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新的课程标准也已深入实施,而课堂教学作为新课改的落脚点,在如何落实新课标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因此,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就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我们的一线教师,应该主动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忠实执行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当然,新课标对于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但具体如何操作,并没有什么范例,它需要广大教师自己去探索,去总结。广大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科的具体特点,改变观念,以新课标为依托,积极实践,努力使自己尽快成长为新型教师。作为语文学科,它有着许多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那么如何结合其内在的规律来实践新课标,就是现在我们语文教师所要面临的工作。下面来谈谈笔者在新课标下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感受,以与诸君共勉。
一、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新课堂教学目标展开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更加重视学生个体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全面和谐而又不失个性化发展。因此,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继续落实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并以课堂为依托,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挖掘学生开发创造的潜能,形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突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在语文课堂上,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快乐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己感受学习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与兴趣。从而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全新的课堂,使语文课堂能真正落实新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语文新课堂应该强调授之以“渔”的理念。“鱼”与“渔”虽是一字之差,但却是教学理念的根本性变化。上世纪50年代始,我国确立以“双基”教育为目标、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沿用几十年,80年代后期以来虽几经改革,但其习惯性操作仍然是创新课堂的强大阻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教师分析传授知识,而对掌握这些知识的途径与方法的传授这一关键性内容,却长期被忽视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对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主体性的人来”。因此,能否培养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就应该成为衡量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标准。
应该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些理念,已不再是需要争论的问题了。我们认为要想实现这些理念,就必须让学生具备主动钻研的意识和能力,否则无条件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的手足无措和整个课堂的一塌糊涂。因此,课堂的重点应该放在传授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技巧上,使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文体为例,“小说”是通过“三要素”来体现主题的,在研习时必须学会分析“三要素”的基本技巧;“散文”则要紧抓“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如何找“神”,如何分析“形”则正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议论文”则必须找出“论点”,然后是文章用了什么材料,怎么论证的——不同的文学体例具有不同的特点,那么,教材的作用是什么?教材的作用就是学生掌握鉴赏这些文学体例技巧的载体;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教师的作用就是传授技巧,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技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也是学生形成主体性意识的基础,而教师的作用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三、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设问
有人认为新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对教师预设问题,预设答案。诚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前设置几个问题,上课时想方设法将学生往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上引,最后教师再将答案呈现,一节课下来,教师成了传声筒,学生成了抄录机,这种形式当然应该摒弃。不过由此而完全排斥课前设问,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学生自主研习、自主设问,就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嫌了。
其实,新课标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前预设问题,相反新课标还特别指出,预设的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是学生针对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探究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教师将一篇文章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探讨,那么鉴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局限性,就完全有可能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东拉西扯,从而造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可不可以预设问题,而是如何预设问题,笔者以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预设的问题要有统摄性。应该带有方向性和目标性,这样的问题往往具有揭示主题的性质,而文章所有的材料正是为了揭示主题,那么学生既在研习、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品质,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第二,所预设的问题应有利于学生生成子问题,把探究与思考的广阔空间留给学生。必须清楚的是,设置问题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靠一两个问题解决所有目标,这既是不现实的,同时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所以,所设置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新的疑问,这样的问题通常被称为开放性问题,也称为结构不良问题。
第三,问题解决的落脚点应该是文本,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从而做到与文本对话。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探究、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而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正是最有成就感最愉悦的过程,也最有利于主体性品质的培养。当然,“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更侧重于外延性问题,不过这已是学生对文本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情感迁移了。
新课标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施展手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能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唐德应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私立中学318057)