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方言中古阳声韵今读以及今读与阳声韵的对应关系

2009-07-15 04:42闫顺英
现代语文 2009年5期

摘 要:在山东方言中,中古阳声韵的变化非常丰富,呈现四种类型,即“尾”型、“弱”型、“无”型、“阴”型。本文对这四种类型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考察了它们与中古阳声韵存在的音类对应关系。

关键词:山东方言 中古阳声韵 音类 对应关系

中古阳声韵即鼻尾韵的演化可以从鼻音韵尾的音质变化和鼻尾韵类的分合关系来考察。中古时期的鼻音韵尾[m、n、ŋ]在官话方言中普遍合并为[n、ŋ]韵尾,这两个鼻音韵尾和高低主元音配合,形成与现代普通话一样的鼻尾韵类格局。从韵类上说,山东方言鼻尾韵与北京官话基本一至,但从音值上说,由于中古阳声韵在山东方言中又进一步演变,使山东方言与北京官话的鼻尾韵大相径庭,形成现在山东方言的局面。下面是中古阳声韵在今山东方言中的情况(本文占有山东方言两区四片中的四十三个点的材料):

东莱片:长岛、海阳、牟平、蓬莱、荣成、烟台

东潍片:即墨、胶南、莒县、莱州、临朐、平度、青岛、日照、寿光、潍坊、沂水、诸城

西鲁片:单县、定陶、东明、东平、菏泽、济宁、金乡、临沂、曲阜、郯城、汶上、枣庄

西齐片:博山、德州、济南、利津、聊城、临清、宁津、泰安、无棣、新泰、阳谷、章丘、淄川

其中有十三个点的语音材料来自《省志·方言志》:海阳、青岛、临朐、日照、潍坊、济宁、枣庄、单县、东平、菏泽、临沂、章丘、泰安,这部分点都收录了810个音系基础字;另外三十个点的材料来自各地单行本的方言志和优秀硕博论文或以其他形式出版的方言调查报告,这些点所收入的字比较多,各点3000~6000不等。

一、中古阳声韵今读类型

中古阳声韵尾在今山东方言中大致读为四种类型,即“尾”“弱”“无”“阴”。

“尾”型即指完整保留中古鼻音韵尾,主要元音不发生鼻化。“尾”这种类型在东潍、东莱、西齐、西鲁四片中都存在:东潍片的即墨、胶南、莒县、莱州、临朐、平度、青岛、日照、寿光、潍坊、沂水、诸城;东莱片的长岛、海阳、牟平、蓬莱、荣成、烟台;西齐片的博山、聊城、临清、宁津、泰安、无棣、新泰、阳谷、章丘、淄川;西鲁片的单县、定陶、东明、东平、金乡、临沂、汶上、枣庄。

“弱”型即中古鼻音韵尾弱化,发音部位不像鼻音那么到位,主要元音有鼻化的成分。“弱”型在东潍、西齐、西鲁三个方言片中存在:东潍片的莱州、寿光、沂水、即墨;西鲁片的定陶、济宁、金乡、曲阜、郯城、汶上、枣庄;西齐片的德州、济南、聊城、宁津、利津、淄川。

“无”型即中古鼻音韵尾完全脱落,同时主要元音发生鼻化,这种现象在山东方言各方言点中前鼻音韵尾中比较常见。“无”型在山东方言的四片中都存在,像东莱片中的海阳,东潍片中的即墨、胶南、临朐、莱州、平度、青岛、日照、寿光、潍坊、沂水、诸城;西鲁片中的单县、东明、东平、菏泽、济宁、金乡、临沂、曲阜、郯城、汶上、枣庄;西齐片中的博山、德州、济南、利津、聊城、临清、宁津、泰安、无棣、新泰、阳谷、章丘、淄川。

“阴”型指中古阳声韵尾完全脱落,主要元音也不发生鼻化,即完全转化为阴声韵。这种类型在山东方言东莱、东潍、西齐、西鲁四片各方言点中大都存在。

二、山东方言四种类型跟中古音类的对应关系

中古语音阳声韵,咸摄与山摄、深摄与臻摄韵尾不同,主要元音相同;宕江曾梗通韵尾相同,主要元音不同,但宕摄与咸山摄主要元音相同,曾摄与深臻摄主要元音相同。这是讨论山东方言阳声韵归并的一个基础。

山东方言阳声韵的归并有两个条件:

(一)以主要元音相同为条件。咸摄与山摄、深摄与臻摄鼻韵尾不同而主要元音相同,在音系简化过程中因主要元音相同而引起韵类的合并,这是在山东方言乃至整个官话方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以鼻韵尾相同为归并条件。宕摄与江摄合并、曾摄梗摄通摄合并,都是以鼻韵尾相同为条件引起主要元音同化的结果。方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收-ŋ尾的各摄之间的归并首先表现为主要元音相近的韵摄之间的归并,像宕江的归并。曾梗通的归并较晚,相同的韵尾使它们主要元音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最后形成开齐合撮四呼俱全的格局。

下面看一下在选取的四十三个方言点中,四种类型跟中古阳声韵的对应关系。括号外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型成规律存在的方言点数,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种类型在这些方言点中只是个别存在。

由上面四个表格可以看出,咸山摄鼻化方言点数最多,有36个;其次是深臻摄,有33个;再次是宕江摄,有4个;曾梗通摄保留鼻音韵尾方言点数最高。从这种情况看,鼻音韵尾对鼻化的产生有重要的作用,即以前鼻音为韵尾的主要元音容易产生鼻化,如咸山深臻摄比党江曾梗通摄更容易产生鼻化,以后鼻音为韵尾的主要元音口化程度则比较高;从主要元音这个角度来看,前、低元音较后、高元音更容易产生鼻化,如咸山摄比深臻摄、宕江摄。在山东方言中确实是这样的情况,就后鼻音韵尾来说,宕江曾梗通五摄虽然形成开齐合撮互补的局面,但是通摄的鼻音韵尾最为稳固,表现在很少有特殊读音出现。这与汾河流域方言非常相似,王临惠说:“汾河流域方言阳声韵尾消变的速度依次为:咸山>深臻>宕江>曾梗通。”另外,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咸山摄更容易失去鼻音韵尾,其次是曾梗摄,再次是宕江摄,深臻通摄鼻音韵尾最为稳固,这与晋语和吴语演变规律基本一致。而客赣方言则是咸山梗摄最容易失去鼻音韵尾,其次是宕江摄。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增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5]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6]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李东香.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鼻音韵尾脱落现象考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闫顺英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