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之殇

2009-07-15 04:42马祥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命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

1977年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大致经历了四种变化,1977年以命题作文为主,1978-1998年开始则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交替使用,1999-2004年则成了话题作文的天下,2005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分天下,2005-2008年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重新升温,话题作文逐渐淡出。

命题作文给学生规定了一个很严格的写作要求,比如体裁、题材,甚至不同体裁所包含的特有的写作要求。例如1977年西藏的作文题是三选一,其中之一是《批判“四人帮”的一个反动论点》,这就是典型的命题作文,考生必须写议论文,必须是批判某论点,文章必须是驳论式。命题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规定的框框内,审题稍有不慎,就会“跑题”,而且命题范围限制太死,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的体验,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1978年以后,给材料作文占了高考作文的多数,除了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习惯》,1994年《尝试》为命题作文外,其余都是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的限制有增无减,它要求考生首先读懂材料,再根据相关的要求立意,考生立意、选材的自由被剥夺,文章构思也大同小异,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因受限制而难以展示。无论是1995年以诗歌《鸟的对话》为素材的作文,还是1996年以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漫画为材料的作文都是如此,一些学生因为连材料都没有读懂,导致得分很低。

话题作文实现了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结合,提出了“三自”原则,即立意自定、体裁自选、标题自拟。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以提倡创新、展示个性为原则,强调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结构模式不拘一格,使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更体现了高考选拔的公平性原则,这可以看作是对过去作文命题过死的一个校正。从考试结果看,全国各地优秀作文比过去明显增多,满分作文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是因为考生的素质提高了,另一方面也是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考生提供了更多展示才气的机会。当然话题作文的话题固然宽泛,也并非宽大无边,“它是把学生放进来审查,不是把学生放在外面测试”。如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都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大胆地想象,但是都必须与话题有关,超出话题就是“跑题。但是,话题作文在1999年诞生,2004年一统天下,然后就走向没落,2008年几乎寿终正寝,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话题作文的劣根性是与其优越性一起降生的,话题作文最大的问题有二:其一,话题作文的材料有误导作用。话题作文本来可以不用带材料,直接用“以XX话题”命题即可,为何非要带材料?这和话题作文是从材料作文的“娘胎”里孕育有关。其二,话题作文衍生了大量抄袭宿构现象,这是由于话题作文的限制性不够造成的。据悉,话题作文实行以来,每年评卷中都发现了抄袭的文章。

一、关于话题作文的材料及其作用

让我们先以一道高考作文题目为例切入这一话题。下面是2004年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新疆等省的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笔者曾就此题目让学生做了一次作文,结果发现学生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存在着较大失误。笔者在课堂上随机提问了几个学生:题目中所涉及的材料,你是如何处理的?学生A答,我以原材料为依托,发挥想象力,把它扩展成一篇小说。学生B答,我只是把材料当作我所写话题的一个例证,一笔带过。学生C说,我的作文中没有关于材料的片言只语,我把材料完全抛弃。学生D说,我从材料中看到有钱人关注金钱的同时,失去了他周围的信任和同情,从而提炼出“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中心论点,然后就此论点展开论述。“同时,我认为对材料只能这样处理,”该学生强调说,“如果不充分利用材料,那么出题人何必给出一大段没用的材料。”

如何客观评价上述同学的回答,让我们首先从作文的材料谈起。回顾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3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命题形式由单纯命题作文向给材料作文转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严格地讲,1982年之前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就已经不间断地出现材料。比如1977年四川题《〈一个青年矿工的变化〉读后感》,1979年高考作文,“细读下面这篇文章,把它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这其中所给的文章,都属于材料。当然,对这些材料的处理,基本上对任何考生都构不成困难。我们这里重点探讨的,是话题作文的材料。

话题作文有三种主要的表达形式,第一种是指定性话题作文。出题者直接指定一个“话题”,要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例如: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指定性话题作文属单纯型话题作文,它包括话题与要求。第二种是提示式话题作文。出题者先铺叙一段话,这一段话不是材料,它的作用是把考生引导到话题之上,提示语引路后才标出写作话题与写作要求。第三种是材料式话题作文。这种话题作文是从材料作文中脱胎而出的,材料式话题作文包括题引材料、提示语(有的没有提示语)和写作要求。

综观前几年高考中被论者称为“逐渐成熟”的话题作文,我们发现,高考话题作文以材料式话题作文为主,那么材料作文的材料和话题作文的材料命意有何不同,我们不妨用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的原话来说明。“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虽然都有材料,但两者对待材料的‘态度不完全一样,在试卷的指令上也不完全一样。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作文,也就是说,所写作文的主题、内容甚至是文体都必须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一致。话题作文是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它也有材料,但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内容来作文。”张先生在这里说的很明确,话题作文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命题人便是根据这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来引出一个话题。一言以蔽之,话题作文的材料的作用是引出话题。话题引出后,它的作用已经完结,写作者可以完全不再提及和使用材料的内容。(当然,写作者也同样可以有援引材料、引申材料、延化材料组织成文的自由)我们可以这样说,话题作文的材料是命题人用来引出话题的,它从来没有预设的主题,写作者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取舍。

但事实是否如此呢?很多考生在高考作文中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有些考生对材料的处理还停留在材料作文阶段,有些考生干脆就事论事,画地为牢,终篇都跳不出所给材料的圈子。这是有违命题人的初衷的,也违反了话题作文的“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方针。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考生能力不够所致,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被封闭在笼子里太久的鸟儿,不知道再展开翅膀。那么命题人是否应该反思一下,高考作文命题该怎样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呢?既然材料只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一个例子,那么,说明此话题的材料一定会有许多。考生的应试作文中相当大的比例就此材料做文章,是否只能归罪于考生视野狭隘,不会灵活变通。既然话题作文的材料只对命题人有意义,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如果话题作文以指定性话题作文出现,会是什么结果。可以预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定会异彩纷呈,如“行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当然,有些论者认为话题作文的材料对写作者而言并非毫无意义,说“它是引发作者思考写作内容的‘由头,是思维发散的触媒,可以引发写作者的思想风暴”。但是别忘了,话题的范围是宽泛的,但例子都是具体的,我们用“这一个”具体例子来有意无意地引导考生的思维,是否无形中影响了考生对所有其他例子的发散性思维,无形中强奸了民意?话题作文甫生之际,便遭到了不少人的非难和批评,批评其“主题先行”者有之,指责其“路子越走越窄”者有之,甚至还能听到“应该给话题作文送终了”的声音。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新生事物,只要其具有发展的前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捧杀”和“棒杀”都是杀不了它的。但关键在于,新出现的事物,是否就一定是新生事物?仅就话题作文而论,我们不否认它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是话题作文是否必须跟材料相结合成为“材料式话题作文”,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材料式话题作文的材料之弊,我们上文已有论述。出现材料式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命题形式,恐怕和之前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摆不脱干系。说白了,“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杂交催生出了一个畸形儿“材料式话题作文”。综上所论,笔者认为,材料式话题作文是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命意良好但结果颇糟的一个畸变的怪胎,材料式话题作文的材料弊大于利。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作文题目,把材料去掉,只留下下面这样一个指定性话题作文会如何呢?

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在“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这个问题上绕圈子的考生将会大大减少。这样是否更能在有限制的“话题”内充分发挥考生的想象力,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从而取得“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效果呢?恐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得出有用之才,我们的高校才能“集天下英才而教之”。

为了避免命题作文宿构、猜题、押题之弊,材料作文应运而生,为了避免材料作文限制过死,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又发明了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要往何处去,这是我们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话题。这些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没有放弃“命题作文”,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海2005年春季高考作文题“心灵的半闭、半虚半掩或敞开”首开新材料作文(即被论者称为“题意作文”)的先河。领风气之先的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究竟预示着什么?

二、后话题作文时代的高考作文命题

从2006年开始,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就是广为认同的最佳命题,已经不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而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则显示出空前的竞争力,这一趋势在2007、2008年的高考作文中逐渐明朗。而新出现的这两类作文命题在形式上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材料。我们看到:2006年以后的命题作文新就新在结构上更多采用了材料式话题作文的形式,即先提供材料,再由材料引出文题,如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安徽卷的“读”,2008年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等等。那么,这种“后话题作文时代”的命题作文能够克服话题作文固有的弊端,扭转不良的作文风气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就“后话题作文时代”的命题作文(后文称“新命题作文”)的试题结构而言,它与材料式话题作文的区别就在于:材料话题作文是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话题,要求“以……为话题”写作,而“新命题作文”是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题目,要求“以……为题”写作,淡化了“话题”意识,但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如2005年重庆卷的命题作文“自嘲”,2006年安徽卷的命题作文“读”,与要求“以自嘲为话题”写作,“以读为话题”写作的话题作文相比,除了限定了作文题,差别并不明显。这样的命题作文,仍然避免不了话题作文的诸多缺陷,写作中必然还会出现不重审题、宿构现象严重、思想贫乏等问题。而大多数新命题作文在文体要求上不设限制,也同样会造成学生文体意识淡薄和“四不像”文章满天飞等问题的延续。所以,新命题作文并不能修正或避免话题作文的问题,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求稳的变化,“表明命题者没有无视话题作文的负面作用,他们正在力求对高考作文题型进行发展完善,但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相对稳定,采用‘新命题作文的形式进行平稳过渡,是为了避免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而引起混乱。这其中,也正透露出命题者的无奈:既不能让话题作文作为唯一的题型在高考中一统天下,又不能简单重复传统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后话题作文时代的命题作文,即材料式命题作文由话题作文脱胎换骨而来,而由此产生的一个最大弊端是变话题作文的“三自”方针为“两自”,取消了考生拟题的权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区分度,笔者以为,这种命题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传统因袭的惯性使得高考作文命题的创新和开拓显得举步维艰。

而2005年首次出现在上海春季高考中、2006年高考全国卷开始出现的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其实是对上个世纪末材料作文的继承与恢复。教育部考试中心认为它“与以往的材料作文不同,作文的内容侧重材料的含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笔者认为,以往的材料作文是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写议论文,而新材料作文则是从材料中提炼含义、选择角度写任何文体的文章,看似开放性更加突出,其实难度有所加大。因为在提供的材料中选取任何一个角度来表达材料的“含义”的前提是对其“含义”的正确把握,这和原来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议论文相比又“隔”了一层,反而更难把握。而高考作文的写作实践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据笔者统计,2008年的19道高考作文试题(江西卷2道)中,有13道是依靠材料或引入材料来命制的,单是文字总量就超过2000字。材料如此之多地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是值得研究的。高考作文究竟是考阅读,还是考写作?再加上有些省份作文材料的诗意盎然、散文情节、隐喻暗示等倾向,如果考试读不懂材料,能顺利运思作文吗?面对材料的泛滥成灾,史绍典先生指出:“我们当然可以说所谓的‘读写结合,但我们的前提是前面已经考核了考生的‘阅读,这里再来考核考生的‘作文。本该是‘单纯的‘作文考核了,却强加‘阅读理解在先的内容,太无道理!”

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能否走出材料之滥、材料之殇的怪圈,高考作文命题究竟有没有更加理想化的选择,这仍然是留给我们的一个充满期待的话题。

(马祥勇 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 457001;聊城大学文学院252059)

猜你喜欢
命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
命题作文怎样确定立意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半命题作文“难忘那次__”构思指导
命题作文“闯关”大法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