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靖
摘 要:画家张道光的成功并非他执着追求的结果,而是由于机遇,这是生活的胜利。因此,对于那些还尚未成功的艺术家来讲,《画家与狗》带来的虚幻的安慰和鼓舞之后不过是更难以忍受的焦虑,何时候机遇可以降临在我的头上?而成功多属于那些执着追求的人。不过,对于那些一直摇摆在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艺术家来讲,当艺术实在战胜不了生活的时候,还是应该回归生活。尽管这样的回归是痛苦的,却也忠于人性的真实,同时也保护了艺术的纯粹。
关键词:《画家与狗》 生活 艺术 成功 机遇
《画家与狗》是2004年发表在《新华文摘》第15期的一部小说,作者王瑞芸。如果没有弄错的话,这位王瑞芸应该就是艺术批评家王瑞芸,现侨居美国,曾经发表过《通过杜尚》等艺术批评论著。《画家与狗》写的恰恰就是一位失意的旅美画家张道光最终咸鱼翻身,获得成功的故事。小说写得非常吸引人,文气贯通,如行云流水,给人以阅读快感。而小说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就是张道光的成功了。
张道光刚到美国的时候,可以说是踌躇满志。虽然他当时才三十岁,却是一个在国内成名了好几年的画家。成功既让他实现了艺术的理想,又给他带来了不少现实的好处:毕业分配到全国一流的美院,又挑了个最漂亮的媳妇。而成功也激起了张道光更高的理想追求,于是他出国了。可是,在国外整整六年,“漫说成功,他连小小的得意也不曾有过”,他的那些追赶潮流而做的“实验性的观念艺术”既没有人看,也没有人买,随着事业的失败,他的老婆也离开了他。于是,张道光成了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彻底的失败者”,而长期的失意的折磨使他患上了忧郁症。
故事就是从张道光患上忧郁症讲起的。患上忧郁症的张道光有两个表现,首先就是厌恶生活,一切正面的肯定生活的状态都让他感到厌恶,甚至到了连对别人最简单的交谈,最简单的动作都不能够忍受的地步。而当他独处的时候,他厌恶的对象就成了他自己;患上忧郁症第二个表现就是对于曾经热爱的艺术的逃避和恐惧。所有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艺术的未来的想法都会“比病菌还要可怕,立刻就能让他食眠俱废”,甚至他都不愿意再去碰一下装着画具和习作的箱子,“而是用脚”。在这种情况下张道光听从了一个中医要他“过一过吃饭穿衣的平常日子”的建议,搬到了一个小镇上静养。
就是在这时候,张道光遇到了一条狗。一条企图在张道光家的后院安营扎寨但又对宅院主人抱着警惕的流浪狗。然而,就是在与这条狗打交道的过程中——和另外一个生命之间的由相互的防备、猜测、试探、期待,到最后的互相信任、需要和陪伴,张道光慢慢地恢复了对于生活的感觉和感情。而更传奇的则是——这也就是张道光转运的机缘:因为有一天救了这条狗送它到兽医院而被兽医索要高价治疗费,被气愤驱使的张道光决定不给这笔钱,只以两张狗的油画肖像作为抵债,于是他再一次拿起了画笔。然而,由于张道光心中“被一种奇异的不买帐的情绪鼓舞着,他画得很投入,色彩大胆,笔触自由,又由于他心中不肯叫自己多花工夫,笔笔只抓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结果这两张狗的油画肖像“获得了触目的强烈效果”。而在画画的过程中张道光“一点没有发现自己拿起画笔时跟拿筷子一样自然,根本没有对画笔画具神经过敏”。画完后他才意识到“他竟然又能画画了!”而这两张狗的油画肖像的成功也使张道光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宠物画家——他甚至给一条浑身碧绿的大蜥蜴画过像。画宠物肖像的成功给张道光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物质翻身的他在画宠物肖像画之余又开始画起了风景。没料到油画风景写生给张道光带来了新的声誉,甚至美国油画界的评论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美国在十九世纪赫赫有名的哈得孙风景画派竟在一个中国籍画家手里复活了?
这就是张道光的神奇的成功,令人啧啧称奇。一旦好运来临,便势不可挡,好事一桩接着一桩,足以让现实中还艰难跋涉在艺术的道路上尚未成功的艺术家读后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鼓舞。纵观全篇,王瑞芸似乎想通过《画家与狗》这部小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建立起了和生活的联系,接了地气,恢复了生命的元气,可能才会更容易成就一些事情。笔者认为,这条生活法则是不错的,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找到很多的例子来证明,然而,对艺术的成功而言,个体和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和谐,个体世俗生活的滋润却并不是必然条件。因为艺术是要超越的,这是它的本质,而一个人如果过分和世俗生活缠绵牵扯,反而会绊缚住他艺术追求的脚步。
一个人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就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能够拒绝世俗的诱惑。1982年,作家林斤澜写了一篇小说《肖像》,就塑造了一个有着强大人格的艺术家形象——梅大厦。当当年的同窗好友频频亮相、活跃于“艺术前沿”的时候,梅大厦却放弃了对世俗名利的追求,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对于艺术的探索之中。当他的同窗抄袭他的一件旧作的构思并获得全国美展大奖的时候,不知情的梅大厦却指着这件作品说:“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他正在做一件黄杨木雕,那是一个沉思的少妇,然而却用了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那女人的几乎要垂到地上的长长的眼皮给人以警醒的力量。就是这样,世俗的生活在梅大厦的小屋里仿佛停止前进了,他居陋巷,顿顿面条青菜,五十岁的人依旧是孤身一个,然而他的艺术却在进步着。不过,在远离和放弃世俗幸福的时候,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心里是没有太多的挣扎和悲凄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感和快乐。因此,面对那刚从领奖台载誉归来的同窗,梅大厦毫无醋意和伤感。相反,他说,“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工作最好的时候。因为最自由。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这种自信和快乐恐怕是他的同窗所要羡慕的了。当同窗实在看不惯他的生活状况而要给他“找个真人儿过日子”,梅大厦拒绝了,他说:“想搞艺术,就不要想好命运。”对于世俗,他放弃得是如此彻底,甚至都不打算看到自己有生之年功成名就。
强大的人格素质,让梅大厦收获了艺术上的真正创造和成功,当然,正是对于艺术的热爱,才让他有力量抵抗世俗生活的诱惑。和梅大厦相比,张道光在艺术的追求上就显得摇摆不定。张道光就是这样一类艺术家的代表,你不能说他不热爱艺术,但他对于艺术绝非执着。这表现在:如果艺术能够为他们带来现实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达成平衡,就能够激发起他们继续追求的信心和勇气;如果不能够,他们就会停止下追求的脚步,痛苦彷徨,甚至投机取巧。比如张道光到了国外就放弃了自己擅长的写实表现,而转而去弄实验性的观念艺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国外正在流行。这样的艺术家往往是人格的软弱者。人格软弱的人尤其迷恋艺术中光与色的超脱世界的诱惑,是艺术加强了他们的“超越心”:“他不就是从最平常里来,由于要努力摆脱这不平常才做成艺术家的?”然而也是因为软弱,他们在终极意义上拒绝不了生活的诱惑。所以这样的艺术家的成功就特别地需要机遇,他们也特别地渴望机遇,因为他们缺乏坚忍。《画家与狗》其实说的就是一个机遇的问题,张道光的成功并非他主观能动的结果,而是他对于艺术的信心借着生活带给他的好处再次被激发起来了,说到底,这是生活的胜利,就艺术而言,这是一次非典型性的成功。虽然说这篇小说会给那些如张道光一样类型的艺术家以愉快和鼓舞,因为他们最期待的也是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时来运转,然而这样的机遇实在是太少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张道光那样幸运。
成功更多地属于那些执着追求的人,像梅大厦,因为他的追求不会轻易因为生活的变动而改变,他是意志强大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并非是无情和没有生活的人,只不过他不把自我的世俗享乐作为情感观照的对象,他有大爱。这也是梅大厦类型的艺术家和张道光类型的艺术家的区别之所在。
当年杜尚的《小便池》被退赛之后,他作为纽约画展的申请会会员,通过一个朋友发表声明,说“穆特先生”是否亲自制作了这个《泉》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选中了它。杜尚实际上是在说“机遇”比“艺术”的重要。对艺术的成功来讲,机遇固然重要,但对于张道光这样的摇摆派来讲,过分强调机遇的结果只能让他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更加浮躁。而杜尚之强调机遇,也只不过是富贵闲人的闲话,万不可当真,或被他左右。杜尚在没有成名前非常勤奋,并且没有人像他那样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再说,《小便池》虽然让他暴得大名,但那总不算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对于杜尚颇有研究和推崇的王瑞芸想必会潜在地受其思想影响,因此《画家与狗》表面上说的是艺术和成功,实际上说的是生活和机遇。可是,对于那些渴望机遇的人来讲,小说带来的虚幻的安慰和鼓励之后不过是更难以忍受的焦虑,什么时候机遇可以降临在我的头上?
不过,对于张道光这样的艺术家来讲,当艺术的存在之于他已经成为一种折磨和伤害的时候,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他就不如选择后者。因为当一个人的自我已涣散的时候,又怎么能够有艺术的创造力呢?文中张道光实际上做出的选择就是放弃艺术,回归生活,回归人性自我的真实。尽管,这样的回归是难受的,要承受放弃艺术理想的痛苦,然而却忠于人性的真实,也保护了艺术的纯粹。可以想象,即使没有后来的艺术的成功,张道光若要按着他的选择走下去,至少可以拥有一份平静而真实的生活。否则,将是对于自我,也是对于艺术的伤害。女作家韩晓征曾经写过一篇小说《美器》,其中的贺松因和张道光一样,也是一个徘徊在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艺术家,其实贺松因比张道光更不能够拒绝世俗生活的诱惑,她事实上是个很传统的女子。但是贺松因却在被爱情伤害之后选择了继续从事艺术,她想以艺术的“成功”来弥补生活中的失败。然而这种艺术的追求既是对于自我的背叛,也上对于艺术的背叛的开始。果不其然,为了成名,贺松因在她的行为艺术展中赤裸上阵,为了造成更轰动的效果,甚至在阴道中塞进了人形巧克力,在这场充斥着色情和功利气息的行为艺术表演中,贺松因彻底地背叛了自己,同时她也彻底地背叛了艺术,她收获的只有生命的悲凉和空洞。她还不如张道光,即使不成家成名,即使只做一个宠物画家,又怎样。因此,虽然就表现“艺术的成功”这一主题而言,《画家与狗》这篇小说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虚幻的安慰,然而张道光的行为所体现出的那种在理想的追求之于个体已经成为一种伤害的情况下,毅然向现实、向生活回归的思路却是这部小说给我们的一个有益的启示。真正强大的艺术家的人格是我们所追求的,然而现实生活是那么得艰难,所以那些徘徊和放弃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还有一些艺术家,他们终其一生几乎都是在艺术和生活之中挣扎,不能够抛下生活,也不能够放弃对于艺术的追求,他们也没有机遇获得成功。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最好的艺术作品就是他们的一生的挣扎和坚持了。这样的典型在文学中有,在现实中也大有人在。
(韩靖 广东肇庆学院美术学院 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