你这篇作文内容很好,如果能更多的使用一些较华丽的词语描写会更好。

学生甲:我这篇文章写的是朋友间最真挚朴素的感情,用最朴实的语言来写不是更好吗?

学生乙: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如果语言优美、生动,肯定更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对作者来说,“读者就是上帝”啊!

学生甲:你说得对,可是别忘了文章的风格因内容而异。朱自清先生既可写出文笔优美的《春》,也可写出朴实无华的《背影》,两种风格,不都深受读者喜爱吗?

师:两位同学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争鸣的精神很好。你们赞同谁的观点呢?我们课下可以完成一个小的论文,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的见解。

试想,如果这样的争辩经常出现在作文教学的课堂,对学生养成创新习惯将是多么有益!

四、要善于亲自“下水”,以可感的榜样激发创造的热情

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益处有三: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尽享与教师交流的快乐。教师与学生登上一个“舞台”,无不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必然给学生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要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让学生挑“刺”,自然使学生兴趣大增,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当作文教学每个环节都闪现出创新的光芒,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走出尴尬,迈向成功。

作者单位:廊坊市第十中学

猜你喜欢
软环境作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