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了汉语习语英译处理的文化差异,并以实例说明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种常见方法,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貌合神离”的现象。
关键词:汉语 习语 英译处理
一、习语的定义、特点、分类
(一)定义:习语(idiom)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精华。习语往往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用来比喻事物,一般都短小精悍,易懂易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分类:本文所说的汉语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歇后语、成语(phrase)和典故(allusions)等。
(三)特点:习语的特点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习语本身就是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其语言生动形象,通俗简练,有时还利用声音和谐来增加美感,如“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英语中也有“by hook or by crook,as red as a rose”等;
2.习语是语言中独立、不规则而固定的因素。如“露出马脚”,用来形容某人做事情露出破绽,为人所识破,并不是说这个人有一只马脚;
3.习语的词语一般来说是不能任意更换的。如“露出马脚”不能改成“露出猪脚”,“雪中送炭”不能改成“雪中送煤”等。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汉语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二、影响汉语习语英译处理的因素——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练的方式之一。就英汉习语而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英汉语言中有不少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经常与土地打交道,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等。而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teach fish to swim”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go by the board”表示计划落空、失败;“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
在汉语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和“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而西方国家多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
(三)风俗习惯
中英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现就动物举例。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朝夕相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宠物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民对狗有不同的看法。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也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文化中。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 idioms),并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褒义词。如:“lucky dog”(幸运儿)、“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Every dog ha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谗猫”来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old cat”(脾气坏的老太婆)。另外,“龙”对中国人来说是神圣、吉祥、权利的象征,中国人很喜欢龙。而龙在西方国家是一种邪恶的东西,人们不喜欢龙,认为它会给人带来厄运。
(四)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如《史记》《论语》《左传》等)、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习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与之对等的。而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cats paw” (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源于《伊索寓言》,“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the salt of the earth ”(没有坏心眼)均源于《圣经·新约》。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
三、汉语习语英译处理的方法
汉语习语英译处理的方法有六种:同义借用法、直译法、意译法、直意结合法、节译法、直译加注法。
(一)同义借用法
总体上看,汉语和英语习语在意义、形象等方面完全相同的情况很少,但还是存在的。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在心理、逻辑思维等方面有些是相通的,因此,在不同民族的习语中会有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借用英语同义习语,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借用意义相同和所引起的联想、形象、修辞色彩也相同或相似的习语。如“以牙还牙”(a tooth for tooth)、“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一文不名”(without a penny to ones name)、“千钧一发”(hung by a thread)、“混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空中楼阁”(castles in the air)、“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once bit,twice shy)、“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poses)、“星星之火,可以燎原”(little chips light great fire)、“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like son)、“事实胜于雄辩”(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等。
2.借用意义相同但形象不同的习语。如“半斤八两”(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徒劳无益”(hold a candle to the sun)、“三番五次”(again and again)、“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寿终正寝”(die in the bed)、“无风不起浪”(no smoke without fire)、“真金不怕火炼”(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塞翁失马,焉知非福”(nothing so bad,as not to be good for anything)、“家喻户晓”(every barber knows that)、“水中捞月”(fish in air)等。
(二)直译法
汉语中有不少生动活泼的习语可以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采用直译的方法译成英语。直译如果得体,就能既保留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原意。也能把原文的形象和民族特色表现出来,使西方读者感到新鲜有趣。如“爱财如命”(Love money as one love ones life)、“趁热打铁”(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安分守己”(Abide by the law and behave oneself)、“半途而废”(give up halfway)、“瞎子点灯,白费蜡”(like a blind man carrying a candle)等。
(三)意译法
有些汉语习语,如果直译不能表达它的意思,英语中又没有一样的同义习语,这时就要考虑采用意译法。意译法能够传达原文的基本内容并使译文通畅,但不足之处是不能保留原文的形象性。如“一木不成林”(One swallow dose not make a summer)、“一箭双雕”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迎刃而解”(be readily solved)、“畏首畏尾”(over-cautions)等。
(四)直意结合法
有些汉语习语,如果完全直译,其译文会令不懂中文的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意译又会失去原文的形象和生动性,这时就要考虑使用结合法来解决。但使用这种方法会使译文丧失一部书原文形象性。如“怨声载道”中的“怨声”可以直译“cries of diacontent”,但“载道”不能译为“fill the road”,可以译为“all round”或“everywhere”,两者合起来就是“ complaints complaints are heard everywhere”。又如“怨天尤人”(blame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but oneself)、“欲盖弥彰”(try to hide a mistake,only to make it more conspicuous)、“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sweep the snow from your own front door,leave the frost on the other man's roof to thaw)等。
(五)节译法
汉语习语有些是对偶句,往往前后两对含义相同,修辞上优美对称。英语中一般没有对称的,因此,翻译时只译出其中一对就可以了。如“无影无踪”(vanish without a trace)、“千真万确”(be quite true)、“根深蒂固”(deep-rooted)、“自给自足(self-sufficient)、“狼吞虎咽”(wolf something down)等。
汉语中的歇后语在英语中根本没有这种形式,翻译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依据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词序直接翻译出来以保留原文的风格,或者将后一部分译出,前一部分的比喻省去不译,如“竹蓝打水一场空”(all is lost)。
(六)直译加注法
有些典故中含有中国的历史故事,外国没有相对的成语相对应,如果直译就会使外国人不知所云,因此要加注。这样做不仅介绍了中国习语的特色,还照顾到比喻、形象、风格等各方面。如“东施效颦”(Dong Si,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 only make herself uglier—blindly copying others and making oneself look foolish),“朝秦暮楚”(Serve the State of Qin in the morning and the State of Chu in the evening-play fast and loose),“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Like the fish rising to Jiang Tai Gong's hookless and baitless line——willingly fall into the snare),“八仙过海,各显神通”(Like the way 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 each displaying his own talent-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lore)。
四、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的现状和未来
(一)现状
目前汉语习语的英译问题而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有的译文根本不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别,只是从表面上翻译或只是简单的词语堆砌。如把“拉后腿”译为“pull one's leg”,把“视同儿戏”译作“child's play”,把“同床异梦”译为“strange bedfellows”,把“同舟共济”译为“in the same boat”,把“一触即发”译为“to be‘touch and go”,把“怒发冲冠”译为“one's hair stands on end”,把“食言”译为“eat ones words”把“洗手不干”译成“to wash one's hands of”等等。这些错误的译法严重误导了外国人以及中国人,未能很好地传达汉语习语的特点。
(二)未来
形象性是汉英语言的特色之一。有人只译出原文的大概意义,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但失去了它的形象性。未来习语的翻译要注重翻译出原文的形象性。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中的“拍案而起”可以译为“stand up,pounding the table”或“rose to his full height and smote the table”。很明显,后者要比前者译得好。前者只是简单地表达出这一拍案的动作,而不能表现出闻一多的英雄气概。后者更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原文的精神,达到“神似”。
汉语中的习语有褒有贬,也有中性,语气也有轻有重。有些人忽略了这些,译文译得五花八门。未来的习语翻译要注意到这点。如“口蜜腹剑”的汉语意思是“嘴上说的很甜,肚子里却怀着害人的坏主意,形容人阴险”。如果译成“Velvet paws hide sharp claws”或“with sweet words but a black heart”,语气都显得太轻了,如果译为“a honey-mouthed and fiendish murderer”就较恰当。
中国是一个注重礼节的国家,这也反映到了汉语习语上。因此,翻译汉语习语一定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要结合语境。另外,汉语中的习语,特别是有些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为取得特定语境的修辞效果,要灵活处理。
五、结语
本文对汉语习语的定义、特点和影响汉语习语英译处理的因素以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习语反映出了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习语时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习语翻译时做到“形似”和“神似”。准确地表达情感,才能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2]汪福祥.汉译英中的习语翻译[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3]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孟冒倩 郑州 河南工程学院外语系 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