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您的孩子走上绝路

2009-07-16 09:33
北京纪事 2009年3期
关键词:东东家长妈妈

康 康

去年年底,北京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开展了一次小学生心理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尝试或者曾经想到自杀,在信息最大化的今天,孩子很容易接受到某某大学生为情跳楼、某某研究生因求职不顺割腕的消息,于是他们有了“榜样”,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自然地选择了最不负责任的方式,然而,看似无助的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烦死我了,不活了!”“还不如不生我呢!”很多家长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其实这么说的孩子多数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家长或者老师的反抗,是不经思考的,并不是说他真的不想活了,而只是一种情感宣泄,这种状况比较多地出现在小学1~3年级的孩子身上,因为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直观思维,不会拐弯,想法简单。

但另一些孩子就不同了,他们有的已经把自杀变成现实,有的也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因为从孩子升入4年级开始,他们的思维模式逐渐发展成直观逻辑思维,他们开始懂得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寻找问题的规律,这种心理发育开始在身体发育前的状况,在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普遍,当他们开始思考,就有了“我要怎么样”的想法。到了6年级,也是小学阶段最自我的时候。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轻生原因一:过分的溺爱

去年的9月2日,刚开学,一名5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和妈妈发生了一点摩擦跳楼自杀。之后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包括阿姨、舅舅,一起找心理医生咨询,他们太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而对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年的感情也无所适从。

在一个孩子身上,凝聚了太多入的关心和爱护,甚至是溺爱。这样的孩子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太阳,认为自己的要求必须得到满足,而轻生的孩子心里通常也只有自己。这和家庭教育、个性成长有着重要的关系。

溺爱会让孩子不断地提出要求,一次又一次地满足使得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一旦有一天、有一件事不能满足他,这就成了他作出过激反应的导火索。哭的时候家长满足他,威胁不上学的时候家长满足他,假装说离家出走的时候家长也满足他,但如果有一天无论怎样家长都满足不了他的时候,他会不会选择更激烈的方式呢?

五六年级之前的孩子讲理能力还不完善,和家长争辩时他们往往处于劣势,当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同时又受到过多的溺爱,那他就会以赌气的形式做过激的事“给你看看”,变相地惩罚老师或者家长。同时,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懂得自我保护,于是很有可能离家出走甚至轻生。

孩子会逐步增强惩罚的力度,和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在他第一次提出过分要求的时候家长就坚决拒绝,告诉孩子你的爱是有边界的,超出这个边界的要求只能靠他自己的努力完成。这时候孩子能感觉到你对他的爱,对他人生的良性诱导,同时也明白需要凭借努力来满足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在很多地方,也包括对父母的责任。

作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了,他们虽然思维不够完善,但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他的身体是能感觉出外界信号对自己是否有益,只是他们还不懂得确认。就像很多孩子会说:“虽然爸爸(妈妈)很严厉,但我知道他(她)是爱我的。”

在家长生病的时候,多让孩子参与照顾你的活动,别因为怕耽误他学习剥夺了他学会感恩、承担责任的机会。如果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即便他在公共场合让你很丢面子,你也要坚持原则,别对孩子妥协,要知道这是能令他一生受益的教育,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举两个成功的例子,家长就明白了。

一个很小的孩子非常腻着妈妈,妈妈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厨房是个危险的地方,妈妈想让他出去,可孩子怎么也不听。于是妈妈就把孩子锁在厨房外面,孩子大哭,半个小时过去,安静了。妈妈打开门,看见孩子在厨房门外拍皮球,不一会儿,孩子把皮球拍进厨房,他等着妈妈的反应,看妈妈没理他,就滴溜溜地进来捡球,磨蹭着不出去。妈妈回身又把他牵到厨房外。孩子看哭也没用,想办法也没用,又过了一会儿,他就跑院子里去玩了。

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但妈妈的坚持让他明白,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是刚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还是课业负担较重的高年级学生,家长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立场,坚持,不妥协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个例子。一天,女儿对爸爸说:“我想要一条apple牛仔裤。”爸爸问:“为什么?”

“因为我的裤子破了,没得穿一”

晚上,爸爸带回家一条普通的牛仔裤。女儿很不高兴。“我想要apple牌的。”爸爸严肃地说:“你需要一条裤子,是基本需要,我会满足你。而你要一个名牌,是奢侈的需要,我目前满足不了。如果实在想要,也是要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将来得到。”女儿不服气:“可你刚刚买了一双boss的鞋。”爸爸平静地说:“那是我周末加班换来的,我享用得心安理得。况且我出席一些酒会和应酬的时候,这双鞋适合我的身份,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女儿无话可说,虽然不情愿,但她心里明白,爸爸是对的。

孩子就是这样,他能体会家长是否在修正他的人生。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教给他正确的生存方法。适度地给予,能让他体会家长的爱,同时也了解自己必须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往往受到严厉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懂得教育父母。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为自己负责,长大了才能对父母负责。

轻生原因二:冷漠的家庭

陈司翰上5年级了,在同学眼里他是个沉默寡言的男孩,但他却和班主任老师言无不尽。他对学业的困惑、和同学之间的矛盾、父母连日的争吵以及对他的抱怨,他有那么多心里话,却只能找王老师一个人倾诉。因为家人,实在无法给他心灵的慰藉。

每日放学,陈司翰都在街上游荡,从夕阳西下到万家灯火,除非他肚子饿得受不了,不然不会回家。回了家听到的只是父母争吵,看他们打打闹闹。成天被母亲数落的父亲时不时冲陈司翰发一通无名火,要是发现他那一再掉落的学习成绩,更是恶言相向:“你是猪脑啊!”还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对比他的缺点。陈司翰觉得家里实在没意思。

看起来又是波澜不惊的第一天,陈司翰和同学发生了口角,无非是孩子吵架无意的言语攻击,但却成了死亡的导火索。

陈司翰绕到离家不远的施工工地,从一个二层楼高的小土坡上大头朝下跳了下去。

郑涵涵再开学就要升入小学6年级了,她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姑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觉得自己恋爱了。每天和他一起上下学,中午相邻一起吃学校的小饭桌,偶尔没有补习的傍晚,他们就手拉手走在霓虹灯下。

“我觉得你特别凛亮,而且聪明,和别的女孩不一样。”郑涵涵

从没听谁这么夸奖过自己,包括父母。她多希望在自己数学考了班级第一的时候能得到妈妈的表扬,她多希望在送爸爸父亲节礼物的时候听到“好女儿”的夸奖,可是什么都没有。爸爸妈妈对她来说就意味着钱。开学了给钱,月底了给钱,三两句话离不开“钱不够再给你”。

可面前的男孩居然这么称赞她,涵涵能感觉到对方是真心的,他简直是世界上最懂自己的人。从此他们就“好”了,过着一起上下学的甜蜜日子。

专家分析有一些孩子在产生轻生念头之后,会想到一些让自己留恋的人。比如特别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某个平时给予他很多疼爱的人。需要有一种力量去牵制他,让他对生活有留恋。

家庭不和睦,家长无休止的争吵之后,弱势一方由于无处宣泄怨气,很容易把愤怒的情绪转移到更弱小的孩子身上,甚至说出人身攻击的责备。孩子成绩不好,功课没完成,应该就事论事,问问他是不是上课没听懂,哪里理解不了等等。过激的责备很容易让孩子以为父母吵架的原因是自己不好,越来越自卑、抑郁。如果这时候再有一些其他的刺激,比如成绩不好,同学不和睦,他很容易会选择走了,就那么平静地走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学校或者老师身上,他们对于老师的尊敬只是出于对知识的崇拜,而感情的重点一定在家。一二年级的小孩子,他们在生活上还需要照顾,会自觉不自觉地依赖着家长;当他们渐渐长大,尤其到了高年级,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和家长做朋友,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支持。

有的孩子和异性走得比较近,家长会武断地认为孩子早恋了。但这是真的,还是孩子只是出于对异性的好奇?如果果真产生了强烈的依恋,那家长也该想想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没到谈恋爱年龄,却把感情过早地投入到外面,给一个非血缘关系的人,是不是因为家里太冷了?

假如一个孩子轻生了,无论已成为事实,还是有过这样的念头,家长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孩子能舍弃最亲的父母?因为他确实没什么可留恋的了。

轻生原因三:课业压力重

一个6年级的小学生在遗书中写道:“生活太没意思了,只有学习。”在他走后,很多人议论,是课业压力太重了?还是生活真的没有意思?又是谁给了他课业压力重的感觉呢?

孩子

东东又开始愣神,在他讨厌的数学课上。可今天和以往有些不同,妈妈就坐在旁边。她和老师商量,要看看东东是怎么听的课,为什么回家完成作业那么费劲,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最近,妈妈送东东参加了奥数班。他一点也不喜欢,数学题总要拐好多个弯,越是看着其他小朋友比自己“未卜先知”地解题,越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材料。东东不敢像以往一样朝着窗户发呆,只是看着自己的小桌子腿左顾右盼。

他多希望赶紧下课啊,可是下课之后也不能奔跑到操场尽情游戏,因为老师不允许,说是为了我们安全。妈妈也不允许,说是让我抓紧时间学习。唉,那下课也比上课好。学习真像魔鬼。

家长

妈妈坐在东东旁边,已经开始咬牙切齿,这孩子的注意力根本不在黑板上,东张西望的干吗呢?怪不得成绩一直不好。估计奥数班也白上了,真是气死我了。回家非打到长记性不可。

放学后,妈妈真的打了东东一顿,还是用小木条抽屁股,留下了一条条的红印记。看着东东低着挂满泪珠的小脸做数学作业,妈妈也心疼了。就这么逼着孩子学吗?可不这样他以后怎么办,怎么上大学,怎么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呢?

孩子

肖晓是个爱面子的小姑娘,已经上二年级了。她正专心看着老师发给她的一篇名为《止咳糖浆》的说明文,第一句话“止咳糖浆用于……”这么一大篇密密麻麻的字到底在说什么?肖晓尝试着回答第一道题目“止咳糖浆的功效是什么?”什么意思?功效是什么意思?用于治疗咳嗽,什么是“用于”?随便写吧……唉,回家肯定又要被妈妈骂。

家长

看着女儿一塌糊涂的小测验,妈妈太无奈了:“你怎么就不用心呢?”肖晓小时候生了场病,一只耳朵失聪,学习不好会不会和这个有关系呢?可我说话她都听得见,另一只耳朵是好的呀!专家分析:家长让孩子学习,无非想让他长大以后能不断地往高处走。但孩子被动地学习,能让家长的心愿成真吗?一些谈子选择了轻生,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人格有缺失。一个人是否能活得更好,关键看他的性格是否健全。有了健全的性格,即便小时候没有这么多的铺垫,他也会有向上的心,反而形成自觉地奋斗,这样的孩子更强、更有忍耐力。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可遇到沟沟坎坎一样能走过去,不会选择轻生,因为有家长在心理上支持他、理解他。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落后,那些得了坏成绩或者受到批评就呆头呆脑的孩子,反而更希望自己好。

绝大多数孩子成绩不好,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比如学习习惯、恒心毅力、自我认同感和注意力等等。但家长真的找到原因了吗?支持人感觉能力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运动感觉、视知觉、听知觉、思维,这些都是决定孩子学习能力的因素。

视知觉有缺陷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弱,往往表现为数学成绩差。所谓视知觉有缺陷,可能就是孩子的视线范围窄,其他的孩子看黑板是整体的,而这样的孩子只能把注意力放到一个局部,于是他获得的信息就不全面,影响了对概念性问题的理解。这应该补习的是概念而不是上提高班,提高班只会让孩子更加挫败,从心里抵触这门功课。

而听知觉有缺陷的孩子会在语文方面较弱,同样,老师的讲解他不能完好地接受,丢失信息造成概念不理解,这时候家长就要加强培养孩子的听知觉。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运动感觉。很多孩子从小受到限制,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玩,这些限制被冠以安全的名义。然而,家长没有意识到,你把他的行为规范到最简单、最安全的范围,同时也使得他的大脑呈现了简单的处理模式。久而久之,在学习上的习惯,大脑也展现出简单的思维模式,学习自然不灵活。所以,应该让孩子充分地活动,只有当他把过剩的精力散发出去,才能在学习的时候集中精神。

最后,希望家长能信任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是很聪明的。在小学一二年级,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的督促,帮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就要放手让他自己学习。家长要把学习的责任交到孩子手里。他们不是不懂,只是有时候问题想得不全面,或者害怕结果所以不去考虑。这时候家长就要告诉他,你今天不学习,明天就要付出代价,这是你应该负的责任。

如果家长朋友在对应孩子学习时有中度以上的焦虑情绪流露,会给孩子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焦虑程度,抑制学习兴奋度,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和思维。

家长需要调整应对孩子学习的心态,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平和的学习环境,稳定孩子的学习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才能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编辑冯岚

猜你喜欢
东东家长妈妈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