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学的诗学蕴含及其影响

2009-07-15 04:42刘建朝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5期
关键词:道家儒家

摘 要:魏晋之前的中国诗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基本属于儒家的话语,道家偏重审美的诗学蕴含直到魏晋时期才真正在文艺上产生影响。融合儒释道三家而成的禅学在唐代已成熟并为文学活动和中国诗学打开新的局面,影响了创作主体、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及批评鉴赏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禅学 儒家 道家 中国诗学

中国传统诗学以其丰富的思想孕育出“诗的国度”,然而在西方文化思潮争先涌入的今天,传统诗学近乎被视为过时的理论,甚而被人们堆进历史的角落。但是,如果全盘忽略传统诗学而漠视其中仍不乏生机的思想,那么我们在中西诗学对话中将面临民族性缺场和失语的尴尬。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来源之一的禅学,以其不同于儒道思想的独特品格拥有实现传统诗学现代转换的质素和可能性,但由于各种因素它常被置于传统诗学的附属地位而未受到足够重视,本文试图返回当时儒道占主流的历史中来阐述禅学的诗学蕴含及其产生的影响。

禅学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儒道相互融合而成的,那么,对儒道学说的诗学蕴含及其影响的概况应先有所了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造社会人心,他企图发挥文艺的功能来达到自己的社会政治目的,从而肯定文学的社会功能及教化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P193。认为文艺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合乎礼仪,温柔敦厚。孟子和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希望文艺向上可匡正君主向下能教化百姓,即肯定文艺的社会功能正是儒家学说的诗学蕴含。儒学在汉朝统治者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奠定了它数千年的思想统治地位并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文艺观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源流是不争之事实。

相异于积极入世的儒家,道家关注的重心由社会政治转向个人自我,志在探求自然宇宙的本质。后人也从道家挖掘其诗学蕴含,发现道家的体道方式和世界观与文艺创作活动有着相契合之处。如庄子提到“心斋”与“坐忘”,而创作就要求作者摆脱功利的心态,这样才能创作美的作品。又如道家的“法天贵真”和“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2]P211的观点,也启发了文艺朴素清淡的审美风格。可以说,道家有丰富的诗学蕴含,但它与儒家着重文艺的社会功能相异,也因此使得儒学强势之时道家就趋于式微,以致道家的诗学蕴含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显现为诗学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3]P119这时期儒家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道家思想受到重视,它们各为知识分子指出方向:一是对社会政治教化的重视,一是对个体及自然的偏重。但似乎处于“左右逢源”的文人们发现,在秩序大解体的现实中很难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而寄山水远祸害又违背根深蒂固的经世济国之心。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是难以企及的幻想。思想的困境,人们必然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佛教的“空无”思想无疑为当时带来一股新风,玄学就是中外思想初步结合的产物,而禅学是儒释道三者深度融合结出的一朵奇葩。禅学既保留有佛教的基本思想,又融入老庄和玄学的成分,这使禅学的诗学蕴含具有丰富性和多面性,它为文学活动和传统诗学打开新局面,影响了创作主体、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及批评鉴赏等各个方面。

诗人先“情动于中”,后有“形于言”的诗歌,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说,诗歌只是欲望发泄转化的产物。但人的欲望是连绵不绝的,文艺创作并不能真正排遣内心不断涌现的情感。佛教认为只有断灭七情六欲才能真正消弭人生的痛苦,达到“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4]P157。禅宗认为包括情欲在内的人生一切都是空无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5]P14。“空无”即“非有非无”的世界观影响到文人心理,产生人生如梦幻的感觉,致使创作主体进入“无心于物”的心态。王维的“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白居易的“是非都付梦,语默不妨禅”,这是禅学影响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体现,并影响到创作。

禅学认为万法尽在自心,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而念念不住无拘无束。《五灯会元》有言:“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悉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6]P60创作主体体现出直观的自由的审美心态正与此契合。深得其中三味的杨万里认为作诗不该模仿古人,而应直接从现实生活和自然中提起诗句,他在《荆溪集》总结道:“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难也。”[7]P286诚斋谈到的创作状态与禅学的“荡荡无碍,任意纵横”十分相似。可见,禅学的诗学蕴含对文人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金刚经》提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虚空无住禅境;而倡顿悟的南宗没有取消坐禅的对坐禅清静状态的偏爱。这些体现了禅宗的性空说和佛性说,影响到文人创作心理,便使作品形成独特的风格特征。如王维以心舍于有无的观物方法创造了大量风格空静清寂的诗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孟浩然、裴迪、常建,綦毋潜等都有类似风格的作品,创造了禅的意境。虽然不能直接说“意境”论源于禅学,但王昌龄使用“意境”的概念,诗僧皎然提出“文外之旨”的命题,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观点,这与他们受到禅学思想的影响有关应是符合事实的。

禅学的诗学蕴含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产生影响。首先是禅学概念的引入,丰富了批评语言。宋代严羽评诗之妙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8]P157。这就借鉴了佛经用语,《维摩诘经》即有“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4]P157。而王昌龄提出的“意境”说,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意境论。禅学对文学批评更重要的影响是用禅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文学批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最充分体现诗禅关系的是严羽的“以禅喻诗”。“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8]P26这明显借鉴了修禅中渐悟和顿悟的方法,他认为诗的创作运思应更像顿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8]P12,并以“妙悟”作为评判诗作的标准。

总之,禅学的诗学蕴含是不同于儒道的,它对中国文学活动和传统诗学产生鲜明而独特的影响,加深了对文艺本质的认识,多样化了文学风格,并丰富了传统诗学。然而,因以往长久受儒道两家显学的遮蔽,禅学的诗学蕴含不受重视,不但不能给禅学在中国文论史上应有的地位,而且对禅学在当前的传统诗学现代转换可能性的发现方面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在中西诗学广泛对话的今天,厘清禅学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诗学上的影响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这是禅学的诗学蕴含现代转化的起点。

注释:

[1]孔丘:《论语》,李明阳译注,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

[2]庄子:《庄子》,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3]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宋先伟:《维摩诘经》,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宋先伟:《金刚经》,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普济:《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7]杨万:《杨万里选集》,周汝昌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8]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刘建朝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7)

猜你喜欢
道家儒家
知命
漫画道家思想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庄子说》(二十五)
《庄子说》(二十六)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茶道
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
中国人能否再次成为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